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猛 施保國 王冬蘭 張志勇 劉賢金 余向陽
摘要:農藥科學合理使用是有效控制水稻病蟲害發生保障優質稻米生產的關鍵。針對江蘇省不同稻作生態區,結合水稻品種特性和當地技術水平,設計了優質粳稻組合用藥過程管控體系,制定了用藥關口前移,加大孕穗期和破口期用藥防控力度,杜絕齊穗后用藥全生育期規范化科學用藥技術方案,于2016年在江蘇省淮安地區進行示范試驗。結果表明,規范化用藥方案對稗草、千金子、異型莎草的防效略優于常規方案,2種用藥方案對稻飛虱、稻縱卷葉螟及水稻枯萎病均具有較好防治效果,同時對水稻具有防衰增產作用。通過規范化用藥防治,以噻蟲嗪、氯蟲苯甲酰胺、烯啶蟲胺、嘧菌酯等對病蟲草害高效的藥劑替代吡蟲啉、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丙溴磷、殺蟲雙、三環唑等老品種藥劑,在保證了良好防治效果的前提下減少農藥投入量60.39%,有效保護了稻田生態安全和稻米農藥殘留超標風險。
關鍵詞:優質粳稻;安全生產;規范化用藥;農藥減量
中圖分類號: S435.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9)03-0091-03
江蘇是水稻種植大省,年均水稻種植面積230萬hm2,其中粳稻占90%左右,水稻在江蘇糧食生產中居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水稻生產進入高產、優質、高效、生態與安全綜合提升發展的新時期,江蘇的水稻產業在品種的優質化方面已經走在我國南方稻區的前列[2-3]。由于江蘇稻區病蟲害發生危害種類多,常發病蟲害包括稻瘟病、稻曲病、紋枯病、惡苗病、白葉枯病、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稻飛虱、褐飛虱、白背飛虱、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大螟等10多種,而且常常受持續低溫、陰雨、寡照,以及洪澇災害等天氣影響,抽穗期和齊穗后稻曲病、稻瘟病以及個別區域的稻飛虱和稻縱卷葉螟會危害嚴重,農戶為保產而頻繁多次使用化學農藥,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還嚴重影響了農田生態環境,加劇了病蟲草害的抗藥性,同時很容易造成稻谷產品的農藥殘留風險。據統計,江蘇省水稻種植全生育期藥劑防治在10次(病蟲害中等偏輕發生年份)至12次(病蟲害中等偏重發生年份)之間,在病蟲害暴發年份,如2015年后期稻瘟病、稻縱卷葉螟暴發成災,個別地區用藥出現混亂,超量使用問題嚴重,大大提高了稻谷(米)農藥殘留超標風險[4]。劉賢金等針對江蘇不同稻作生態區,結合水稻品種特性和當地技術水平,研究設計了優質粳稻組合用藥過程管控體系,制定全生育期規范化科學用藥策略,用藥關口前移,加大孕穗期和破口期用藥防控力度,杜絕齊穗后用藥[4-5]。依據此原理,本研究在江蘇淮安地區水稻病蟲害常規用藥的基礎上,提出優質粳稻生產全過程規范化用藥技術,于2016年在江蘇淮安地區進行示范,以期對江蘇省優質粳稻安全生產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示范區概況
田間試驗示范于2016年5—10月在江蘇省淮安市淮陰區三樹鎮蔣集村惠豐農機合作社承包田中實施,試驗田土壤為沙壤土,pH值為7.2,前茬作物為小麥,5月26日播種,6月24日移栽。水稻移栽方式為機插秧,肥水管理水平中上等,長勢平衡。試驗期間無惡劣天氣出現。
1.2 試驗方法
試驗設3個處理,不設重復,規范化用藥方案示范區和大戶自防區(常規用藥)面積50.33 hm2,空白對照0.07 hm2。不同處理區除農藥使用外,其他田間管理均相同。試驗示范區農藥使用方案見表1。
1.3 調查內容和方法
施藥后不同時間調查對主要病蟲草害的防效,按農業部農藥檢定所《農藥田間藥效示范準則(一)》[6]進行調查。水稻安全性評價采用6級法,分別于藥后15、30、45、60 d目測藥害程度和安全性。安全性分為“-”無藥害、+輕微藥害、“+ +”顯著性藥害但仍可接受、“+ + +”較重藥害、“+ + + +”中度藥害不可接受、“+ + + + +”嚴重藥害。
2 結果與分析
2.1 雜草防除效果
田間最后1次施用除草劑后40 d(8月13日),采取5點取樣法,每小區取5個點,每點調查0.25 m2,統計殘存雜草株數和鮮質量,計算防效。從表2可以看出,規范化用藥技術處理對稗草、千金子的株防效分別為83.99%、83.43%,低于常規處理,對異性莎草的防效為92.61%,與常規處理相當。規范化用藥處理對稗草、千金子、異型莎草的鮮質量防效分別為90.55%、88.89%、90.99%,優于常規處理。試驗結果表明,規范化用藥方案對稗草、千金子和異型莎草的防效略優于常規方案。
2.2 稻縱卷葉螟防治效果
在稻縱卷葉螟危害癥狀穩定后,于9月20日,每小區5點取樣共查50叢稻株,統計卷葉率,計算相對防效,同時調查卷葉內有蟲率。從表3可以看出,規范用藥方案與常規方案對稻縱卷葉螟均具有較好的防治效果,且二者間防效相當。
2.3 稻飛虱防治效果
