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期是個體心理成長發展的時期,尤其大班的幼兒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朋友圈,更希望能和同伴一起合作參與從而形成了一個“兒童社會”,“兒童社會”滿足了幼兒渴望參加成人社會生活的需求,也是一種特殊的審美實踐活動。文章從創設良好的區域環境出發,在區域活動中選取不同的方式滲透美育教育,有效培養大班幼兒美育目標。
關鍵詞:幼兒教育;主題區域活動;畢業狂想曲;美育教育
主題式區域活動是依據主題目標,有目的地創設與主題相關聯的區域活動,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以操作擺弄為主的方式進行個別化的自主學習的活動。它能滿足幼兒向往、想象、模仿和實踐的心理需要,更能滿足幼兒動手操作的欲望,而且它能促進幼兒認知、操作、審美感等多方面的發展,充分發揮幼兒主動性和創造行為。本學期筆者班級立足于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開展主題式區域活動“畢業狂想曲”,區域以“我的變化”“我要上小學了”“我的畢業典禮我做主”“我心目中的小學”等契機設計了以幼兒為主體的多樣化區域材料,旨在區域環境的創設及區域材料的投放中,為幼兒創設寬松溫馨的區域環境,并在實踐中尋找如何實施美育教育。
一、
創設良好的幼兒園區域環境
每個幼兒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在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的基礎上,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在“畢業狂想曲”欣賞性活動區中展示了小學的各種文具實物和圖片展示,幼兒通過用眼和腦進行理解和接受。這是幼兒增長見識,獲得自主發展的重要區域。通過不同遞進方式的展示,讓幼兒了解和分享,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同時,在觀察、發現中獲得美的感受。幼兒經常生活在優美、和諧的環境中,耳濡目染,經常受到美的熏陶,使幼兒產生愉快的情感、精神振奮,因為創造一個美好的幼兒園區域環境,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是至關重要的。
首先,創造富有審美情感色彩的區域環境,區域布置中除了保證幼兒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合乎安全原則及滿足其生活需要以外,注意室內環境的裝飾與布置,內容有情趣,符合幼兒的審美趣味。班級區域的懸吊物以樹枝為主材料,鼓勵幼兒搜集自己認為美的東西來布置區域活動場所,幼兒帶來各種各樣的貝殼、果殼、樹枝、紙箱等。班級的區域環境中用樹枝懸掛了一排排的展示架并張貼了幼兒的作品,在墻面上用各種各樣的黃色KT板邊角料做成了一個個相框,展示了大班幼兒從小班到現在成長的足跡。營造了一個富有愛的區域環境,讓幼兒在愛的體驗中也獲得了美感。
其次,關注幼兒主題式區域活動中所蘊含的藝術美。幼兒園主題式區域活動蘊含著不同形式的藝術美,如在運動性區域中的身體姿態美:跳繩,繪本閱讀中感受到畫面美,在欣賞性區域中不同植物的形態美、色彩美。幼兒看到、聽到的東西越多,就越想多看多聽。在主題式區域活動“畢業狂想曲”之“我想領養的植物”,幼兒通過在自然角認領自己喜歡的多肉植物、每天澆灌照顧、用心地呵護,同時做植物照顧日記記錄下來,在藝術體驗區里也有很多幼兒用不同的藝術表現手法展示自己照顧的植物。通過這種審美情境的體驗,引起幼兒情緒上的興奮,幼兒對美好的植物不僅喜愛并產生了濃烈的責任感,從而發現美的特征,激起他們審美欣賞的興趣和進行藝術創作的動機。研究表明,讓幼兒在審美環境之中,不但有助于他們審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其藝術創造性的發揮。
二、
在區域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審美教育
(一) 掌握基本的活動技能是表現美的前提
在主題式區域活動“畢業狂想曲”之建構“我心目中的小學”,幼兒在參觀小學后,對小學的外形特征及基本功能室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與了解。同時幼兒掌握了一些結構技能:圍合、對稱,才能建構喜歡的物體。如:設計出運動場用塑料椅子圍合、圖書館用塑料椅子圍合中,他們知道用同一種建構材料能建構不同的物體。也在與材料的互動中,知道了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系,不同的一種材料也可以建構出同一種物體形象,如何選擇適合的材料進行建構。這些都使在幼兒掌握了基本的活動技能,從而抓住事物的基本特征,表現美,創造美。
(二) 豐富造型藝術知識,提高審美情趣
在“畢業狂想曲”之“畢業禮物:美麗相框”,給予幼兒豐富的造型藝術知識,如色彩的協調性方面,可選擇相近色彩或比對比色進行組合,通過區域中展示不同形狀的相框造型等。除此之外還要求所設計圖案成品比例的合理對稱。幼兒在不斷的嘗試中成長,所制作出來的禮物非常的獨具特色,成品形狀也非常獨具一格。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豐富自身的造型藝術,在不斷的欣賞與互動中發現美的東西。
(三) 在講評過程中,提高審美素質
以前教師總用“好不好,像不像”等詞來評價幼兒在區域活動中的表現情況。那在區域活動中的講評怎樣才是適宜的?經過這學期的實踐,教師發現交流討論式的講評能使老師和幼兒處于平等友好的狀態,更易于孩子溝通情感,如在區域中我們會與幼兒對話:“今天,你玩了什么好玩的?你的作品有什么不一樣嗎?你們覺得他的作品怎么樣?”……選擇了對話式的交流手段及開放性的問題,提高評價方法。交流討論式、交流互評,交流自評都是比較好的評價方法。在區域活動中設置靈活的班級區域卡“下次我還想玩”“請給我拍照”等字樣,使幼兒的內心能得到成就感。每個不同類型的區設置展示區,幼兒的作品能得到展示的機會。通過多角度多樣性的講評方式,更能促進幼兒不斷主動、積極、有創造性地參與區域活動,不斷提高幼兒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辨別美的能力。
三、
小結
實踐證明,通過對幼兒區域游戲中實施美育的教育研究,幼兒的審美認知能力、健康水平發展明顯,已逐步能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有了初步的審美能力,身心和諧發展,幼兒整體素質發展良好;同時幼兒區域游戲中的審美體驗研究是有價值的、切實可行的,也是進行美育的易行途徑。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2).
[2]鄭麗.幼兒游戲中的審美體驗[D].東北師范大學,2009(6).
[3]鄧珊.幼兒游戲中的美育研究[D].湖北大學,2014.
作者簡介:
林偉平,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上杭縣湖洋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