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波 汪雪蓮
摘?要:高中語文相比其他時期的語文教學有著天然的特殊性,這一特殊性不僅僅來自高考帶來的巨大壓力,同時還來自高中生自身思維方式的獨特性,所以在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上面應當采取特殊的方法,比如整本書閱讀就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本文針對整本書閱讀在高中語文核心素質培養方面進行了充分地研究,基于實際教學經驗,希望能夠為廣大教師帶來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整本書閱讀;核心素養;高中語文;教學方法
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重新修訂的大背景之下,國內有關“整本書閱讀”的實踐探索和理論探討也如火如荼,但隨著《課程標準》的出臺,其中對“整本書閱讀與研討”的相關規定,使得“整本書閱讀”擁有了新的定義與實踐的空間。在新的課程標準指導下,“整本書閱讀”應當與語文核心素養培育相關聯,從閱讀方法上開展教學,幫助學生真正掌握語文思維以及語文核心能力。
一、 讓學生掌握檢視式閱讀判別書籍的內容
檢視式閱讀的目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有用的內容,并且在其中獲得最需要的信息。這就要求學生在書本上下功夫,從序言、封面以及封底入手。首先,序言大多數是對于這本書的總結,或者是作者想要對讀者表達的內容,對全書有著指導意義,而封面和封底則多少能夠透露出整本書的方向,對讀者的閱讀也起著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這些都需要學生在閱讀之前仔細觀察,只有了解了這些內容,學生對于整本書的理解才會更加深刻。其次,學生要著重審視目錄。在很多學生的閱讀過程中都容易將目錄徹底忽視掉,其實目錄從很大程度上為全書起到了充分的概括作用,目錄就相當于一本書的框架,所以看目錄就好比是看地圖一樣,如果不看目錄就直接閱讀,那么學生的閱讀效果也不會很好。除此之外,每一章節的結尾也是很重要的部分,因為一般情況下一本書必定會在結尾處進行總結和升華,所以結尾也是值得學生重點關注的地方。當學生對一整本書的序言、封面、封底、目錄、各章或者總的結尾都大致了解之后,學生才能對這本書產生一個總體的印象,才能真正清楚這本書的閱讀價值,這樣才可以決定是否有必要完成接下來的閱讀。
二、 通過誘導式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最難得便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這一過程,不過只要能夠激發出學生的閱讀興趣,那么學生的閱讀之心便源源不絕了。以教學《動物游戲之謎》一課為例,這篇課文是一篇說明文,教學難度較低,而且學生也很容易讀懂,但是教師可以在這篇課文的基礎上發揮,引導學生閱讀另外一篇生物學著作——《昆蟲記》。而且在引導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可以不停地向學生拋出一些問題,比如在閱讀《昆蟲記》的過程中,你通常會有什么樣的感覺?你認為這些昆蟲值得研究嗎?昆蟲到底算是動物中的哪一個具體類別?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閱讀。這樣學生在閱讀《昆蟲記》的過程中便會不由自主地思考教師提出的這些問題,思索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這樣便將普普通通的課外閱讀變成了“任務驅動型閱讀”,使得學生更加有動力完成。當學生產生這種從閱讀中尋找答案的想法之后,教師便可以組織學生互相溝通、交流,將各自的答案共享出來,進而讓學生獲得閱讀后的反饋,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只要學生有了閱讀興趣,學生才能接著完成“整本書閱讀”,并且在最后獲得一些思想與認知,提升其核心素養。
三、 利用分析式閱讀從書籍中汲取內涵
閱讀是一個注重質量而不是注重數量的語文學習方式,對于“整本書閱讀”來說更是如此。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學生一讀就會讀完一整本,這期間勢必會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會有所收獲的話,那么整個閱讀過程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便全部浪費掉了。所以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在閱讀完書籍的過程中,主動做一下讀書筆記,讓學生對整本書的內容、思想以及書寫方式進行總結,進而收獲新的內容。比如讀完《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散文過程之后,學生可以對照著魯迅先生相應時間的經歷,總結一下魯迅當時的心境,以及為什么要回憶這樣一篇故事?讀完《海底兩萬里》之后,可以仔細分析一下儒勒·凡爾納在寫這本科幻小說時所處時代的科學背景,并且自己考證一下在海底兩萬里中有哪些已經被現代人類實現的“科學幻想”,又有哪些尚未被實現的“科學幻想”。讀完《茶花女》之后可以梳理一下小仲馬寫作的線索以及寫作的發展順序,了解一下小仲馬寫作過程中抱有的心境,進而對整本小說產生共情。總之,既然已經采用“整本書閱讀”,就一定要在閱讀中有所收獲,有所領悟,這樣才能不辜負自己投入的時間以及經歷,才能在語文核心素養上獲得真正的提高。
四、 結語
盡管《課程標準》提倡“整本書閱讀”,但是它既有明顯的優勢,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一定要充分發揮其長處,幫助學生規避其短處,讓“整本書閱讀”在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方面發光發熱。
參考文獻:
[1]吳欣歆.閱讀整本書,整體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J].中學語文教學,2017(1):11-14.
[2]張華.整本書閱讀與語文核心素養培養[J].師資建設,2017(30):74.
作者簡介:
張波,重慶市,重慶市潼南中學校;汪雪蓮,重慶市,重慶市潼南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