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增文
[摘? ? 要] 在特定歷史發展過程中,馬克思考察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本質和影響。改革開放40年來,在西方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體系中,中國經濟全球化成功的關鍵在于選擇了開放性、自主性和人民性等富有中國特色的道路。中國既借鑒西方有益經驗但又不同于西方理念模式的全球化理論與實踐為發展中國家和民族貢獻了實現現代化的中國智慧。
[關鍵詞] 世界市場;中國特色;經濟全球化;東方道路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1. 054
[中圖分類號] F275.5;F091.9?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9)11- 0123- 02
0? ? ? 前? ? 言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共產黨宣言》、《給維·伊·查蘇利奇的復信》等著作中,馬克思深入闡釋了世界市場本質、影響及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可能性等世界市場理論。改革開放40年來,在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經濟體系中,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經濟全球化進程選擇了開放性、自主性和人民性等富有中國特色的對外開放之路。
1? ? ? 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所賦予的開放性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跨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
馬克思結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演變過程,指出國際分工及世界市場發展必然會促進商品交換的擴大和貿易往來的加強,進一步釋放社會生產力。大工業“它首次開創了世界歷史,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機器大工業下生產力的躍升推動了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發展,并逐漸形成了以英國為中心的國際分工格局。“它使地球的一部分轉變為主要從事農業的生產地區,以服務于另一部分主要從事工業的生產地區”。當代國際分工基本延續著西方資本主義主導下“中心-邊緣”雙附屬式的不公平的分工體系模式:農業國附屬于工業國,東方附屬于西方。在《給<祖國紀事>雜志編輯部的信》等晚年著作中,馬克思提出了落后的東方國家在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環境下跨越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的思想。馬克思認為,由于世界市場塑造了世界歷史的整體性,一國的生產力發展不僅規制于整體生產力水平,同時又有可能借助世界先進科技力量實現躍升發展。在“同時存在”的資本主義生產力成就上,東方社會通過“將歷史的一切因素屬于自己”或“吸收資本主義的一切肯定成果”,可以繞過一切從頭開始的過程建設新世界,實現跨越式發展。
在現代資產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基礎上,西方社會在開拓世界市場的幾個世紀里實現了持續繁榮,經濟全球化也實現了巨大的發展。中國觸及世界市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近代以來條約口岸體系對朝貢體系的更替,中國真正通過世界市場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則起始于改革開放。在世界經濟一體化大勢所趨的歷史背景下,以鄧小平等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總結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規律,自覺把握和平與發展日益成為時代主題的脈搏和契機,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所賦予的開放性使中國的發展擺脫封閉、孤立的“單線式”發展,實現與世界經濟的互動互聯,通過充分吸收“同時存在”的資本主義先進生產力一切積極成果作為自身發展的起點,實現跨越式發展,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飛躍。從“引進來”到“走出去”,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到共建“一帶一路”、從自由貿易試驗區到國際進口博覽會,經濟全球化所賦予的開放性成為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最顯著的特征。
2? ? ? 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所賦予的自主性使中國經濟全球化發展擺脫了特殊的以太支配下的資本強制邏輯
馬克思認為,資本推動了現代世界市場的形成,離開資本這個前提根本無法理解現代世界市場。資本是一種普照的光,掩蓋了一切其他色彩和特點,世界市場的擴張性、整體性、普遍性和支配性都深植于資本的本性。資產階級“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他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他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這是一種特殊的以太,它決定著它里面顯露出來的一切存在的比重。”其他國家、民族和文明原本發展的獨立性會在經濟自由主義的沖擊下全面瓦解。無論殖民貿易中的暴力掠奪,還是國際貿易中的霸凌行徑,資產階級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按照資本的邏輯支配世界規模的生產、消費、交換和分配。
