張慧萍
[摘? ? 要]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日益加快,我國大力推進“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使得對外直接投資呈現出發展迅猛的勢頭,且中國正處于優化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攻關期,因此探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和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通過探析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狀況,選取2003年-2016年的數據為樣本,分析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優化之間的關系,據此提出如何更好地利用對外直接投資來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的有效政策建議。
[關鍵詞] 對外直接投資;一帶一路;產業結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1. 049
[中圖分類號] F830?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9)11- 0110- 03
1? ? ? 引? ? 言
“一帶一路”是經濟全球化新形勢下深化對外開放的新構想,“一帶一路”沿線涉及的國家有60個左右,涵蓋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絲綢之路經濟帶”,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其經濟帶是全球非常重要的經濟支柱,它使中國迎來了開放性經濟體系建設的新時期,與此同時,“走出去”戰略的實施和自貿區的建設,也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帶來了新契機。隨著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遞增式發展,規模不斷擴大,并且投資領域趨于多元化,外匯儲備也有顯著的增長,占全球總額的三分之一。從國情來看,我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于“轉方式、調結構、變革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而對外直接投資是推動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引擎,因此,在當今這個大背景下,要充分利用對外直接投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發展所帶來的正面作用,以此提高我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不斷增強經濟競爭力和創新力。
2? ? ? 文獻綜述
近年來,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了對外直接投資和產業結構調整之間的關系。楊建清、陳思(2012)從對外直接投資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路徑和機理出發,分別從順向和逆向溢出兩個角度進行闡述,最后得出對外直接投資可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的結論。鄭磊(2012)采取2005-2009年中國對東盟國家的投資數據為樣本,探析了對外直接投資在我國產業結構優化方面上的影響,結果表明,我國對東盟國家主要以技術尋求型和市場尋求型對外直接投資為主來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王澄淇、闡大學(2013)指出,在不同地區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產業結構的優化效應是存在區別的,即在東部地區,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優化方面呈正相關,但是在中部和西部地區對外直接投資的產業結構優化效應則不明顯。霍忻(2014)運用灰色關聯法,以2008-2012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和產業結構上的數據為樣本,對兩者進行了相關的實證分析,得出兩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且成正比,并且還發現這種現象在以勞動力為主的行業上更為明顯。房裕(2015)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產業升級具有顯著正向效應,可以通過適度擴大資源導向型以及深化市場導向型對外直接投資,并通過技術溢出效應來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3? ? ? 我國對外投資發展現狀
3.1? ?對外直接投資規模不斷擴大
從我國近幾年對外直接投資趨勢中可以發現,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在10年內呈現不斷增長的走勢,從2006年的211.6億美元快速發展到2016年的1 961.5億美元,創下了歷史最高值,與2015年相比,同比增長 34.7%,位居世界第二位。從存量來看,2006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906.3億美元,到2016年該指標高達13 573.9億美元,并且同比增速達到58.4%,實現了重大突破。同時,隨著十九大的召開,要求“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明確提出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創新對外投資方式等利好政策的出臺,給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帶來了有利的發展機會,預計在未來幾年還會繼續快速上升。
3.2? ?對外直接投資領域集中
隨著對外直接投資的不斷發展,我國所涉及的投資行業領域由單一化逐漸走向多元化。從其存量的行業分布來看,主要集中在批發和零售業、采礦業和制造業、金融業、租賃以及商務服務業領域,到2016年,這五個行業累計存量達到10 809.8億美元,總共占據其存量的79.7%,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對各地區直接投資的行業呈現高度集中的分布趨勢。同時,從投資區域來看,由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漸擴大到許多發展中國家,如今,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對象是發展中經濟體。
3.3? ?對外直接投資以第三產業為主