8月9日調查蟲口基數1次,施藥后14 d(8月24日)、21 d(9月1日),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調查對褐飛虱防治效果。每小區調查20穴,計數稻飛虱百穴蟲量,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從表4可以看出,規范用藥方案、常規方案對稻飛虱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較長。
2.4 紋枯病的防治效果
8月22日、9月12日調查,規范用藥處理區、常規用藥處理區內水稻紋枯病未見發生,空白對照區紋枯病發生極輕,病株率均為0.1%左右。9月20日調查結果表明,空白對照區紋枯病病株率為1.24%,規范用藥方案和常規方案對水稻紋枯病的防效相當(表5)。
2.5 其他病蟲害防治效果
10月28日,水稻收割前5 d,采用雙平行線法調查稻曲病。調查結果表明,空白對照區稻曲病零星發生,規范用藥區、常規處理區未發現稻曲病發生。9月10日、9月20日調查,3個處理區均未發現稻瘟病發生。試驗期間,示范田未發現二化螟發生。
2.6 對水稻及天敵安全性
試驗期間,各藥劑處理區水稻株高、分蘗、葉齡生育指標正常,安全性評級:“-”。9月20日對稻田天敵進行調查,結果表明,規范用藥方案、常規方案對蜘蛛數量均有一定影響,但規范用藥較常規用藥對蜘蛛的影響相對小(表6)。
2.7 對水稻產量的影響
從表7可以看出,安全用藥方案、常規用藥方案均有一定的增產作用,常規用藥方案的理論增產率和實際增產率略高于安全用藥方案。
2.8 農藥施用量比較
從表8可以看出,規范用藥方案共選用藥劑15種,農藥使用有效量共計3.213 kg/hm2,常規方案共選用藥劑16種,農藥使用有效量共計8.111 kg/hm2。規范用藥方案農藥使用量明顯少于常規方案,較常規減少60.39%。
3 結論與討論
在當前稻米消費市場追求無公害稻米、綠色稻米甚至有機稻米的形勢下,現有以控害保產為目標的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已經不能滿足今后控制病蟲害、生產無公害稻米、保護生態環境等多重需要[7],水稻安全用藥的問題應當引起重視。本試驗中規范用藥方案和常規方案均達到了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目的,同時具有防衰增產作用,成熟期2種方案用藥防治區水稻籽粒飽滿。與常規用藥方案相比,規范用藥方案在藥劑選擇方面,以噻蟲嗪、氯蟲苯甲酰胺、烯啶蟲胺、嘧菌酯等對病蟲草害高效的藥劑替代吡蟲啉、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丙溴磷、殺蟲雙、三環唑等老品種,不僅保證了良好的防治效果,同時減少農藥投入量,有效保護稻田生態和稻米產品質量安全。此外規范用藥方案強調壓前控后的防治策略,在水稻苗期移栽前1 d噴施1次送嫁藥,藥劑防治主要集中在水稻破口前期和破口初期之前,有效避免水稻破口期水稻免疫功能差,對農藥敏感,易造成水稻包頸和花殼等問題[8],同時也有效降低了后期用藥稻米農藥殘留超標的風險。
本試驗通過對2種用藥方案的防治效果調查結果表明,水稻生產過程中農藥安全使用技術關鍵是藥劑選擇和防治時期。由于本試驗過程中,全年水稻二化螟、稻瘟病、稻曲病等病蟲害發生較輕,規范用藥方案仍需在病蟲害發生較重的年份開展進一步的驗證。
參考文獻:
[1]張安存,王先如,鄧世峰,等. 江蘇省水稻品種產量性狀相關及聚類分析[J]. 安徽農業科學,2018,46(24):25-27.
[2]王才林,朱 鎮,張亞東,等. 江蘇省粳稻品質改良的成就、問題與對策[J]. 江蘇農業學報,2008,24(2):199-203.
[3]王才林,張亞東,朱 鎮,等. 水稻優質抗病高產育種的研究與實踐[J]. 江蘇農業學報,2012,28(5):921-927.
[4]劉賢金,余向陽,王冬蘭,等. 優質粳稻組合用藥過程管控技術研究與示范[J]. 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8(1):12-18.
[5]黃志寬,姜 威,高 波,等. 灌南縣水稻農藥減量使用技術示范效果研究[J]. 現代農業科技,2017(1):100-108.
[6]農業部農藥檢定所生測室.農藥田間藥效實驗準則(一)[M].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4.
[7]章烈輝,劉占山,肖啟明,等. 我國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建議[J]. 中國稻米,2009(1):6-9.
[8]陸亞琴,葛海軍,華衛國,等. 如東縣水稻破口期用藥現狀及科學安全用藥的對策初探[J]. 上海農業科技,2014(6):137-149.王珊珊,乜蘭春,李 潘,等. 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分類、致病機制及應用前景[J]. 江蘇農業科學,2019,47(3):9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