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我國生態環境刑法治理為切入點,以生態文明保障的刑事立法機制、生態文明保障的刑事司法機制的構建為主要內容進行闡述,以進一步的保障生態文明的刑法機制的有效運行,讓我國整體的法治系統更加具有現代化,科學化。
關鍵詞:生態環境;保障;刑法機制
一、生態文明保障刑法機制的基本范疇
在如今生態文明系統中,刑法機制占據著一定的主要位置,就宏觀方面來看,刑法在整個生態文明建設當中,往往會選擇采取使用預設功能進而保護其利益,不斷深化有效發揮生態文明建設中法律機制的作用,另外,若想高成效的達到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刑法保障的目的,需要采取的主要手段是將生態文明基本形態與刑法作用二者相互融合在一起,兩者相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因此,生態文明保障的刑法機制不能只是過于單薄的空架子存在,還應該注入完整性、可操作性的各類機制制度,比如刑事立法機制、刑事司法機制等等。
二、生態文明保障刑法機制的理論依托
(一)生態文明保障的刑法機制與法益理論
法益理論與生態文明刑法機制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共同處在于兩者都可以歸納為探索如何發揮生態文明保障機制。我國內陸地區認為,若發生有犯罪行為,或者是威脅侵害等行為,便是在破壞生態文明保障法益機制,如何辨別哪些行為是屬于破壞法益行為,可大致分為這幾類:財產法益、生命法益、國家法益等。將法益機制作為破壞生態環境的載體,可以高效率的解決關于生態環境被破壞后,如何用刑法評價問題。這種途徑,可以有效的化身為一種解釋武器,用來制約犯罪行為和保護生態文明環境。
(二)生態文明保障的風險刑法理論
近些年來,在我國影響范圍比較廣的刑法范圍是風險刑法理論,盡管其影響較為深遠,但同時也受到了許多質疑的聲音。有大部分學者認為,不應將風險刑法理論粗暴的作為反思傳統刑法理論的一種工具,二是應該根據風險刑法理論的所包含的內容,對我國固有的傳統的刑法進行更新說明,比如,主張犯罪前置化、法益抽象化、主觀要素分離化,以此來規避在實施刑法的時候,可能會遇到的風險,增強社會群眾對刑法的信任度,提高的刑法理論的權威性。風險刑法理論屬于一個新思路、新思想,它的出現在某一個程度上恰巧證明了現代社會大眾人心焦慮的情形,風險刑法本身固有的完整理論元素,可以向人們展示其所存在的優勢。具有一定的理論優勢。
(三)生態文明保障的社會危害性理論
如何理解危害二字,從傳統角度來說是對社會做出不良行為以及對他人造成人身、財產等多方面傷害,這種傳統解釋是得到社會人士的認同,對社會做出不良行為從而對社會造成危害的范疇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危害國家安全;二是危害公共安全;三是侵害公私財產;四是侵害公民人身或限制其自由。其實,從宏觀角度來看,國家做出危害社會的舉動同公民做出危害社會的舉動,在本質上面可以歸納為一類,所以,從側面來看社會危害性理論與法益理論是相輔相成的。
三、生態文明保障的刑事立法機制
啟動刑法機制,第一步便是要啟動刑事立法序。實施生態文明保障的刑事立法機制,首先便是要通過正規的途徑和手法,讓國家針對生態環境領域制定的系列條例參與其中。因為,生態領域與其他領域不同的是,其具備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實施生態文明的保障機制中,要以刑事立法機制作為依據,要大力提升機制的科學性、可操作性、以及實用性等特點,從而更好的、充分的發揮出刑事立法機制的作用及功能。
四、生態文明保障的刑事司法機制
從微觀角度來看,刑事司法的存在的方式,主要以法律活動的方式而存在,因此,司法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刑事司法。在保障生態文明的情況下,刑事司法機制可以全面的,系統的對生態文明的建設中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而出臺的一項刑事立法。在開展環境刑事司法活動的時候,判斷危害行為造成后果的程度是整件案例的重心,刑事司法機制本質是可以公正、準確、清晰的對受害程度做出有效的判斷。
五、結語
如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國民目標,而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其中之一,也同樣身兼重任,它需要堅實的法律條文為期保駕護航。所以,在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時候,刑法有同樣擔負著重大責任。想要做好生態文明的刑法保障,關鍵在于做好生態法益的保障。生態法益是社會大眾可以根據生態這一方面提出合理要求和訴求的重要載體,全面建設建設生態文明保障的刑法機制,可以不斷提高我國法律系統的完整性和權威性。
參考文獻:
[1]焦艷鵬.我國環境污染刑事判決闕如的成因與反思——基于相關資料的統計分析[J].法學,2013,6.
[2]勞東燕.風險社會中的刑法:社會轉型與刑法理論的變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35.
作者簡介:
鄧小蘭(1996~ ),女,黎族,海南瓊中人,法學本科,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