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第43次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2018年12月,我國的網民規模達到8.29億,互聯網普及率高達59.6%,在如此大規模的數據背景下,個人信息的收集、傳播、儲存、非法利用的事件層出不窮,通過對數據的分析收集,甚至能夠了解每一個人的“生活軌跡”。因此,在本篇論文中探討在信息化發達的今天,個人信息受侵犯時下如何尋求法律的救濟,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數據;個人信息;法律救濟
一、個人信息的概述
(一)個人信息的內容
個人信息包含有“個人”與“信息”兩個方面的內容,各個國家都將個人信息中的“個人”限定為自然人,在我國民法總則第14條規定自然人的民事權利能力一律平等,因此,從宏觀角度來看個人信息保護的主體應該為自然人,從微觀角度來看,個人信息處在大數據時代背景下,其涉及的主體可細化為網絡用戶、數據控制者等。
(二)個人信息的特點
第一,個人信息具有可識別性的特點,它主要體現在通過與其他信息相結合而識別信息主體的身份特征,它的可識別性又分為直接識別性和間接識別性,直接識別性是通過某種信息而直接定位到個人而間接識別性則是指不是由一種信息而是由多種信息相結合才能識別信息的主體。第二,個人信息具有無形性的特點,相對于生活中摸得著“物”,“個人信息”具有無形性的特點,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個人信息通過編碼和技術性的手段使個人信息被大眾所識別,在現實生活中它是“無形”的,但在某種程度來說,在網絡世界里,它又是有形的。
二、網絡個人信息的現狀
隨著網絡用戶的急速增加以及中國電商的迅猛發展,人們出行使用共享單車、乘車碼,購物使用淘寶,外賣平臺有餓了么、美團等等,網絡可以包含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它也是一把雙刃劍,在給我們生活便利的同時,也一步步窺探我們的個人信息,在這個信息時代里,互聯網這張網“網”將網絡用戶緊緊栓在一起,它所具有的廣泛傳播性的特點對個人信息構成極大的威脅。在2018年《中國網民受騙與維權調查報告》中顯示,71.7%的被調查者希望曝光非法采集個人信息的企業,這也從側面上印證了人們對于個人信息保護意識的重視,同時也給我們許多人敲響了警鐘,我們的個人信息正在被數據控制者利用,隨時侵害我們的個人利益。
現階段,我國在《民法總則》111條中在“民事權利”中明確規定了個人信息權,但這遠遠不夠,從個人信息的保護方面來看,我國缺乏一部專門規范的、統一的個人信息保護的對法律規范文件。對于個人一般信息和敏感信息,商業利用信息與非商業利用信息以及未成年人信息都缺乏相應的法律保護文件,例如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個人信息存在大量被商業利用的情形,逐漸形成了“人格權商品化”的現象,這就對個人信息的法律屬性提出了問題,是隱私權還是財產權還是兩者具備都需要我們去深入研究。其次,我國在網絡社會中個人信息遭到不當利用以及泄露以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到侵害時受到行政監管以及法律責任的追究而關于個人信息的非法獲得、收集、使用等方面缺乏相應的救濟措施。最后,根據目前中國的現行法律來看,個人信息受到侵害后,其責任主體多承擔行政責任以及刑事責任,但是關于民法上的相對來說不足,例如侵權人如何補償受害者并未有相關規定。因此,我們應該建立一套更完善的法律保護機制更好的保護個人信息。
三、對網絡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思考
(一)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我國個人信息的保護形勢嚴峻,應該要通過立法這一最為有力的方式加以保護。因為身處于網絡社會,個人信息的公開以及傳播不可避免的設計到個人信息的保護問題。法律應該規什么是個人信息,涉及到受保護的個人信息種類、范圍是什么,如針對個人敏感信息、非商業利用信息以及未成年人信息的保護力度要大于個人一般信息。其次,個人信息保護法應該保護信息主體的知情權,這是民主與對數據控制者加強監督的體現。與此同時也要保護信息主體的個人信息自決權,對于個人信息的保護細化到個人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這涉及到一個人在網絡社會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根據市民社會生活的準則,政府和市民生活中的成員都要遵循把保護個人信息的基本準則。
(二)網絡經營者應履行說明提示義務
網絡社會是一個虛擬社會,它與現實社會有著重大的區別,網絡用戶對于自己的個人信息有知情同意權的同時,網絡經營者也就是數據控制者應該履行其說明和提示的義務,提示的內容就應該包括APP注冊中的用戶須知以及在網絡用戶在使用網站時所涉及的“隱私權政策”。網絡經營者除了不能泄露網絡用戶的個人信息外,對于可能泄露的個人敏感信息、未成年人信息等需要履行提示義務,對于個人信息的使用,也要在目的范圍內使用,如果要在目的外使用,也要給予網絡用戶提出異議的機會。
(三)完善網絡個人信息的二元利益保護模式
在司法實踐中,侵權人侵害人人信息進行商業利用一般適用精神損害賠償制度,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注意到個人信息權重的財產利益并給予保護,拋棄對于“精神損害賠償”的常態化,明確個人信息在網絡社會中通過種種數據的轉化而形成的財產利益,在人格權與信息權中構建統一的信息權利的概念,在保護個人信息精神利益方面的同時保護其財產利益。
四、結語
進入信息時代,計算機的普及以及網絡用戶的極具增加使得個人信息的保護顯得尤為重要,我國應結合我國的國情針對網絡個人信息的保護提出相對應的解決辦法,這對于實現我國網絡個人信息的合理利用以及網絡個人信息的保護的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郭明龍.個人信息權利的侵權法保護[M].中國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第325頁.
[2]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群眾出版社,2006年版,第155頁
[3]周漢華.個人信息保護前沿問題研究[M].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208頁.
作者簡介:
吳丹(1994~ ),女,漢族,河南信陽人,河南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