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華 謝秀湘 許段女
【摘 要】目的:分析術前ESR和CRP水平與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安全性的關系。方法: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間于我院接受關節置換術患者120例,根據患者術前CRP及ESR值將其分為正常組、1-2倍組、2-3倍組及3倍以上組,每組各30例,觀察比對不同組患者術后感染情況。結果:術前ESR和CRP水平存在升高的三組患者術后感染率明顯高于正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術前CRP及ESR升高會加強患者術后感染率,但引起CRP及ESR水平升高因素較多,術前,應先對患者關節周圍滑膜組織進行冰凍切片及革蘭染色檢查,符合手術標準方可進行手術。
【關鍵詞】ESR水平;CRP水平;人工關節置換;安全性、感染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02
關節置換術是退行性關節炎、股骨頭缺血壞死、類風濕關節炎、股骨頸骨折、髖關節發育不良等關節疾病常用治療手段,通過該方式治療,可有效對關節功能進行改善,緩解患者疼痛癥狀,但患者術后可能感染,引起病情加劇[1]。本研究旨在探討術前ESR和CRP水平與關節置換術后早期安全性的關系,特收集我院收治的120例關節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間于我院接受關節置換術患者120例,其中老年股骨頸骨折及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共90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10例,成人髖關節發育不良繼發骨性關節炎或髖關節脫位患者2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老年股骨頸骨折、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骨性關節炎、髖關節發育不良、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相關診斷標準,排除風濕性疾病、術前關節感染、類風濕關節炎、膝關節血友病關節炎、轉子間骨折等,患者均對此次研究內容知情同意,并已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根據患者術前CRP及ESR值將其分為正常組、1-2倍組、2-3倍組及3倍以上組,每組各30例;正常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齡57~72歲,平均年齡(64.5±4.5)歲;1-2倍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55~72歲,平均年齡(63.5±4.2)歲;2-3倍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59~72歲,平均年齡(65.5±4.8)歲;3倍以上組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55~75歲,平均年齡(65.2±4.2)歲;四組患者年齡、性別資料表現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接受尿常規、血常規、凝血五項及生血生化 等常規檢查,并接受人工全髖置換手術和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進行治療;治療時均由我院經驗豐富的臨床醫生進行術后,術前采取插管方式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或硬膜外置管行腰部麻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手術時保持側臥姿勢,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保持仰臥位姿勢,待麻醉藥生效后,對手術部位進行消毒,并放置無菌鋪巾;術中堅持無菌操作原則,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手術從后外側進入,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于患者膝前位置正中作切口進行手術。如術前患者ESR水平和CRP水平出現明顯升高情況,關節穿刺結果表現正常者,為保證手術成功,可取患者關節周圍滑膜組織進行冰凍切片及革蘭染色檢查;如患者關節處存在炎癥,需先進行消炎治療,再行關節置換術;人工全髖置換手術患者需先將股骨頭脫位,對股骨頸進行截骨,在將其取出,對股骨側、髖臼側進行磨銼,最后在進行假體安裝;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患者需先對股骨、脛骨進行截骨,將周圍不必要滑膜組織切除干凈后,再安裝假體;術后患者均給予常規使用抗生素頭孢曲松鈉靜點3-5天抗感染、鎮痛、止吐、吸氧等治療,待患者病情穩定后,逐漸進行下床活動訓練。
