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懂燕
摘要: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群眾文化發展面臨著諸如對群眾文化的認知性偏差、缺乏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文化建設經費匱乏等一系列的問題,應從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加強基層文化團隊建設和建立健全文化制度體系等方面尋求群眾文化的發展策略,建設和諧社會。
關鍵詞:和諧社會建設;群眾文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1-0217-01
一、前言
和諧社會建設過程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已經逐漸得到滿足,進而轉向精神世界的追求與滿足。群眾文化的發展,能極大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提高閑暇時間的有價值性,有利于同他人進行交流互動活動,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進而促進社會的穩定、有序發展,推動和諧社會的建設。
二、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群眾文化的基本概述
所謂群眾文化指的是,依托廣大社會群眾而開展的集公益性、文化性和娛樂性等特點于一體的文化形式,體現了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統一。群眾文化具有開放性,不受地域、職業、性別和年齡等方面的限制,是全民性的群眾文化,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發展,有利于提高社會凝聚力。群眾文化的發展,能使人民群眾的活動場所由室內轉移到室外,提高受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指數。同時,使受眾在參與文化活動中不自覺的接受高雅文化的熏陶,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文化境界,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群眾文化發展的問題分析
當下,受缺乏專業化人才隊伍的引領與指導和相應配套設施的不健全等方面的影響,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群眾文化暴露出一系列的問題。
第一,對群眾文化的認知性偏差。當下,社會公眾對于群眾文化的認識停留在娛樂性的角度,在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時過多摻雜趣味性元素,卻忽視活動的深度文化性和價值性,不利于受眾精神境界的提升,不利于社會的和諧、有序發展。導致群眾文化產生認知性偏差的原因可以總結為兩點:一是由于群眾文化建設的宣傳與管理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導致受眾對群眾文化缺乏全方位、多層次的理解與感悟;二是由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較為匱乏,致使人們對其的認識只停留在表象,不能深刻感悟其背后隱藏的文化價值性。
第二,缺乏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卻屈指可數,嚴重降低了文化活動的吸引力與感染力,不利于激發受眾的參與熱情。常見的群眾文化形式以廣場舞、戲劇和樂器等為主,單調的文化活動形式不能滿足受眾多元化的精神需要,降低了受眾的參與積極性,不利于受眾精神境界的提升,阻礙和諧社會的建設進行。
第三,群眾文化建設經費匱乏。雖然國家正致力于文化強國的發展之路,但對群眾文化活動的投入力度卻略顯甚微,致使群眾文化活動缺少必要的配套設施、活動場地不全等,嚴重制約著群眾文化活動的長遠發展,不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四、和諧社會建設中群眾文化發展的應對策略
和諧社會建設中群眾文化發展的應對策略主要從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加強基層文化團隊建設和建立健全文化制度體系等方面展開探討。
(一)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
新時期,群眾文化應緊跟社會發展的步伐,挖掘時代化元素有機融入到文化活動中,促進文化活動的與時俱進性。群眾文化的策劃者和主管部門要積極拓展文化活動的表現形式,提高文化活動的趣味性和多元化,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調動受眾的參與度。群眾文化內容和形式應貼近群眾生活實際,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拉近文化活動與群眾的距離,彰顯群眾文化活動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使群眾在參與活動中感悟文化的美感與魅力,提高群眾的精神境界,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二)加強基層文化團隊建設
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離不開基層文化團隊的力量。因此,要建立專業化的文化人才團隊,提高文化活動的專業化水平,提高群眾文化活動的質量與水平,以更好發揮為人民服務的職能,推動社會建設。開展群眾文化的主管部門要吸收甘于奉獻、具備文藝水平的專業性人才加入到基層文化團隊中,在提高群眾文化活動有序發展的同時,凸顯群眾文化的深度,優化群眾文化內容,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三)建立健全文化制度體系
群眾文化的發展需要建立健全文化制度體系,為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制度基礎。一方面要建立明確的制度體系,有利于保障各部門的各司其職,確保文化活動的順利開展。通過制度支持,為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創造有利的社會發展條件,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尚。另一方面要通過制度支撐,不斷增加對群眾文化的投入力度,完善相關的配套設置,確保群眾文化的有序發展,提高社會影響力,推動社會的有序、平穩發展。
五、結語
新時期,和諧社會建設中的群眾文化發展要立足群眾實際,挖掘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式,提高群眾文化的感染力,提高受眾的精神境界,推動社會和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