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文 鄒建玲
道路街巷,被視為一座城市的骨架,在日常生活中不僅起著指示方向的作用,更凸顯城市的獨特底蘊,記錄其歷史與人文美學。而道路標識的雙語化,被視為城市國際化的獨特展示窗口,對其在經濟、貿易、旅游、文化宣傳等方面的發展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下,為進一步加強中國全球化進程,全國各地先后出臺相應的道路名稱雙語標識規范。毫無疑問,準確清晰的道路名稱翻譯有利于樹立良好的外宣形象,助力其更好地與世界接軌。各地在統一規范道路雙語名稱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在建設中仍存在多頭管理、設置不規范、拼寫錯誤較多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城市形象。
為進一步探討道路名稱翻譯之間存在的爭議及其可能帶來的影響,筆者于2018年3月至6月間展開了一項小型問卷調查,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大城市街頭共計發放60份問卷。本文將結合調查結果,圍繞道路名稱翻譯的真正目的,就城市道路名稱雙語化給出建議。
道路名稱雙語規范涉及面廣,內容繁瑣。三地在制定相關內容的同時,都或多或少地與本市實際道路情況和城市規劃特色進行了結合。參考三地官方發布的道路名稱雙語標識規范,不難發現其中存在的一些差異。下文將先對其做出簡要闡述。
北京市是最早開展道路名稱雙語化工作的城市。北京市發布的《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見表1)中對道路名稱英文譯法做出了詳細規定。該規定在推動其城市國際化進程的同時,也為全國其他道路名稱英譯規范化提供了借鑒作用。北京的雙語標識譯寫規范中除特殊情況,基本可以總結為“專名音譯,通名意譯”(地名:對各地理實體賦予的專有名稱;專名:地名中用來區分各個地理實體的詞;通名:地名中用來區分地理實體類別的詞)。也就是說,北京市《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規定:對地名中區分各地理實體的部分,通常采用漢語拼音標注;而對區分各地理實體類別的部分,采用英文直接翻譯。個別特殊情況,多是對方位詞、序數詞這類屬性詞的處理。當屬性詞作為指示目的時,應譯成英文,若已固化成為地名的一部分,即采用漢語拼音。(表1附后)
上海市發布的《公共場所英文譯寫規范》在“通則”、“實體名稱”、“交通”三處都提到地名標志翻譯的規定。為確保本市道路名稱英譯的統一,上海市增加制定了《上海市道路名稱英譯基本規則》。在規則提供的具體標準中,除一些道路名稱特例,上海市也大體沿襲了“專名部分應當音譯,使用漢語拼音;通名部分意譯,使用英語詞語”的做法。
廣州市隸屬廣東省,其采用的廣東省《公共標志英文譯法規范》交通設施類條例,對道路名稱做出以下規定:所有大道、路、大街、巷等通名及東、西、南、北及第一、第二等屬性詞,一律采用音譯的做法。由此可見,廣州市采用了與北京、上海兩地完全不同的做法,即“專名、通名、屬性詞皆音譯”。
以上對三地道路名稱雙語標示官方標準的研究可以看出,北京上海兩市基本采用“專名音譯、通名意譯、方位詞音譯結合”的策略。而廣州市則采用“專名、通名、屬性詞皆音譯”的策略。
目前國家仍未針對道路雙語標識的譯法出臺統一規范。道路標識的翻譯并非簡單語言層面的操作,需結合當地民生、歷史文化等多種因素,要求翻譯工作者的諸多考量。基于以上背景,筆者于2018年3月至6月展開了一項小型問卷調查。
為保證調查結果的可信度及有效度,筆者采取問卷調查加后期訪談的形式進行信息收集。筆者分別于三市不同區域街頭對外籍人士發放調查問卷,并加以2分鐘左右的后期訪談。問卷調查先對目標群體相似的人員進行了預測試,并根據測試反饋進行了改進。問題數量由10個減少到8個,且修改了部分表達及順序,以確定問題能較為準確地反映意見。具體內容(中文版本)如下:(表2附后)
