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化學已經成為高中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掌握好化學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應用于生活實際,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的化學學習水平的提升。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方式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化學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化學學習的積極性,從而促進化學課堂學習的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新課程下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性實踐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化學;生活化教學;有效實踐
在新課程改革之前,高中化學教師受到傳統的思想影響比較嚴重,因此大部分化學教師注重學生的化學知識的教學,卻忽視了學生的化學知識應用能力的培養,而且教師在課堂上采用的教學方式也比較單一,不利于學生的化學知識學習積極性的調動?;瘜W知識本身就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可以采用生活化課堂教學方式,進一步拉近學生與化學知識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化學知識。同時教師也應當有效的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生活化的化學教學內容,合理地開展化學課堂教學實踐。
一、 結合生活現狀,探究化學知識的實用性
當今社會信息技術高速發展,學生們能夠從互聯網上輕松地了解到化學知識,但是都是比較分散的,不利于學生的化學知識體系的構建,因此也就難以利用自己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化學課堂是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主要場所,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想讓學生有效的掌握化學知識,首先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創新課堂教學方式,結合學生的生活現狀,引導學生探究化學知識的實用性,并有效的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然后讓學生將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實現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融會貫通,全面實現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氧化還原反應》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引入學生在生活中常見的化學現象:蘋果削皮后放置一段時間會變黃色(或褐色),喝紅酒之前要先把紅酒倒入醒酒器中,敞口放置一段時間,喝起來更加綿柔滑潤,更加可口。從而引入氧化還原反應,讓原本比較抽象的化學理念變得更加的形象具體,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知識是為了解決生活實際中的相關問題。
二、 聯系生活熱點,讓化學知識更加貼近生活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聯系學生的生活中的相關熱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能進一步加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生活化的合理利用,促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合理的應用化學知識產生極大的興趣。因此教師在開始上課之前,給學生布置一些生活化的化學任務,讓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到生活中尋找答案,進而有效的感受到化學知識對人們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同時也意識到利用化學知識改善生活,讓化學知識更加有效的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
例如人教版必修二《化學能與電能》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引入生活中常見的發電廠發電的原理,并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觀點分析發電廠發電的利弊,有利的一面就是原料比較豐富且技術成熟,發電穩定,但是也有弊端,就是對環境污染比較嚴重,原材料是不可再生資源,同時在轉化過程中損耗的能量也比較多。在此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調查生活中電是如何而來的,并關注生活中的發電原理,認識到發電廠給環境帶來的危害,讓學生樹立健康和諧發展的意識,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
三、 借助生活實驗,培養學生化學探究的意識
化學課堂教學內容大部分都是由實驗得來的,教師借助生活實驗,可以讓學生在實驗操作的過程中,有效的認識化學知識,從而鍛煉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將原本比較抽象的化學知識變得更加的生動形象,從而促進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因此高中化學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化學實驗,消除學生對于化學實驗操作的陌生感,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合理的探究,從而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與轉化能力,促使學生合理的利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全面的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例如人教版必修一《金屬的化學性質》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給學生演示燃燒金戒指的實驗,讓學生深刻地體會到真金不怕火煉的真理,然后引出化學知識,主要是因為金的化學性質比較穩定,因此很難與周圍的氧氣產生反應,然后教師讓學生利用自己的動手能力進行實驗,首先取少量的金屬塊在火上加熱,如果發現表面發黑的話,可能是黃銅,如果沒有任何的變化,則是真金了。通過這樣的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到不同的金屬性質的穩定性是不一樣的,如果化學性質越活潑的話,則更加容易與氧氣發生反應,全面的提升學生的探究與總結能力,為學生以后的化學學習打下基礎。
四、 總結
綜上所述,教師在進行化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局限于化學課本知識教學,還應當進一步擴展到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營造生活化課堂氛圍,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化學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在化學學習道路上砥礪前行。
參考文獻:
[1]陳曉娟.高中化學教學生活化的實踐調查及實施策略[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2]陸曉丹.將“生活化”素材引入化學學案設計教學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3.
作者簡介:
齊春鋒,天津市,天津市英華國際學校普通高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