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毅 賈明明



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區治理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發揮社會組織作用,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第三部門漸入大眾視野。第三部門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它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很好的解決被政府與市場所忽視或沒有處理好的問題。本文首先分析國內外第三部門的發展狀況,其次討論第三部門在我國的發展困境,最后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以促進我國第三部門更好的發展。
Abstract: The report of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pointed out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governance system, promote the shift of the focus of social governance to the grassroots level, and play the ro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to achieve a benign interaction between government governance and social regulation and resident autonomy.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the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third sector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public eye. The third sector is the product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some cases, it can solve problems that are ignored or not handl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sector at home and abroad, second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dilemma of the third sector in China, and finally proposes targete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sector in China.
關鍵詞:第三部門;發展困境;應對策略
Key words: the third sector;development dilemma;coping strategies
中圖分類號:F426?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6-4311(2019)17-0066-03
1? 概述
1.1 第三部門的概念
“第三部門”的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萊維特(Levitt)提出,他把第三部門概括為那些處在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中間地帶”上的社會組織,即除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以外的一切社會組織的總和,職責上主要處理政府部門與私人部門所忽略或未能處理好的問題。國內學者對第三部門的界定較為寬泛,認為只要是依法注冊的正式組織,從事非營利性活動,具有不同程度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均可稱為第三部門,其整體上具有組織性、非營利性、獨立性、自主性和志愿性等特征。
而從法律上講,根據美國稅法501(C)(3)規定,免稅組織必須符合以下三個條件:首先是該機構的運營完全是為了從事慈善性、教育性、宗教性和科學性的事業,或者是為了達到該稅法明文規定的其他目的。其次是該機構的凈收入不能使個人受惠。最后是該機構所從事的主要活動不能影響立法,也不可以干預公開選舉。在我國,根據民政部于1998年公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和《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可以將我國的第三部門分為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組織以及事業單位。
1.2 西方第三部門的發展歷程
西方第三部門的發展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時期的教會,而在1762年成立的規范蠟燭制作組織,則是最早的自我規范組織。表1完整的展示了西方第三部門的各個發展階段,在20世紀40年代以前,第三部門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產物處于萌芽期,并逐漸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協助政府處理一些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在20世紀40年代至70年代,西方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福利主義”的浪潮,由各級政府實施的社會保險和福利補貼等社會福利,加大了政府對貧困人員的救濟,強化了對社會的干預,繼而削弱了第三部門的作用。因此,在這個階段,第三部門進入衰退期。在20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因為出現了一些政府部門和私人部門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而第三部門可以解決的狀況,于是開始重新重視第三部門的發展,并進行政府改革,逐步放權。第三部門得以有發展的空間,其數量迅速增多。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的第三部門發展到龐大的規模后,開始趨于國際化,影響著世界各國第三部門的興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