1.3 觀察指標 術前及術后空腹取靜脈血標本進行化驗,采用人C反應蛋白(CRP)試劑盒對C反應蛋白進行檢測,采用全自動血沉分析儀對ESR水平進行檢測,并對患者體溫、血常規、切口愈合情況進行觀察,查看患者切口周圍是否存在感染情況。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并加以比較。觀察患者術前ESR和CRP與術后出現早期感染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做統計學分析,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ESR水平分組中正常組均未出現感染情況,1~2倍組1例出現感染,29例未出現感染情況,2~3倍組2例出現感染,28例未出現感染情況,3倍以上1出現感染,29例未出現感染情況;CRP水平組中分組中正常組均未出現感染情況,1~2倍組1例出現感染,29例未出現感染情況,2~3倍組2例出現感染,27例未出現感染情況,3倍以上2例出現感染,28例未出現感染情況。術前ESR和CRP水平存在升高的三組患者術后感染率明顯高于正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前ESR和CRP與疾病種類有明顯的關系,對于不同種類的疾病,在術前初步評估手術安全性時ESR和CRP應當有不同的參考值基線。術前ESR和CRP的升高會增加關節置換術后早期感染的風險,但是早期感染風險與術前ESR和CRP的升高的程度無明顯相關性。由于ESR和CRP的影響因素較多,不能單獨應用術前ESR和CRP值的高低來評估手術的安全性。對于術前ESR和CRP升高的患者,應結合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包括疾病的種類,年齡,性別,肥胖程度,是否有其他內科合并癥,病人臨床表現及局部體征,術前關節穿刺,以及術中冰凍切片等進行綜合評估,最后確定能否進行關節置換以及手術的安全性。
3 討論
在以往關節疾病治療時,主要采取保守治療方式改善患者功能障礙和疼痛情況,但治療效果相對較差。近年來,隨著現代醫學技術不斷發展,人工關節置換術已成為關節疾病主要治療手段。但由于患者身體存在一定的差異性,術后并發癥仍無法避免,術后感染是關節置換術常見并發癥,一旦術后患者出現感染情況,不僅需要長期服用抗生素進行治療,還需對關節進行翻修,不僅給患者身體造成巨大痛苦,還會增加治療費用,給患者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2]。ESR主要反應患者紅細胞聚集力大小,也可通過ESR水平反映患者治療效果。CRP水平屬于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可反應出患者關節炎性程度及損傷程度,CRP及ESR水平是患者組織損傷程度及炎性程度反應主要非特異性標志物,當患者機體出現損傷和炎癥時,CRP及ESR水平也會相對升高,目前,關節置換的感染率持續降低至1%以下,相比于上世紀60年代的10%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隨著關節置換的臨床普及推廣,術后感染患者的絕對值也停留在較高水平。解決術后感染的關鍵問題在于術后的早期診斷技術的豐富,這能有效減少了治療費用和提高了患者 對關節置換術的依從性。關節置換術后感染早期診斷除了通過臨床表現,分層穿刺培養以及影像學的檢測,患者血漿CRP與ESR濃 度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無創性手段。CRP是一種反應急性期感染的蛋白標志物,其已經已經證實與系統性的炎癥反應綜合癥相關。它可以與多種細胞,真菌及原蟲體內的多糖物質結合,并在鈣離子存在下,與卵磷脂和核酸結合,形成的復合體激活機體抗感染的能力,作用于Clq。CRP還可以激活對侵入細胞的免疫調節作用和吞噬作用,而表現炎癥反應。紅細胞在一定條件下沉降的速度ESR,在健康人波動于一個較狹窄的范圍內,在關節置換術后感染病例中血沉明顯增快將有重要的早期診斷意義。因此,在術前需對患者CRP及ESR水平進行檢查[3~4]。本研究將我院收治的120例不同術前CRP及ESR水平行關節置換術結果顯示,術前ESR和CRP水平存在升高的三組患者術后感染率明顯高于正常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術前CRP及ESR水平與患者術后感染有著密切關系,術前,臨床醫生應先對患者CRP及ESR水平進行詳細檢查,確認患者關節處術前無炎癥癥狀后,再進行手術治療,以提高手術成功率,促進患者盡早康復。
參考文獻
張志勇,孫曉威,解光越等.CRP、ESR水平在人工關節置換術前后變化的回顧性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6,16(4):698-699.
馮大剛,汪亞強,王鑫靈等.血清CRP、ESR水平變化與老年全髖關節置換術后認知功能的相關性研究[J].成都醫學院學報,2018,13(3):319-322.
宋炎成,張慧慧,盧華定等.CRP、ESR在關節置換手術前后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7,16(11):823-825.
胡懿郃,李明清.髖膝關節置換手術前后CRP、ESR的變化情況比較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16,21(26):3295-3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