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問題。“同時存在”的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只是跨越發展的外在條件,而高效地“將歷史的一切因素屬于自己”的國家制度才是發展的內生要素。馬克思指出,真正的建設性成果“不僅僅決定于生產力的發展,而且還決定于生產力是否歸人民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拉美國家的中等收入陷阱以及蘇聯、東歐國家的轉軌失敗等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這些國家在開放過程中資本“普照的光”的沖擊下失去了對本國經濟發展的控制權和主導權。中國對外開放的成功不僅在于充分吸收和借鑒世界先進文明的發展成果,還在于中國在融入世界市場之前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通過社會主義改造確立并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將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主動權和對世界市場控制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國融入外部世界是自主和可控的,既不照搬西方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不放棄自己的優勢。40年來,在資本主義主導的世界市場體系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在1978年后新自由主義喧囂、1989年西方的封鎖、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突襲、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當前逆全球化浪潮中堅定排除西方資本的強制邏輯,始終根據歷史規律和人民意愿確定對外開放的方向和路徑,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基礎所賦予的自主性具有特別的意義。
3? ? ? 秉承社會主義價值取向所賦予的人民性使中國經濟全球化道路始終朝著正確的歷史方向前進
馬克思指出,隨著世界市場從資本主義中心世界向邊緣地區的擴張,發生對殖民地的雙重作用。盡管世界市場下舊社會束縛的破碎預示著新世界的曙光,但在資本主義統治下這一過程漫長且充滿悲慘色彩。從15世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擴張起,發展中國家一直是資本強制下非均衡性世界經濟體系的附庸,“發達國家產業鏈高端——發展中國家產業鏈低端”的國際分工加劇了對發達國家依賴,深化了對發展中國家的控制。在新自由主義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進程中,西方壟斷資本不斷“優先”配置全球生產要素,構建了被稱為“微笑曲線”的U型全球價值鏈。發達國家占據品牌、研發、銷售等高附加值鏈環,長期收獲附加值低端發展中國家“血汗”讓渡而來的低消費收益。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面對發展中國家動力強勁的實體經濟增長,經濟日益“虛擬化”、“空心化”的發達國家以往通過國際貿易、產業轉移等手段轉嫁國內矛盾的方法失靈,西方政府轉而引導輿論將新自由主義主導下國際經濟秩序中財富分配內外失衡的結構性矛盾導向所謂“發展中國家貿易中的不平等競爭、掠奪性貿易與投資”等。托馬斯·皮凱蒂在《21世紀資本論》中指出,即使經歷危機,美國1%的富人人口的收入增幅仍超過200%,而同時期的中產階級收入增幅還不及40%。英國脫歐困境、法國“黃馬甲風暴”就是今天西方制度危機的寫照。
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根本區別于資本主義。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的,未來新社會是“以每一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社會主義根本價值取向是以人民群眾為本、不斷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長期來看,社會主義制度旺盛的生命力正源于社會主義制度能比其他制度帶給人民更豐富、更穩定、更長遠、更美好的生活。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從鄧小平“群眾擁護不擁護,群眾高興不高興,群眾滿意不滿意”,到江澤民“群眾利益無小事”,胡錦濤 “黨的一切奮斗和工作都是為了造福人民”,再到習近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國共產黨秉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始終將改革開放和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社會主義要實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就必須以發展生產力為根本,彰顯社會主義的制度優越性,實現更高效率和更高公平的有機統一,不斷走向共同富裕。40年來,社會主義價值取向所賦予發展目標的人民性使中國的經濟全球化實踐始終秉持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人民主體地位,始終將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需要而非資本逐利作為根本目標,拒絕西方資本主義主導下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雙重性和非均衡性,打破了近代史上世界經濟一直被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主導的霸權軌道和對國家現代化的“路徑依賴”,為廣大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提供了成功經驗,對人類文明進步做出重大貢獻。
4? ? ? 結? ? 語
馬克思世界市場理論表明,生產力的發展以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世界歷史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推進經濟全球化不斷向前的根本動因。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經濟全球化的重塑在于全球化新生力量的推動。“世界命運應該由各國共同掌握,國際規則應該由各國共同書寫,全球事務應該由各國共同治理,發展成果應該由各國共同分享。”隨著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和發展理念將逐漸映射、影響到國際行為準則和國家交往方式。放眼全球,推進互利共贏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經濟全球化必然主題和人類發展共識。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6.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
[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89.
[5]習近平.共擔時代責任 共促全球發展——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17-0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