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對歷史課學習興趣普遍不高,而學習興趣是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最大內在驅動力。因此,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培養。初中歷史教學不僅要對歷史知識系統講授,更要注重學生正確歷史觀的養成,培養學生以史為鑒的意識和能力。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多樣化教學方式的探究和使用,尤其是探究性問題的設計,促進課堂教學氣氛的活躍,使學生感受到歷史學習的趣味性和實用性,以實現高效教學的目的。因此,筆者對當前初中歷史教學的現狀予以分析,提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探究性問題的設計,以便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探究性問題設計;課堂教學效果
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歷史教學是歷史教學的起始階段,是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重要時期,把握好這個階段非常有利于學生歷史價值觀的養成,一堂高效有趣的歷史課對于學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因此,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就成為我們初中歷史教師必須考慮的問題。所以,分析目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把握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革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每位歷史教師面臨的現實問題。
一、
初中歷史課堂存在的問題
根據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三個主要問題
1.
教師學識普遍不高:受傳統觀念影響,初中歷史一般被認為是非數理化的“副課”,甚至在很多學校淪為邊緣學科,社會、學校和家長普遍輕視,這就導致歷史教師相對不足,專業歷史教師更是缺乏,很多歷史教師由“主課”老師兼任,在歷史素養方面自然存在著嚴重欠缺。在筆者所在的西部省份甘肅,初級中學就大量存在這種情況,甚至還有體育老師“兼代”歷史課的現狀。這些問題導致歷史教師教學信心的缺乏和教學水平的低下,嚴重制約著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果,進而影響學校教育教學的均衡發展。
2.
教學觀念落后陳舊:目前,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要性并沒有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得到充分的體現,多數教師秉承傳統教學理念、專心中考應試教育、努力提高學生考試分數、側重歷史事件和基礎知識的簡單羅列,學生的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塑造與培養被習慣性的忽視,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得不到激發,導致了初中歷史教學課堂教師口若懸河、學生昏昏欲睡的課堂教學困境頻現。
3.
教學方法片面單一:新課程改革以來,初中歷史教材的內容豐富多彩、圖文并茂,更加直觀、多元和理性。這本來是教師進行教改的一個契機,但受傳統習慣和惰性的影響,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卻依然單一、死板和僵化,教師的教學方法顯然已不能適應教材內容的豐富性和學生個體的獨特性。教師習慣于在課堂教學中充當“劇本的主演”,照本宣科的進行應試教學,忽略教材的豐富性和學生的獨特性,不自覺地進行填鴨式教學,忽視了學生的積極參與,從根本上上違背了教育教學規律,不利于師生互動,教學相長。
二、
初中歷史課堂探究性問題的設計
基于以上原因,筆者認為,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運用歷史探究性問題的設計來進行常規教學是一種非常好的教育教學方法。那如何培養初中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認為應該運用以下策略:教師在熟練使用講授法這一傳統教學法的過程中,不斷的進行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探索,立足于豐富多彩、圖文并茂的歷史教材,專注于個性鮮明、積極向上的學生獨特群體,設計構思新穎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綜合、分析、歸納、探究、總結,能夠很好地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歷史課堂探究性問題的運用,關鍵在于如何設計問題。初中學生由于年齡偏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和學習水平尚不成熟,所以問題設計必須難易適度,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和教師進行積極互動,主動的進行問題分析和思維探究。探究性問題的設計,還必須注重答案的多樣性和開放性,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地提出高質量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歸納探究和總結,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一種行之有效方法。
(一) 探究性問題設計的前提
“有疑”是一切探究性問題設計前提。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除了一些已經成為歷史定論的重要觀點、重要結論不容置疑之外,比如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歷史的必然選擇等觀點。但對于大多數歷史問題和歷史觀點,我們都可以設“疑”,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問題,教師必須要有創新的思維,才能提出創新的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有思維的創新。
受年齡所限,初中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把握尚處于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轉化的階段,他們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觀點的認識尚不成熟。因此,教師必須根據教材編排體系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這些問題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問題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如何設計探究性問題?首先,教師要給學生營造一個適當寬松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閱讀大量課外書籍、教輔資料,隨時觀看瀏覽有關歷史知識的影像視頻,儲備豐富的歷史知識,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學情設計問題。其次,引導學生在寬松的氛圍中思索、辨析,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完成對歷史知識全面理解和把握。最后,從“有疑”入手,設計探究性問題,還能激發起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創造的主觀能動性。
(二) 探究性問題設計的方法
1. 采用新材料,設計新問題
