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方法:選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收治的5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分2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采用溫針聯合走罐方法治療,觀察組使用平衡針灸方法治療。對照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率。結果: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2.9%,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71.4%,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率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所有患者臨床評價積分與疼痛評分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患者下降幅度顯著于對照組,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疾病的過程中,患者采用針灸治療方法均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相對而言平衡針灸治療方法效果更為顯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關鍵詞】針灸;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
【中圖分類號】R4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5--02
頸椎病屬于常見性病癥。頸椎病好發于中老年人。關于頸椎病的診斷,普遍認為只要是由于頸椎出現推行性病變與周圍軟組織遭受損傷引起頸椎失穩或對鄰近組織產生壓迫而出現的系列體征,就可診斷為頸椎病[1]。臨床治療的時候,必須根據其特點、性質,采用合適的治療方法,方可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常規的西藥治療措施,會產生較高的復發率。本文研究分析不同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期間收治的5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患者就診時均指出肩部與頸部酸痛,部分患者的頭枕部與上肢出現放射性疼痛,性質為灼痛、絞痛與鈍痛等,且影響日常水命,活動受限。經各項輔助性檢查,所有患者均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分2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8例。對照組男15例,女13例,患者年齡為45-78歲,平均年齡為(53.4±6.8)歲。病程3個月-9年,平均病程為(3.5±0.6)年,觀察組男16例,女12例,患者年齡為44-78歲,平均年齡為(54.8±6.2)歲。病程3個月-8年,平均病程為(3.6±0.5)歲。對照組和觀察組一般性資料并無實質性差異,具有可對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對照組采用溫針聯合走罐方法治療。治療時患者保持俯臥位,頸部松弛。穴位主要為阿是穴、頸夾脊穴,輔助穴位為外關穴、曲池穴、肩井穴、肩中俞穴、天宗穴等。治療時使用30號3寸的一次性毫針治療。在捻轉得氣后,利用溫針對阿是穴治療半小時。拔針后,患者保持俯臥位,針對其頸部、肩部與背部的壓痛點使用罐進行干預,直至充血,皮膚泛紅。每天針灸一次,1個療程針灸10次。
觀察組:觀察組使用平衡針灸方法治療。平衡針灸治療方法,采取的是交叉取穴的方法,將肩痛穴與頸童靴作為主穴位。治療前需消毒穴位。患者手掌我全,利用插提針刺的方法對頸痛穴進行治療,直至患者感覺局部腫脹與麻木。而肩痛穴需患者保持保持坐姿或仰臥位,并利用享用的治療方法進行治療,以遠距離觸電為準。兩天針灸一次,1個療程10次針灸。所有患者連續治療2個療程。
1.3 療效判斷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臨床評價積分與疼痛積分,使用頸椎病臨床評價量表與視覺模擬對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評價積分與疼痛積分進行比較。臨床積分越高,表明患者癥狀與體征改善效果越好;疼痛積分越高表明患者疼痛越劇烈。
顯效:相對比治療前,患者的枕部和上肢放射性疼痛等臨床癥狀均全部消失,且機體各項功能均可正常活動,患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并沒有因為病情而受到影響,且患者陽性體征轉陰性;有效:患者的枕部和上肢放射性疼痛等臨床癥狀明顯改善,疼痛有所減緩,且機體功能有效改善,陽性體征轉陰率達到80%;無效,患者臨床表現、機體功能與治療前并無明顯差異,甚至有加劇的趨勢。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采用均數和標準差來表示計量資料。臨床檢驗利用t原理,卡方計量資料,在p<0.05的時候,說明數據符合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率對比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有效率為92.9%,顯效17例,有效9例,無效2例,對照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71.4%,即顯效9例,有效11例,無效8例,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率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患者相關指標對比 治療后所有患者臨床評價積分與疼痛評分均有所下降,且觀察組患者下降幅度顯著于對照組,差異符合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在經濟增長不斷加快的過程中,人們的生活條件持續改善,生活習慣也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人長時間在沙發、創傷歪坐或歪臥看電視、工作,長時間從事流水線手工操作等現象[2-3]。在日常行走時間與鍛煉時間不斷減少的過程中,頸椎病的發病率不斷升高,且年輕化趨勢越來越明顯。頸椎組織長時間受到外傷、勞損、風寒等因素的影響,就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出現局灶性粘連與腫脹,以此刺激椎體間神經血管,隨后產生疼痛。而臨床表現為頸椎間盤出現退行性變,引發關節囊和韌帶松弛,椎間隙狹窄,脊柱穩定性降低,由此而發生變形[4-6]。根據中醫治療原理,采用針灸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可實現疏通經絡、挑起和血、行氣止痛的功效。而不同的治療方法可產生不同的臨床治療效果。實踐表明,平衡針灸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綜上所述,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疾病的過程中,患者采用針灸治療方法均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相對而言平衡針灸治療方法效果更為顯著,有利于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參考文獻
姚繼成.不同針灸方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的對比分析[J].今日健康,2016,15(3):789.
潘巍一,張捷洪,谷濤,等.溫針灸法聯合關節松動術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療效及疼痛評分情況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13(28):4225-4226.
蔣志偉.穴位注射聯合針灸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效果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5,13(20):32-33.
叢德毓.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80例療效觀察[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12,2(20):23.
周紅海.分節段整骨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3,12(6):1.
王曉升.中醫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8例臨床觀察[J].按摩與導引,2011,23(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