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個班上幾乎都有這樣蠻橫的學生:冷酷無情,逞強好斗。他們敢于公開違反紀律,桀驁不馴。任憑班主任疾風暴雨的訓斥,苦口婆心地教導,他們往往滿不在乎,一臉不屑。
關鍵詞:蠻橫的學生;管理;教學實踐
當班主任這么多年,基本上每屆學生中,都會遇到這樣蠻橫的學生,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跟身邊的同學起沖突。比如:經常借用同學的東西,并且借后不還;故意擠占前后同學的座位空間……他們經常使用暴力手段解決問題。首先是肢體暴力,憑借身體優勢或人數眾多打架斗毆,給其他同學造成身體的傷害;其次是語言暴力,辱罵、訓斥同學,通過給別人取綽號來取笑、貶損人家;再次是關系暴力,糾集一幫同學來孤立、冷落另一個同學,讓其感到孤獨無助。
蠻橫的孩子無法改變這種人見人嫌的狀況,因為說到讓他們糾正欺負人的惡習時,他們的表現無法讓人同情。他們似乎對傷害別人津津樂道,而對自己的過錯卻絕口不提。蠻橫的孩子往往把自己的過錯推給別人,抱著一種令人惱火的“老子天下第一”的態度。每當這時,班主任就疲于處理他們的問題,常為蠻橫的學生的“驚人之舉”而勞心傷神,也為扭轉這種局面而絞盡腦汁。那么如何管理這些蠻橫的學生呢?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筆者摸索出了以下幾點經驗。
一、 及時溝通,傾聽愛的呼喚
蠻橫的孩子向人們顯示的“粗野”只是表面現象,他們很可能比其他孩子還壓抑、孤獨、自卑。蠻橫的孩子之所以試圖控制別人,正是因為他們內心感到脆弱。他們有時感到無法應付家里的變故或困難,有時感到無法克服自身的弱點。許多這樣的孩子認為自己不如其他孩子:不能在學校取得好成績,不能滿足家長的期望。這些孩子在欺負別人時,往往也是在欺負自己。欺負人可以給他們帶來一種暫時的無所不能的控制感——暫緩心中的無能為力的自卑感。他們越自卑,就越需要通過欺負其他孩子來加以掩飾。欺負他人是人在絕望中所用的一種處世方法,以此給自己帶來一種自尊感。不過,這種自尊是靠不住的,一觸即潰。蠻橫的孩子拼命掩飾的自卑感,未必像他們所認定的那樣。他們往往過于看重自己在一些事情中的作用或者夸大這些事情的意義。因此,班主任要對蠻橫的學生進行心理輔導,欺負別人只是給了他們一種虛假的權力感,使別人懼怕他們而不是與他們建立良好的關系。對蠻橫的孩子光進行懲戒是不起作用的。雖然要讓他們決不可恣意妄為,但也要讓他們認清虛弱感的源頭,把他們從焦慮、不滿和“強權即真理”的心態中解放出來,并幫助他們對癥下藥地予以消除,改善其待人處世的方式。同時,班主任要取得與家長的溝通,爭取家長的支持與配合,讓學生感受家長的愛和溫暖。班主任要從日常的一點一滴,對學生噓寒問暖,用愛澆灌他們的心田,打開蠻橫的學生緊閉的心門,從而走進他們多姿多彩的心靈世界。
二、 家校聯動,搭建愛的陣營
蠻橫的學生欺負人,是因為他們覺得有欺負人的能力,因為欺負人能給他們帶來好處,能讓自己暫時有種強大、有力的感覺。當務之急就是制止這些孩子傷害他人的行為,并要對其進行更嚴密的監督。班主任與家長應該建立密切聯系的聯動機制,家校聯動,形成合力。班主任要創設多種活動,靈活運用溝通方式,通過電話溝通、實地家訪、微信等多種形式的溝通,隨時隨地了解學生在家中的情況,并及時將學生在校期間的情況反饋給家長。如果蠻橫的學生欺負了同學,班主任可以立即通知家長;針對不同程度的欺負,制訂幾條合理的、當即可行的懲罰措施。比如:暫時不許他和其他孩子玩兒,寫一封道歉信。
要真正地幫助蠻橫的學生,我們就需要解決他們身上的某些深層次的問題,需要弄清使他們感到無助或自卑的真正原因,并盡可能地“對癥下藥”,需要教會他們不卑不亢的待人處事的方式。要矯正蠻橫的孩子欺負人的惡習,最好的辦法是教會他看重友善的價值。重視友善,不僅能促使孩子對別人有更得體的舉止,還能使他感到更快樂。幫助別人,是改善心情和提高自尊的最好方法之一。必須向孩子講明白,暴力引發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多。真正的控制是控制自己而非控制他人,讓人害怕不等于讓人喜愛或尊重。要別人尊重自己,自己先要尊重別人。
三、 抓住日常,搭建愛的舞臺
蠻橫的學生對被欺負者所遭受的傷害往往不當一回事。其實,這些孩子甚至連他們自己的真實情感都不愿觸及。他們對來自別人的責怪并不諱言,但對自己感到悲傷、孤獨、難過的情感卻羞于承認。他們覺得這些情感令人不寒而栗,所以不愿去想,甚至矢口否認,而用侵犯別人的方式來掩蓋自己內心的無助感和自卑感。蠻橫的孩子總想證明,他們和受他們欺負的孩子毫無共同之處,他們似乎認為,只要踩住別人的弱點,就能踹開自己的弱點。
由于大多數蠻橫的學生意識不到情感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幫助他們學會理解和尊重別人及自己的情感。
第一,教導孩子收斂粗暴的行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對學生講明白,他的言行可能會傷害其他孩子的感情。要教學生講禮貌,言語也能傷人。對此講得越具體越好,可以列出一張表,詳細地寫上注意事項,以此規范孩子的言行。譬如:不準罵人、不準推人、別人跟你打招呼,你要回禮。
第二,學會將心比心。教導學生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揣摩別人的內心感受。不能僅僅因為你討厭某人,就粗暴地對待某人。不能用貶低別人的方式來抬高自己。一定要讓學生清楚,待人粗暴會引起其他孩子的厭惡。誰都不會想:“哦,他對別人那么驕橫,我得和他交朋友”,或“他老把別人整得團團轉,看來真了不起”。
第三,尋找最合適的時機,深入了解學生的優點和長處,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培養他們的自信,以此讓他們來找到自己的價值,獲得成就感,提高自信心。班主任要抓住學校舉辦的運動會、演講比賽、歌詠比賽等大型活動做文章,鼓勵學生發揮特長,踴躍參與。當蠻橫的學生有所轉變時候,表現有所進步時,班主任就要及時做好教育轉換工作。
總之,以這些經驗為堅實的基礎,教師就能很好地管理蠻橫的學生,并幫助他們與他人交上朋友,并維持彼此之間的友誼。
參考文獻:
[1]管建剛.一線帶班[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2]張萬祥.大夏書系·給年輕班主任的建議[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
[3](愛爾蘭)卡爾.兒童和青少年臨床心理學(上、下冊)——當代心理科學名著譯叢[M].張建新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王陳斌,福建省漳州市,長泰縣巖溪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