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慧穎
【摘要】目的:分析中藥注射液在臨床的應用情況,探討預防不良反應發生的措施。方法:對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采用中藥注射液治療患者200例資料回顧性分析,對靜脈應用中藥注射液發生藥物不良反應患者涉及的中藥品種、進行總結,結果:200例患者使用中藥注射液治療,出現的不良反應20例,不良反應發生率10%,以醒腦靜注射液藥物不良反應發生率最高,達20%(2/10),不良反應以過敏反應居首。結論:中藥注射液在臨床應用中注意其穩定性,必須采用辯證論治的用藥原則,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可以避免不良反應發生。
【關鍵詞】中藥注射液;臨床應用;不良反應;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6-133-02
中藥注射液是指以中醫藥理論為指導,采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將從天然植物藥中提取出來的有效物質制成無菌溶液注入人體[1]。中藥注射液的安全性問題也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特別是近年來關于中藥注射液的不良反應更是成為醫藥領域探討的熱點,也引來了社會對中藥注射液的加倍關注[2]?,F就我院200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探討中藥注射液的應用情況,以期為以后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采用中藥注射液治療患者200例,其中男108例,女92例;年齡5~70歲,平均年齡422歲;呼吸內科疾病患者25例,心內科38例,消化科40例,普外科18例,兒科15例,皮膚科34例,其他科室30例。
12方法
統計200例中藥注射液使用患者使用中藥注射液藥物品種,臨床療效情況,不良反應現象以及嚴重程度,并分析這些病例中中藥注射液的應用情況,針對不良反應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觀察護理措施的效果。
13統計學方法
所有計量資料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30,兩組間結果比較的t檢驗,多組間均數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和q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00例患者使用藥物的藥品大多是目前臨床運用較多的藥物,分別為雙黃連(30例)、清開靈(20例)、復方丹參(30例)、參麥(15例)、生脈(40例)、參附(15例)、醒腦靜(10例)、疏血通(12例)、血必凈(15例)、黃芪(13例)等10種注射液。100例患者中不良反應一共出現20例,比例占10%,其中由于藥物使用不合理導致不良反應3例,藥物使用合理卻出現不良反應17例。
不良反應的臨床表現:出現皮疹、皮膚瘙癢、蕁麻疹等過敏性反應8例,占471%;出現惡寒冷、發熱等癥狀的藥物熱反應3例,占176%;出現嘔吐、腹痛等癥狀的消化系統反應3例,占176%;出現過敏性休克1例,占54%;出現其他不良反應2例,占1176%。在以上不良反應中,過敏性反應發生最高,但是一般停藥后癥狀即刻消失。
3不良反應預防措施
31辯證用藥
中藥注射液是根據中醫藥理論指導,采用精細工藝提取生產的,由于中藥注射液組成成分復雜且不明確,不能簡單地按照用藥說明用藥,強調辨證論治的用藥原則,必須經過中醫診斷,不能盲目用藥,對癥用藥時減少不良反應的關鍵[3]。
32正確選擇溶媒
中藥注射劑與成分相對單純的西藥制劑不同,復雜的成分極易產生相互作用,影響療效和誘發不良反應。因此必須嚴格按照要求使用溶媒,以保證藥物作用的正常發揮。溶媒的選擇要根據藥物的pH值、理化特性等因素進行。臨床最常用的是葡萄糖和NaCl溶液。銀杏葉注射液、復方丹參注射液等偏酸性注射劑,與09%氯化鈉注射液配伍后可能會因鹽析作用而產生大量不溶性微粒,因此,臨床一般應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釋,而復方苦參、燈盞花素等注射液偏堿性,則應用09%氯化鈉注射稀釋后應用。
33說明書規范化
目前中藥注射發生不良反應,有部分原因是中藥所含成分的藥理毒理研究還不徹底,不夠深入,尤其是在復方制劑配伍后,成分就更復雜,藥物成分之間的相互作用不穩定性因素太多。復方制劑的藥理學、毒理學、藥效學、藥動學的影響研究不全面,目前說明書上只表明了一些基本治療功能,在其他方面沒有標注,誤導了人們以為中藥安全無毒副作用的想法。因此,規范化說明書很有必要,對于避免發生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是一項重要措施,需要人們高度重視。
34合理配伍
禁止混合配伍,謹慎聯合用藥,中藥注射藥應該單獨使用,不能與西藥配合用藥,避免藥物間反應。為了保證中藥注射液的療效以及穩定性,一般采用現用現配的方法,藥物的濃度可能會導致藥物不穩定,同時應該避免與具有抗原性的大分子藥物同時使用。由于中藥成分復雜,最好中藥注射液采用單味藥制備,不主張復方制成注射液。
35詢問病史
醫生在給患者開藥方前,應該仔細詢問患者病史,有無過敏性反應情況,用藥要謹慎。針對中成藥,必須掌握盡量口服,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靜脈滴注的用藥原則。
36加強輸液監護
用中藥注射液進行靜脈滴注時,注意滴注的速度,滴注濃度嚴格按照說明書,細心觀察患者在滴注中有無過敏性癥狀,并及時采取相應的救治措施。
37癥狀觀察
對于首次用藥患者,應密切觀察病人的反應,尤其是在用藥后30分鐘內,一旦出現皮疹、皮膚出血、胸悶、呼吸困難、咳嗽等現象,應該立即停藥,并采取相應的搶救措施,對癥治療。嚴格掌握患者的適應癥,在應用范圍內進行干預。
4討論
中藥注射液近年來發展突飛猛進,藥物品種不斷增多。由于受我國傳統中醫藥的影響,人們普遍認為中藥無毒無副作用,性質溫和。雖然,中藥注射液容易引起不良反應,但是其療效是無可厚非,仍有可取之處。只要合理應用中藥注射劑,減少不合理配伍,加強輸液監護,嚴格控制滴速,注意排查過敏體質及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就能將不良反應控制在有效范圍內,保障患者的用藥安全,我院的監控措施安全有效,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周超凡,徐植靈,林育華,中藥注射劑的回顧和展望[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24):2094
[2]馬俊.中藥注射劑的優勢、不良反應的原因及應對策略[J].醫學信息,2010,24(6):1638-1639
[3]謝國芬.常用中藥注射液的不良反應及防治體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8,16(10):790-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