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
摘要:本文從教學方法及教學實踐出發,以“任務驅動教學法”作為對象,結合服裝設計專業課程教學現狀,探討在新時代之下如何順應時代變化和遵循教學規律進行課堂教學。在“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法中,提升課程主題任務的探究性,通過教學改革與創新,最終通過實際的教學反饋來檢驗教學效果,為更好地促進服裝設計課程的“教與學”的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教學實踐;服裝設計
中圖分類號:G712.4;TP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230-01
一、關于“任務驅動教學法”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它的根本特點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圍繞老師所布置的一個共同任務,在強烈的問題驅動之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積極主動地整合,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協作地學習,從而加強學生學習實踐能力。教師設置的“任務”的目標定位要明確。這種教學方法更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逐步形成一個感知、心智活動的良性循環,從而培養出獨立探索、勇于開拓進取的自學及研究能力。
二、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設置
我國服裝設計高等教育發展至今已有30多年,對于服裝設計及相關行業的人才培養也己建立了完善的教學體系。在服裝類教育這個大的體系中,對應行業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專業的設置,為社會輸送相應的專業人才。服裝行業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一直作為本學科建設和發展的動力,也是服裝企業的立足之本。服裝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制定和課程設置都需要緊密圍繞市場和企業需求,順應時代的變化而調整。人才培養是大學本科教育的本質職能。
服裝設計專業屬于藝術設計學之下,該專業主要培養能從事服裝與服飾設計策劃、時裝研究,具備較強的設計能力和動手制作能力,具備較強的市場設計意識和市場競爭能力,掌握企業、服裝市場的基本運作知識,以及把握時尚潮流并進行流行預測的基本方法,能在服裝藝術設計、服裝市場營銷等領域及藝術設計機構從事設計、研究、教學、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人才。
圍繞這一培養目標,服裝設計專業的課程類別主要分為服裝設計類課程、結構及工藝類課程、史論課程、服裝材料課程、服裝營銷類課程,專業實踐類課程。學生通過各類課程的學習,掌握服裝與服飾設計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專業技能,具備對服裝的審美能力,并能夠獨立進行設計創作與服裝制作。
三、服裝設計課程中“任務驅動”教學實踐
作為一所應用型高校相應國家“雙一流”本科教育的號召,培養高水平人才。在不斷提升硬件水平的同時走內涵式發展之路,提升專業建設水平、推進課程內容更新、推進課堂改革、教學方法的創新。
對于服裝設計類課程的教學除了教會學生遵循設計規律、掌握設計方法,還需要強調創造性思維能力、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課程教學中除了知識點的講授,老師們需要結合不同的教學方法加入到課程當中,運用不同的教學方法相結合,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常見的教學方法有許多,例如講授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法、演示法、自主學習法等。服裝設計課程在前期服裝設計方法課程基礎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圍繞服裝設計三要素將整個課程核心知識點設置成三個單元,每一單元布置一個任務,根據主題進行思考、方案設計、細節推敲。例如電影人物元素、經典繪畫藝術、自然元素,結合每個單元練習的重點,學生在主題任務之下調研收集、設計方案、反復調整,最終完成單元作業。“任務驅動教學法”能為學生提供明確的目標,體驗課程知識的實踐應用,圍繞任務展開學習,更易于對學生進行檢驗和教學總結,這種教學模式具有合理意義和優勢性。
四、課程教學的反饋情況
通過在服裝設計課程中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可操作性強,對達到課程教學目標起到了良好地促進作用。老師在單元教學中將核心知識點進行講解,教學案例中加入練習中布置的任務主題,例如在服裝款式設計單元,會有一些中外經典電影中的服裝造型,分析其款式結構特點、廓形和細節局部,讓學生能夠很好地理解到款式造型如何能夠體現出設計風格,反映出時代特征;在服裝色彩搭配單元,會加入一些繪畫藝術作品中的色彩分析,讓學生通過解析更清晰地認識到服裝色彩搭配技巧和流行色的應用;在服裝面料設計單元,加入對自然元素、自然肌理的感受,學生們從身邊最熟悉卻又容易被忽視的自然界中尋找面料肌理再造的靈感,創作源泉不斷地涌現出來,他們也進一步提高了觀察力和轉化能力。
整個課堂教學和練習環節的氛圍變得更加和諧,每個環節的練習都能夠體現出學生們關注的興趣所在,學習的積極性大大增強,教學效果明顯。“任務驅動教學法”既能夠展現出服裝設計課程學生思考方向和研究深度,又能夠根據自身喜好發揮他們一定的個性,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整個過程中老師也將如何進行完整的服裝設計創意及表現教會給學生,他們能夠在運用設計方法及流程獨立進行服裝設計創作。
五、結語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服裝設計課程中的運用具有可操作、積極有效的現實意義。這種教學方法使得教學目標更加明確,在統一教學任務前提之下,拓寬學生思維,加深學習研究的深度。
當然,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是孤立的,它也要與其它教學形式一并運用,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探索性地去完成相應任務,通過新的知識與經驗的相互作用,充實和豐富專業知識,并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