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摘要:科學技術的蓬勃發展帶給人類福音的同時,也帶來了生態環境災難。本文從哲學視角闡述了科學技術的發展造成環境問題的必然性,并且希望找出合適的解決方法以謀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關鍵詞:科學 技術 環境 哲學
中圖分類號:G3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1-0243-02
一、科技與環境的關系:對立統一
隨著科學和技術的誕生,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對自然的改造和破壞呈現出全球的趨勢,環境問題已經嚴重到影響我們的生存。為了解決環境問題,我們要依靠科技。一方面科技對環境的改造要順從自然規律,另一方面科技又想突破自然對它的限制。科技的發展帶來了環境的破壞,這一點二者是對立的,但是環境問題的解決又要依靠科技的發展,二者又是統一的。因此,科技與環境的關系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只有了解了環境與科技的關系,才會有利于環境問題的解決和科技的發展,才能使得二者達到和諧相處。
二、科技造成環境問題成因的哲學分析
(1)科學本身存在缺陷:科學認識的不準確性。首先,科學理論很難具有客觀的中立性。一般的科學理論源于觀察和實驗,然而觀察本身就是帶有主觀性的。不同的人在觀察相同的對象時他們有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角度觀察對象也會有不同的認識。當然不同的人在觀察同樣的對象時他們也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那是因為他們受到了相同的理論的訓練。而這種理論的正確性又來自于對事物的觀察是否客觀,這樣就形成為一個相互的循環。因此,我們很難保證觀察的客觀正確性。
其次,人的認識水平是有限的。科學理論的發現依賴于人,而人們對于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卻是有限的。不同時期人們的認識水平不一樣也就有著不同的自然觀。人們的認識是經過一次次飛躍,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感性認識循環往復的過程。因此,我們的認識是不完整的認識,我們永遠只能趨近于真理,趨近于對自然正確的認識。
最后,自然環境是復雜的認識對象。自然具有復雜性、非還原性、非規律性、隱蔽性等特征。每個地方的生態環境都具有地方性特色,不能用一條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規律來認識自然并改造自然。自然中還存在很多非規律性的現象。并且正因為無規律性,我們對其研究甚少,研究的方法也不同于傳統的觀察、實驗等科學方法。我們傳統科學上研究一個生態環境時,往往是將這個整體的各個要素相分離,研究后再將這些要素放進這個生態環境這一整體。然而,有的生態環境具有非還原性。當科學家將分離的要素重新還原到環境中時,這個生態環境實際上已經發生了本質的變化。因為作為一個整體,它的要素是不可分離的。所以,我們當然就沒有正確認識這一生態環境。因此,針對某一復雜的環境問題時,某個科學家甚至某個科學領域給出的認識論、方法論和準確性都是值得商榷的。
(2)近現代科學是以機械自然觀為基礎的:“人類中心主義”。機械自然觀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看成分離的、對立的。并且把自然看作一個為人類服務的機器。自然只是人類的一個工具,只有利用的價值。這樣一來,人類在自然面前就成為了一個中心,也就是“人類中心主義”。正是由于我們認識自然是機械論的自然觀,人類采用了相應的方法論原則去改造自然。我們只關注自然的簡單性、還原性、機械性,不考慮自然的自主性、有機整體性、精神性等方面。那么,這種認識是簡單性的認識、可還原性的認識、規律性的認識。這種自然觀僅僅反映了自然界的一部分特定對象的特征。因此,在這種自然觀的指導下去認識和改造自然界那些復雜性的環境時必然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壞。
(3)技術的缺陷:反自然性。技術工具論者認為,技術本身是沒有錯的,而取決于使用技術的人。事實上,技術本身就存在著缺陷,無論使用技術的人是好與壞,技術本質的特征必將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德國的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認為技術不是工具,技術是一種解蔽的方式。這種技術是與藝術、科學等密切聯系,而且互相統一,是天地神人四重統一體。古代的技術就反映出這一特征。比如古代的風車,順風而動,無風則靜。這些技術順應自然,利用自然的天性達到為人類服務的目的。因為沒有完全的違反規律,就不會對自然產生較大的破壞性。相反,現代技術為了滿足人類的需要,強迫自然,限定自然。不是讓技術去適應自然,而是讓自然適應技術。
(4)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受到社會的多重影響:趨利性導向。技術的產生是機械論的。因為只有通過機械論式的技術,我們才能產生標準化、流水線化、規模化,才能使我們在短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標準化的產品滿足人類的需求。為了謀求發展,國家會將更多的資源傾向于對資源開發技術的研究,而環境保護技術則相對較少。因為某種程度上說,環境保護技術不僅不會產生效益,還會妨礙生產。比如植樹造林,退耕還林,等等。我們開發自然資源的技術過于強大,而我們節約資源、保護自然環境的技術發展得太少。我們的技術創新是為經濟發展,為滿足人類的需求而服務的。技術越創新,生產越推進,那么我們對環境的破壞也就越大。
三、從哲學角度分析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
(1)轉變觀念意識:發揮意識的能動性。傳統的技術是在機械自然觀的指導下進行的,技術的發展進步是在人的操作下進行的。因此,轉變觀念意識,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進行技術創新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要將環保加入技術創新中,發展“環境技術創新”。過去人們總是輕視環保的重要性,認為不能直接帶給人們看得見的利益。但其實,正是因為這一忽視,才會使得今天的環境問題如此嚴重。深刻地分析造成環境問題的原因,我們將會發現其實科技并不是主要原因,而是人們的貪欲。人們追求物質享受,消費主義文化占主流,很少關注精神追求,沒有意識到人生的價值。正如《單向度的人》中所說,我們每個人都喪失了一些作為人應該有的一些特質,而只會進行單向度的思考。其實科技早已滿足了我們日常的基本需求,相較于過去的我們停留在生存方面的需求,如今的我們正是因為找不到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才會把人內心的不滿足寄托在物質消費上。我們從吃飽穿暖的需求上升到各種各樣外在的享受,反而對精神需求越來越少,而造成物質與精神上的不對等。因此,面對日益嚴峻的生態問題,轉變傳統意識觀念迫在眉睫。
(2)公眾參與: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人們往往對科學家的話語深信不疑,認為科學家是權威的,萬能的。然而面對環境這一復雜問題,科學家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不僅如此,有時候科學家提出的解決辦法還會和自然背道而馳。環境問題的復雜性和人類認識水平的有限導致解決環境問題的不確定性。科學家也是會犯錯誤的。并且,如今的科學家還會受各種社會因素的影響,并不一定能作出非常準確的判斷。即使科學家提出的方案符合自然規律,那也不代表他適用于所有的自然環境。生態環境具有地方性的特色,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需要當地民眾的參與。我相信,一個在當地生活了幾十年的農民肯定要比在實驗室的科學家更了解這片區域的環境。因此,環境問題不僅需要科學家,更需要全人類的參與。
(3)政策對于環保的傾斜。人們往往是先污染后治理。對于環境這種復雜而又規模龐大的問題,解決上還需要政府的政策傾斜。要求政府不只是關注于經濟的發展,還要把重心傾向于環保。要嚴格執行可持續發展戰略,踐行生態自然觀,真正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確實要發展,環境確實要保護。因此,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中要尋求到一個合適的位置,既能滿足人類的需要又不至于對環境產生很大的破壞。我想這才是一條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
參考文獻:
[1](美)馬爾庫賽.單向度的人[M].劉繼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
[2](德)馬丁·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M].陳嘉映,王慶節譯.上海:商務印書館,2018.
[3]肖顯靜.生態哲學讀本[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