高效的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有效互動的教學過程,為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教師不僅要對于歷史知識進行精準的講授,也要時刻注意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與消化。這就要求我們摒棄傳統教學只片面重視知識的單向輸送而忽視學生接受效果的教育現象,注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師生之間進行積極的良性互動。設計探究性問題,盡量選取新材料,設置新情境,只有新穎、鮮活的材料才能激發學生想象的翅膀,從而啟動創新思維。這就避免了傳統課堂教學單純重復知識的枯燥無味,進而打造出活躍的歷史課堂教學氛圍,真正達到教學相長。在新材料、新問題的氛圍中,教師指導學生解題必須認真分析理解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和所學知識,作出精準的判斷推理,進而得出正確合理的答案,這樣既能夠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能夠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新中國誕生”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結合學生熟悉的國歌歌詞、二戰后的國際形勢等新材料進行問題設計,通過師生問答促進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我們的國歌是什么?產生于什么時期?國旗是什么?有什么象征意義?新中國的誕生有什么國際影響等。通過這種合理的設問,來實現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目的。
2. 利用新工具,提出新問題
當今時代,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方興未艾,投影儀、一體機等多媒體教學設備在中學課堂廣泛使用,這些先進技術手段的運用為教學質量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思路。教師可以用投影儀或一體機將歷史教學內容以圖表化的形式呈現出來,如“中國近代化探索表”,教師可將時間、事件、人物、內容、結果、影響等列入表中,然后設問:中國近代化探索有哪些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之間有什么聯系和區別?最終結果怎樣?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進行精巧點撥:洋務運動學習軍事、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學習政治、新文化運動學習思想,這樣層層深入遞進,使固態知識動態化呈現,對課堂效率的提升具有明顯的效果。教師還可以先設計一些探究性問題,然后要求學生從網上搜集相關的資料和信息,然后通過分析比較得出自己對該問題的認識。如要求學生搜集中國古代醫學方面的材料并寫出心得體會、要求搜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圖片并總結其對世界的影響,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中國古代燦爛輝煌的文化,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3. 分組討論法,提煉新觀點
為了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教師盡量改變單一的教學模式,積極進行教學模式的轉化和豐富,促進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養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分組討論教學的方法。教師可先將學生按學習能力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及課外知識設計不同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并根據不同層次為每小組布置難度不同的學習討論任務,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的多元化探究,經過討論分析探究,最終歸納提煉出新的觀點。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討論和探究不必有什么結果,教師也不必要作唯一的結論,教師只需要結合教學重難點對學生在小組討論中遇到的其它問題進行點撥釋疑,引導他們歸納各自的論點、論據,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探究問題,以提高他們認識把握歷史知識的能力,即教給學生學習歷史的思維方法。當然這種討論不是放任自流,而是要制定相應的結果評價機制,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提供動力和激勵,這樣在歷史的課堂教學中就能實現師生積極互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發揮,學習興趣也自然得到了很大提升。如對洋務運動的評價、對西方殖民活動的認識等等。
4. 多用對比法,得出新認識
歷史知識浩如煙海,學生如何有效掌握是每個歷史教師必須重視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使用對比法,使學生在對比中分析歸納異同,這是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又一重要方法。如學習“新航路的開辟”時,可先讓學生回憶“明朝鄭和下西洋”,然后設問:“新航路的開辟和明朝鄭和下西洋的原因是什么?這兩次遠洋航海時間規模有何不同?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通過對比,學生首先認識到兩者原因不同、時間不同、規模不同、結果不同,前者的原因是要尋找黃金,時間遲規模小,結果是給亞非拉帶來了殖民災難,卻給西方帶去了財富,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而后者原因是為了宣揚國威炫耀富有,時間早規模大,結果是促進了同海外各國的友好往來,卻也耗費了大量的物質財富。其次通過對比可知:由于不同的歷史原因,相同或相似的歷史事件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從而提高學生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知識和歷史事件的能力。
5. 參考地方史,增強趣味性
初中歷史教學要緊貼地方實際,引導學生閱讀地方史,培養他們愛祖國愛家鄉的家國情懷。習總書記在《知之深,愛之切》一書中強調:“一個熱愛中華大地的人,他一定會愛她的每一條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頁光輝的歷史。”這每一寸土地、每一頁光輝的歷史自然包括自己的家鄉及家鄉的歷史,它具有鮮活、貼近生活的特點,能夠使學生倍感親切,因而在歷史教學中如果能夠有效使用地方史資料,則會達到意想不到的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一課教學中,教材主要是通過毛澤東、李大釗等共產黨人的歷史事跡來展現他們為革命奮斗的艱辛歷程。教師可結合地方史設問:我們當地有哪些英雄人物?他們有哪些革命事跡?這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增強他們的自豪感。例如,在我們隴西縣鞏昌中學,筆者就以隴右地下黨革命烈士傾海山為例進行講授,引起學生強烈共鳴。
總之,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采用多種方法大膽的進行探究性問題的設計,這對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對學生歷史課興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漸進過程,它需要我們教師的耐心和信心,只要我們本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改思維,不斷突破傳統觀念,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尤其是經常和熟練運用探究性問題的設計,對于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主觀能動性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李曉寧.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策略分析[J].亞太教育,2015(13).
[2]崔紅梅.淺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學習興趣的有效培養[J].考試周刊,2015(20).
[3]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七年級下)[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4]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歷史(八年級下)[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隴西文史》[G].政協隴西縣文史資料委員會,2009.
作者簡介:
傾玉璽,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鞏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