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申會 孫振興
摘?要:情趣作為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美感形式的評判標準,彰顯了古代文人的道德節操與性情志趣。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堪稱詠史懷古詞中的經典之作,通過對兩首詞的文本細讀,探究蘇軾、辛棄疾在豪放風格的基礎上所體現的各自不同的性情志趣,從而加深對蘇、辛二人的認識以及對其文學作品、文學風格的深入了解,并對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所倡導的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豪放派;詞;蘇軾;辛棄疾;情趣
情趣,即性情志趣,最早見于南北朝。文學評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中有言:“是以搜句忌于顛倒,裁章貴于順序,斯固情趣之旨歸,文筆之同致也?!闭J為文章之道在于語句組合切忌顛倒,依照次序分判章節結構,即是文章情趣之旨歸所在,不論散文亦或韻文,其創作要求皆是如此。最早將“情趣”用以品評人物始見于范曄,他在《后漢書·劉陶傳》中說道:“所與交友,必也同志。好尚或殊,富貴不求合,情趣茍同,貧賤不易意?!睂⑻找浴扒椤薄叭ぁ睘楦镜纳杏延^極具溢美之詞。
中國古代文人的名篇佳作多為創作者性情志趣的抒發,蘇軾、辛棄疾的詩詞作品亦不外乎如此。通過對蘇、辛詞作人生情趣和文學價值的研究,對高中階段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培養良好的性情志趣具有重大意義。
一、 蘇軾的人生情趣
據《藝概》記載,劉熙載曾評論蘇軾詩道:“打通后壁說話,其精微超曠,真足以開拓心胸,推倒豪杰。”蘇軾一生命途多舛,幾經宦海浮沉,但在其詩詞中從不見半分頹唐之氣,反而盡顯其人生情趣??v觀蘇軾詩詞可以發現,其中既有飲食起居之趣、游覽賞玩之趣,亦不乏閑適自得之趣、超脫曠達之趣。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詠史懷古的佳作,體現了作者對“情趣”這一審美意識的執著追求。詞作首句便勾勒出了宏闊的空間畫面,千古風流人物既已隨著歷史的更迭而漸漸消散,一己之微豈不可悲?然則蘇軾另辟蹊徑,認為既然英雄豪杰、遷客騷人亦難免于此,個人之榮辱窮達又何足悲嘆!人們大抵如此,又何必汲于現下的功名利祿,流于世俗的迂腐。接著,蘇軾以“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點題,描繪周遭的景物,橫斜于磯岸的石頭,驚濤拍打磯岸濺起的浪花,那雄奇壯闊的畫面不經令詞人感嘆壯美山河,追憶非凡豪杰,既總結上文所寫之景,又為下文懷古思人巧設鋪墊。詞人追憶小喬初嫁之時,周瑜雄姿英發,于談笑之間令曹操大軍“灰飛煙滅”,寥寥數語便勾勒出其儒雅與睿智。忽而,詞人筆鋒一轉,聯想己身,不禁嘲諷道自己多愁善感,早生華發。語似清淡,意卻沉郁,抑郁沉挫地表現了自己的無奈之感。然而,詞人并未自傷心志沉湎于此,反而由此思索生命的意義,睿智從容的周瑜,屢遭貶謫的自己,不過是歷史長河中的一粒沉沙,終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散,想到此詞人內心得到釋懷,人生如夢,不若灑酒祭奠江上明月,表達了對超脫曠達的人生情趣。
蘇軾借風流人物抒發己懷,全詞沉雄豪邁,聲勢豪壯,境界宏闊卻不乏細膩之筆,于寫景、詠史中將其壯志難酬之情娓娓道來,表達了蘇軾精微超脫的人生情趣和超然自適的人生態度,堪稱“古今絕唱”。詞作中蘇軾表現出的超脫曠達的性情志趣、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以及渴望建立功業的雄心,對高中階段學生價值觀的建立和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具有深遠影響。
二、 辛棄疾的人生情趣
辛棄疾與蘇軾同為豪放派詞人,創作視野廣闊,氣象恢弘雄放,但二人在創作風格上迥然不同,陳師道曾品評二人詞作時有言:“蘇以詩為詞,辛以文為詞?!毙翖壖沧鳛樗未膶W集大成者,有“詞中之龍”之美譽,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更是詠史懷古詞中的佳作,表達了詞人感今悼往之趣。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開篇便以感慨英雄不再,悲嘆后繼無人起興,舞榭歌臺雖猶在,卻也飽受著歲月的摧殘,更遑論孫權等英雄人物的豐功偉業。接著,詞人由孫權聯想到劉裕,不禁慨嘆:“想當年,金戈特馬,氣吞萬里如虎。”北固樓曾是何等風光之處,如今入目之處卻盡是荒涼,充滿了濃郁的滄桑、厚重之感。作者在借古抒懷之后,以援引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輕啟兵端,招致禍患來警醒當朝統治者切勿聽信讒言,急于事功,并聯系自身際遇與國家現狀,不堪回首往事。文末,詞人以廉頗自比,表達了自己報國的決心和對朝廷的憂慮。
辛棄疾以典故入詞,并與豐富深沉的感情相結合,全詞豪壯悲涼,義重情深,以表達感今悼往之情趣凸顯了辛棄疾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新課程語文教育改革中所倡導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旨在培養精神富足,道德高尚,具有家國情懷,愿意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的棟梁之材,這恰與辛棄疾以恢復為志,以功業自詡,堅定地捍衛國家利益的愛國主義情懷相符?!叭吮咔?,感物而發”,詩詞作為創作者內心情感的抒發和客觀世界的映照,對高中階段學生的處世態度和價值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三、 結論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作為宋代詞壇中的經典之作,對后世文人研究蘇軾、辛棄疾及其文學創作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兩首詞的文本細讀與深入研究,不難發現,蘇軾、辛棄疾雖然同為宋代詞壇中的文豪,是豪放詞派的杰出代表,但是二人在詞作中所表現的性情志趣卻略有不同,蘇軾在詞作中多抒寫超脫曠達之趣,且側重從對歷史的思索中探尋個體生命的意義和價值;而辛棄疾的詞作則多呈現出雄渾悲慨之趣,充斥著熾烈的豪情壯志的英雄情懷,更加重視時代價值的實現。
新課程改革方案提出以來,全面提高學生道德素養,加強學生情感與價值觀教育成為教育教學的重要目標。高中階段是培養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學生通過對古代先賢哲人處世態度及其經典之作的學習,了解先賢高尚的節操與曠達的志趣,對學生健全人格的培養,情感價值觀的樹立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趙仲邑.文心雕龍譯注[M].南寧:漓江出版社,1985:295.
[2]張炎.詞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613.
[3][清]劉熙載撰.藝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6.
作者簡介:
王申會,孫振興,吉林省吉林市,蛟河市第二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