衡量一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是國內的產業結構水平,并且它能夠說明當前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到2016年末,在第三產業中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占比達到76.3%,主要分布在金融、批發和零售、租賃和服務業、房地產和信息技術業等領域,第二產業為3 083億美元,在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中占22.7%,其中主要以制造業、采礦業和建筑業為主,第一產業僅占1%。由此可以看出,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具有巨大增長潛力,因此,我國大力推進對外直接投資對第三產業的發展,不斷優化產業結構。
4? ? ? 實證分析
本文為了探究我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優化之間的關系,把對外直接投資存量作為被解釋變量(M),產業結構作為解釋變量(N)。對于產業結構的測度,本文采用徐德云所提出的產業結構層次系數來度量,它可以用來衡量一國或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由于產業結構優化的特征是第三產業占比增加,第一產業占比減少,因此賦予第三產業最大值,第一產業最小值,即N=M1+2M2+3M3(1≤N≤3),其中M1、M2、M3分別代表第一、二、三產業占GDP的比重,N越接近3則表明產業結構優化水平越高。
本文選取2006年-2016年數據作為樣本,從《中國統計年鑒》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中選取,另外,對數據采取取對數的形式以消除異方差所帶來的影響,建立線性回歸模型即lnM=α+βlnN+Ut,并用Eviews 7.2進行回歸分析得:
lnM=? 0.722 782? + 0.016 457lnN
se? (0.015 299)? (0.001 841)
t? ?(47.24 525)? (8.937 311)
R2=0.898 735? F=79.875 52
從結果中可知,方程的R2約為0.89,這表明樣本數據具有比較良好的擬合優度,并且F值和t估計值都能通過5%的顯著性檢驗,說明解釋變量(N)可以對被解釋變量(M)產生顯著影響,兩者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其中,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每上升1%,產業結構優化水平就提高約1.65%,所以對外直接投資的擴大與產業結構的優化之間兩者是促進關系。
5? ? ? 政策建議
5.1? ?加大對資源導向型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投資
我國正處于“轉方式、調結構、變革增長動力”的關鍵時期,產業升級是跨越關口的重要力量。目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使得對能源資源的需求量會不斷上升,但是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國的人均自然資源持有量卻較低,很多產業都面臨著重要能源資源不足的狀況,使得我國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方面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和制約。因此,加大對資源導向型行業的投資顯得越發重要,我國應加強與中東、非洲、俄羅斯等自然資源密集型地區的產能合作,發揮自身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比較優勢,促進主體多元化并擴大對外投資規模,確保能源資源的供應。與此同時,面對中國制造業中的技術含量不高、產能附加值較低等問題,要想推動制造業強國的建設,必須提高對“一帶一路”沿線地區的投資強度,尤其是對技術密集型行業的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建設具有強大競爭力的制造業集群,不斷推動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使得我國制造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增強我國產業競爭力和創新優勢。
5.2? ?引導我國企業選擇恰當的對外直投投資區域
把握“一帶一路”所帶來的機遇,推動實施“順梯度”型對外直接投資,部分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綜合實力與科技水平尚且處于較弱階段,產業結構不夠完善,經濟發展緩慢,而我國一些中小企業較為靈活且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支持中小企業在這些國家或地區進行投資,可以使得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增強企業的競爭力。其次,發達國家或地區擁有先進的高新科技,研發資本存量雄厚,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產業結構布局趨于成熟,因此,也要加大對發達國家或地區的“逆梯度”型對外直接投資,充分發揮逆向技術外溢效應,從而促進我國企業的技術革新和創新性發展,推動我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
5.3? ?完善相關對外直接投資政策體系
增強我國政府對企業在投資方面上的支持力度,發揮好政府在企業“走出去”戰略實施中鼓勵、引導的角色。一方面,在財政稅收上出臺優惠政策,如貸款優惠政策、放寬對外投資企業的外匯管制等,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從而減少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的經濟負擔。另一方面,建立健全政府部門的服務體制機制,針對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所出現的與東道國之間信息不匹配等問題,相關部門要建立健全信息咨詢服務,為我國企業對外投資構建交流平臺,實現信息共享,擴大企業之間的合作領域,同時也要做好投資的風險評估和效益評估,減少企業在投資中所發生的不必要風險,降低損失。此外,應制定和實施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相關法律法規,為企業邁向國際提供法律保障,增強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楊建清,陳思.對外投資促進產業升級的機理與對策[J].經濟縱橫,2012(6):41-44.
[2]霍忻.我國OFDI產業結構調整效應研究——基于灰色關聯理論的實證分析[J].國際經貿探索,2014,30(9):24-32.
[3]房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國內產業升級的影響及對策建議[J].甘肅社會科學,2015(3):156-160.
[4]崔日明,俞佳根.基于空間視角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與產業結構升級水平研究[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