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結合新時代新理念新矛盾,從以下三個方面分析了新時代三農發展的著力點:“綠色”引領“三農”持續、健康發展;“開放”引領“三農”走出去、引進來發展;“共享”引領“三農”小康發展。
【關鍵詞】 新時代;三農;發展;著力點
2012年以來,我國在富起來的基礎上又實現了一個歷史飛躍,進入新時代。新時代建立在已有的物質基礎之上,農業的發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農村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方面,農業現代化載體等微觀方面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在客觀上要求農業的發展要優化升級,要將綠色、開放、共享新理念融入到農業現代化當中,不斷的調整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進一步的釋放農業的紅利,在農業領域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守好責任田。
一、“綠色”引領“三農”持續、健康發展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審議通過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綱要指出,要貫徹落實新理念,堅持人民的健康優先。2017年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要將人民的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因此,發揮“綠色”理念引領“三農”持續、健康發展就是要把“綠色”理念作為“三農”發展原則,既要有效的利用資源,保持和增加農業生產力,又要兼顧農村的生態安全建設、農產品安全生產,加強資源保護和生態修復,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突出農業發展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道路。首先,要保證農業耕地安全,用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證耕地數量,保證糧食產量。其次,是要農產品安全。在種植業方面主要是農產品上的農藥殘留、重金屬等問題;在畜牧業方面曾經存在的問題是瘦肉精、人藥獸用等問題;在水產業方面出現過孔雀石綠、人藥魚用等現象。但隨著國家對農產品安全的重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得到全面加強,一些突出問題得到有效遏制,整體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近幾年農業部抽檢樣品結果分析,蔬菜、水果、茶葉、畜禽產品和水產品例行監測合格率較高,但整體上各項指標同比都有不同程度上的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持穩定。最后是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耕地面積逐年減小,但糧食產量卻有所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常規石化農業時代的今天,農業增長和糧食產量提高主要依靠化肥、能源、機械動力等外部投入的增加”。但是化肥農藥的使用對土地本身以及農產品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如土壤板結、土壤結構遭到破壞,進而不僅會影響到農產品的質量,同時也會影響到農業的生態環境。
在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的發展正逐步的走向現代農業,現代農業發展的目標是農業的綠色發展,農業的綠色發展要求解決既有的問題,同時也要求解決現代農業發展中的新問題,主要從農業投入品入手,農業投入品是農業生產的物質基礎,同時也是攸關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從源頭上保障農產品質量以及農業生態環境的安全,重視對農藥、肥料等農業投入的監管。這里主要涉及兩個主體參與者,一是農業的經營主體,二是政府。首先農民要樹立安全責任意識,尤其是集社會化生產與市場化于一身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更要樹立其責任安全意識。二是政府等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民使用化肥、農藥等方面的認知,使農民在一定程度上懂得科學的使用農藥和化肥。三是政府要加強農產品安全的監督力度。在農業生態環境安全方面,要避免城市發展過程中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彎路,堅持要鐵腕出擊來整治現有的農業生態環境方面的污染,不再欠“新賬”,并且要多還“老賬”。
二、“開放”引領“三農”走出去、引進來發展
2017年以來,中國與美國出現了嚴重的貿易摩擦,與美國的貿易戰過程中,讓我們再次清醒地認識到農業發展的重要性,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要發揮“開放”理念,其中包含兩層含義,即在關鍵的領域和環節要繼續的引進來;同時要積極的引領“三農”走出去,后者的難度更大,任務更艱巨。就是要把“開放”理念作為“三農”發展的外在支撐,立足當前市場需求,統籌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形成農產品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的良性互動,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贏得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動權。這是經濟新常態下對三農發展的更高的要求。
農業生產從自給自足狀態向商品經濟狀態過渡,進而發展成為較為發達的農業商品經濟,成為農業發展不可逆轉的趨勢。改革開放之后,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建立,我國農業的發展就開始有條不紊地由自然經濟狀態向商品經濟狀態轉變,主要是發展以小規模和分散家庭經營為主的小而專商品經濟,這個階段中主要解決小生產與大市場之間的矛盾。中國加入WTO,標志著農業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主要是發展以適度規模和家庭經營為主的大而專的商品經濟,這個階段中主要解決的是農業的小生產與國內國外大市場之間的雙向矛盾。目前我國依舊處于不斷探索中國特色的農業發展的新道路階段,初步形成了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農產品初具品牌和競爭力,但是從整體上講我國在走出去方面存在的問題是:出口農產品在根本上缺乏特色,對于新、優、特、稀產品領域開發緩慢;科技含量和加工附加值低,開發程度不夠,出口商品結構不合理,出口農產品單一、出口市場相對過于集中,風險性大;在引進來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對引進的對象風險防范意識較弱,對高層次農業相關人才引進的重視力度相對不夠,對農業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創新力度不夠,對農業方面引進系統性的認識相對較弱等問題。新時代對農業的發展又提出了新要求,但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農業發展再進一個臺階提供了新契機。要立足于國內農業發展的現狀,借助“一帶一路”倡議的農業國際合作,“進一步加大對農業技術引進的資金投入;不斷優化農業技術引進的技術結構,在重視硬性技術引進的同時,不斷提高軟性技術引進的比重;強化農業技術引進的風險管理工作。”推動農產品加工業轉型升級,促進農產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加工協調發展,提高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充分發掘農業專利技術資源潛力,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裝備;培育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領軍企業和國內外知名品牌等措施,提高我國農產品走出去的水平,進而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權。
三、“共享”引領“三農”小康發展
要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農村的脫貧攻堅戰是關鍵,發揮“共享”理念引領“三農”小康發展,就是要把“共享”理念作為“三農”發展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堅持農民共同解決“三農”新難題,農民共享“三農”發展帶來的福祉,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居民收入基尼系數為0.474,比照國際上0.4的貧富差距警戒線,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依舊很大。此外,城鄉教育水平、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等之間的差距,雖然在國家的惠農支農政策下逐步縮小,但是依舊存在很大的差距,要實現城鄉差距的協調發展,實現農民共享發展的福祉,需要國家進一步加強惠農支農政策。一是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加快普及農村教育,提高農民隊伍的文化素質;優化農村的公共資源,建立健全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在農村實現“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增加對農村公共設施的財政投入,保障農民用水、用電、交通,實現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均等化;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爭取實現2020年脫貧。二是推動農業的發展。建立農業示范區,發揮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合作社對農業發展的帶動作用,打造“一村一品”;加快建立“三農”融資擔保體系,引導金融體系向三農傾斜。三是建設美麗鄉村。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發揮鄉村文化的獨特性,豐富農村的人文氣息。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R].2019-2-20.
[2] 吳強.新時代習近平“三農”思想探析[J].太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5).
[3] 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R].2017-10-18.
[4] 譚秋成.作為一種生產方式的綠色農業[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9).
[5] 魏鍇,楊禮勝,張昭.對我國農業技術引進問題的政策思考[J].農業經濟問題,2013(6).
【作者簡介】
閆英麗 (1989.06—)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研究生學歷,西安醫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