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廣啟
近年來,財務共享管理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青睞和重視,“云服務管理、大數據支撐、互聯網共享”的財務管理新模式是以財務云系統為核算平臺,以企業會計準則、國家法律法規、企業核算制度為依據,通過財務集中核算,實現財務管理規范化和流程管控標準化,給企業內部審計帶來了深遠影響,內部審計應改變傳統審計技術與方法,推進審計思路和審計模式變革,促進審計質量有效提升。
一、財務共享模式對內部審計的影響
(一)財務共享模式完善了管控體系,降低了運營風險
一是通過信息系統運用和標準化業務流程設計大大減少了人為因素干預,管控方式由所屬單位“自主實施”向企業“集中統一”轉變,由“軟性約束”向“剛性控制”轉變,提升了財務信息質量。二是財務共享作為獨立運行實體,依照標準核算和規范業務,促使所屬單位加強自我約束,有效降低違規現象。三是財務共享通過電子影像線上傳遞,實現了異地公司報賬、線上審批、集中審核,統一的流程、制度與標準,保證了會計核算真實性和規范性。四是通過對經濟業務全流程再造,按業務類型實現標準化審批,消滅了經濟業務流程沖突和斷點現象,完善了內控審批節點,堵塞了管理漏洞,降低了財務風險,強化了經營管理。
(二)財務共享模式規范了業務流程,提高了財務管理水平
財務共享模式通過標準化流程審批和財務集中核算,實現了會計核算標準化、統一化、規范化,保證了財務信息質量;一是實現了成本費用列支標準化,按照企業統一的報銷標準,嚴格報銷審核,對違反標準的一律予以退單;嚴格票據審核,尤其嚴查專用發票規范性和真實性,規避了稅務風險;規范列支成本費用,杜絕跨期列支成本和確認收入、成本費用計提和分攤不均、調劑成本和利潤等現象;優化內部單位成本結轉流程,實現成本核算扁平化,減少了因內部結算造成的虛增成本和庫存入賬不實情況,避免了人為調節利潤風險。
(三)財務共享模式統一了資金管理,降低了資金風險
財務共享模式實行資金預算管控高度集中統一,賬戶管理與使用集中統一,貨幣資金收支集中統一“三集中統一”,提高了資金使用效率和安全性。一是對資金實時動態監控,有效調劑資金余缺,減少閑置資金,降低資金運營成本,提高財務收益,防范和控制金融風險。二是實行銀行票據集中管理,形成企業“票據池”,按照收支兩條線的管理模式,實現銀行票據統收統支;同時嚴格票據審查,杜絕不合規票據,避免經濟損失,降低資金風險。三是加強內控管理,按照不相容職責明確責分工,對資金復核、出納崗位涉及的收據管理、票據管理、結算管理、業務審批(報賬)、銀企對賬、網銀U盾管理等,按業務流程確定控制環節,明確各控制環節操作內容及標準,促進了資金安全管理。四是嚴格付款環節管控,嚴格合同審核和發票審核,強化付款流程審批,杜絕超合同支付、超掛賬支付、重復支付,保證企業資金安全。
二、財務共享模式下內部審計的思路
財務共享模式通過共享平臺建設,優化了業務處理流程,實現了制度執行標準化、流程審批規范化、會計核算統一化,提升了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內部審計應適應財務管理模式變革,從傳統以會計核算規范性和經營狀況真實性為重點的審計模式,向促進企業提質增效和有效防控風險、實現管理提升的審計模式轉變;一方面充分利于財務共享平臺大數據庫資料,強化對審計數據的整理分析,揭示企業在內部管理方面需要提升和完善的關鍵點,促進企業綜合管理水平提檔升級;另一方面通過對經營運作過程監督和評價,分析風險防控建設情況,評價風險可行性及效果,完善風險預警機制,確保企業健康有序運行。審計方式上應做到審計監督與審計服務相結合、常規審計與動態監督相結合、經濟效益與風險防控相結合、事前監督與事后評價相結合、發現問題與整改落實相結合,通過“五結合”實現對經營業務全生命周期動態監督,提高審計質量。
三、財務共享模式內部審計的工作要點
(一)強化過程監督管理,拓展內部審計廣度深度
加大經濟業務流程監督力度,對成本費用控制、資金收付、創收增效等領域進行重點監督,對經營活動進行全生命周期跟蹤和評價。重點審查制度執行情況,關注流程操作和細節控制,選取關鍵環節穿行測試,揭示經營管理、內部控制等業務操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和管理漏洞,強化和規范內部管控,不斷拓展內部審計廣度和深度。
(二)強化政策執行監督,促進管理制度落地實施
對照企業經營管理制度,突出資金管理、流程管控、合規運營、風險預控等關鍵環節的監督審查,及時對管理制度執行情況進行跟蹤,監督企業各項管理制度是否執行到位,綜合分析執行效率和效果,促進管理制度得到有效實施和剛性落實。
(三)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加大重點領域監督力度
圍繞企業發展戰略和運營實際,合理規劃審計項目,突出審計重點,比如實體產業以嚴控成本費用、深挖降本增效空間為重點;物流貿易產業以優化運營模式,強化風險防范,提質提效為重點;金融產業以拓寬投融資渠道,降低融資成本、擴大投資產出為重點;在“統籌兼顧、重點突出”的原則下,抓住關鍵控制點和薄弱環節,加大審查力度,確保審計效果。
(四)轉變觀念創新方法,實現審計管理職能提升
依托企業大數據建設和財務共享平臺,轉變傳統審計觀念,創新審計方法,通過動態審計監督,及時對收集的審計數據進行歸納整理、深入分析,實現對企業所屬單位財務核算和資金收支情況的實時掌握和跟蹤,通過對審計數據縱向和橫向對比,查找問題線索,發現管理短板,剖析問題根源,探索實施以規范業務運營和完善風險防控為主線的新型審計模式;通過對企業成本費用、物資采購價格、產品銷售定價、供應商和客戶信息等模塊數據深入、全面分析,實現精準發現問題,有針對性提出改進建議,實現向管理審計、決策支持轉型,為管理層決策提供有力支持,促進企業完善管理基礎、健全內控制度、規范管理流程和嚴格風險防控,充分發揮內部審計增值職,提升企業經濟運行質量。
(五)深化審計問題整改落實,促進審計成果有效轉化
加大審計發現問題整改力度,建立審計問題數據庫,通過大數據分析所屬單位存在管理短板和漏洞,作為評價管理績效的重要依據;實行問題整改落實和銷號制度,對照審計發現的問題,分析原因,落實責任,制定整改措施,確保整改到位;開展后續審計,監督檢查整改情況,跟蹤落實整改效果,督促被審計單位建立長效機制,杜絕類似問題發生;建立健全責任追究制度,對問題性質嚴重或給企業造成不良影響的,對單位負責人、分管負責人和責任人進行約談和追責,切實將問題整改落實到位。
(六)強化審計業務培訓,提高審計人員業務技能
針對共享模式下審計重點和審計方法變革,加大對內部審計人員運營管理、風險管控、合同與法務等專業知識培訓力度,強化審計人員對數據分析和信息技術學習,通過豐富和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審計人員綜合分析和判斷能力,增強審計人員業務技能,促進審計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