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麗萍 張曉琴
【摘要】目的:分析在2糖尿病患者出現不良情緒時采取心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入本院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經由抽簽法將其分成對照組(n=53)及觀察組(n=53),分別予以常規護理、常規護理+心理干預模式,分析組間護理效果差異。結果:觀察組SAS、SDS評分干預后顯著低于對照組及干預前(P<005);觀察組干預前、后BMI、HbA1c、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差值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利用心理干預模式有助于舒緩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緒,優化血糖控制程度。
【關鍵詞】心理干預模式;2型糖尿病;不良情緒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6-245-01
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見的代謝性慢性疾病,以血糖持續高水平為典型臨床特征,不僅能夠增加患者失明、腎衰竭風險,還可導致其出現下肢病變,繼而引發截肢,造成肢體殘疾。由于糖尿病患者并發癥發生風險較高、經濟負擔較重,因此很容易出現焦躁、抑郁等負面情緒,增加心理疾病發生風險,比如抑郁癥等。故需采取針對性措施,加強糖尿病控制,并舒緩其負面心理。本次研究以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常規護理、常規護理+心理干預模式,分析組間護理效果差異,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2017年2月-2018年12月為研究時間段,以此期間在本院入院治療的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按照抽簽法將其分為對照組(n=53)及觀察組(n=53)。對照組,男23例,女30例,年齡50-76歲,年齡平均(6425±520)歲,病程1-9年,病程平均(603±213)年。觀察組,男25例,女28例,年齡52-77歲,年齡平均(6472±532)歲,病程1-10年,病程平均(610±209)年。對比組間一般資料,數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納入標準
納入標準:(1)入組后參照《糖尿病檢驗診斷報告模式專家共識》明確糖尿病診斷;(2)意識清楚,無精神系統疾病。(3)所有患者、家屬均對研究內容知情同意,自愿參與,并同醫院簽訂知情同意書。
13排除標準
排除標準:(1)凝血障礙;(2)藥物過敏;(3)腫瘤,嚴重內科及外科疾病;(4)除2型糖尿病以外的其他疾病。
14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方案;觀察組予以常規護理方案+心理護理干預,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患者入院后,評估其心理護理風險,了解其精神狀態,并與家屬做好充分溝通,制定符合患者實際情況及臨床需求的個體化心理護理方案。(2)通過面對面交流、發放健康資料、播放視頻、邀請患者參與專題講座等方式做好健康教育,及時糾正患者認知錯誤,比如嚴禁隨意更改藥物用量,且需將積極心理學融入溝通交流中。(3)督促患者做好每日正面事件記錄,比如記錄每日幸福瑣事、對身邊人進行感恩及感謝表達,培養愛好,并適時獎勵。(4)播放輕音樂,或通過閱讀,分散患者注意力,放松身心。
15觀察指標
觀察指標:(1)組間SAS、SDS評分差異,SAS、SDS評分越高,提示焦慮及抑郁程度越嚴重。(2)組間干預前后BMI及血糖水平差值比較,統計觀察組及對照組在干預前、干預后BMI、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HbA1c水平,計算干預前后差值。
16統計學分析
以SPSS170為數據分析軟件,利用(x±s)表示計量資料,行t檢驗,以P<005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組間SAS、SDS評分差異
觀察組干預前SAS、SDS評分分別為(5320±613)分、(5549±674)分與對照組干預前的(5366±675)分、(5572±683)分間無顯著性差異(t=03673、01745,P=07142、08618);觀察組干預后SAS、SDS評分分別為(3321±424)分、(3552±476)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干預后的(3845±495)分、(4017±486)分,組間數據有統計學意義(t=58530、49763,P=00000、00000)。觀察組、對照組干預后SAS、SDS均顯著低于干預前,數據差異統計學意義(觀察組t=195250、176193,P=00000、00000;對照組t=132287、135048,P=00000、00000)。
22組間干預前后BMI及血糖水平差值比較
觀察組干預前、后BMI、HbA1c、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差值(517±120)kg/m2、(168±042)%、(120±045)mmol/L、(234±067)mmol/L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74±091)kg/m2、(097±034)%、(068±025)mmol/L、(156±045)mmol/L,組間數據存在顯著性差異(t=69126、95654、73539、70357,P=00000、00000、00000、00000)。
3討論
糖尿病病程及治療時間多較長,患者在治療期間很容易出現焦慮、抑郁、恐懼等負面心理,促使患者抵觸、甚至抗拒治療,不利于血糖的有效控制,需采取針對性心理護理方案,及時糾正患者錯誤認識,緩解其負面情緒,促使其正確面對病情與治療,有助于改善預后[2]。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通過心理護理風險評估、健康教育、正面事件記錄[3]、表達感謝等方式,提高患者的幸福感,有助于減輕其負面情緒,結果顯示,同僅予以常規護理方案的對照組而言,觀察組SAS、SDS評分干預后更低(P<005),而且血糖控制效果更好,BMI下降幅度更高(P<005)。提示,利用心理干預模式有助于舒緩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緒,降低心理護理風險,提升血糖下降幅度,優化預后。
參考文獻
[1]世界華人檢驗與病理醫師協會.糖尿病檢驗診斷報告模式專家共識[J].中華醫學雜志,2018,98(22):1734-1738
[2]魏敏.個性化心理護理對老年糖尿病病人心理及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護理研究,2019,33(3):533-535
[3]盧璐璐,陳瓊妮,羅碧華.正念干預應用于糖尿病患者管理的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19,19(1):128-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