調查問卷圍繞三大主題,共設置8道問題。第1-3題旨在了解受訪者的基本背景;4-5題旨在了解受訪者日常出行情況;6-8題圍繞道路雙語標識展開,了解受訪者對雙語標識利用情況。后期訪談結合問卷進行,以彌補數據的不足。所有訪談均在連續不中斷的和諧氛圍下進行,并給予受訪者足夠時間思考問題。
調查問卷所得數據,利用計算機輔助工具進行了定量及定性研究。SPSS作為定量研究中廣泛運用的工具,在前期進行數據相關性及顯著性分析。后續加入諸如Microsoft Excel等傳統數據分析軟件,同時結合采訪內容進行全面描述性分析,以確保數據有效度及可信度。調查結果如下。
第一部分圍繞受訪者的背景展開:(表3附后)
35%的受訪者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剩余65%來自意大利、法國、巴西、印度等國家,其母語非英語,但在接收街頭采訪時,受訪者均表現出良好的英語使用能力,能清楚理解題目含義、表達自身意見。
第二部分調查受訪者日常出行情況:(表4附后)
第三部分圍繞道路公共標識展開:(表5附后)
道路名稱英文翻譯,必須與實際情境相結合,按讀者期待的方式產生作用,同時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及可接受性。道路標識的翻譯目的,在于為在華旅游者,在華工作、學習的外籍公民提供向導作用,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地名、道路的含義,快速適應在華生活。
北京標準與上海標準中譯法“專名音譯,通名意譯,方位詞音譯結合”,翻譯意圖明顯,外籍人士理解起來較為容易。類似Avenue、Road、Alley等詞匯的運用,也準確地表示了道路的屬性。相對于北京上海兩地的策略,廣東省標準的出臺,使人不禁心存疑惑。事實上,廣東省在出臺正式標準之前,曾發布過一項意見征求稿,最后定稿和初稿之間存在的最大差異,則是對道路名稱的英譯,即“專名、通名、屬性詞三者皆音譯”的策略。廣東省專家組表示,道路名稱的英譯目的不應該止步于讀者能理解地名、道路的名稱,還應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當地文化,融入當地居民生活,與他們更好地交流。舉例來說,若一位外國朋友問“Lianhua Road”怎么走,聽者可能會不知所云,但如果按照道路公共標識的譯法來問“Lianhua Lu”怎么走,聽者可能更容易明白意思(邢杰,2013)。以上對道路名稱雙語標識不同的譯法,體現三地在翻譯目的上理解的差異。北京上海二市標準,意在幫助域外公民更好地理解地名道路含義。廣州市標準在幫助讀者理解道路名稱的同時,更側重于幫助他們融入當地生活,學習中國文化。
近幾年隨著國家之間的交往愈加密集,北京、上海、廣州作為中國最發達的三大主要城市,吸引著眾多外籍人士。他們來自世界各地,規模持續擴大,所用語言也極具多樣化,這對中國道路交通、公共標識雙語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較于留學生、海外派駐者等長期在華人士,旅游度假、參與短期會議的外籍人士占更大比例。此類人員在華時間較短,道路標示使用率頻繁,且無法像留學生那樣擁有充足時間適應中國的交通系統。他們對于道路雙語標識的要求,即希望能夠幫助快速理解道路含義,輔助日常通勤。
進一步研究調查數據,筆者發現,外籍人士在選擇出行工具上主要依賴于地鐵。作為中國一線城市,三地擁有完善的軌道交通網絡,線路輻射全城。相對于公交及駕車,地鐵省時省力、避免擁堵、體驗感佳且易于辨認方向。為滿足乘客便捷的出行,三市在建立地鐵網絡的同時還開發了相關手機軟件,提供精準的線路規劃、換乘方案、班車時刻表等信息。此外,類似于google map的手機軟件是外籍人士出行遇到方向問題的第一選擇,僅有少部分人愿意向行人尋求幫助,或仔細研究道路指示牌。結合問卷后采訪,筆者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1)google map操作便捷,科學定位,給出的出行方式更為可靠;2)溝通存在問題時,向行人求助往往花費更多不必要的時間;3)公共標識指意不明,容易造成誤解。
有關道路標識的英文部分,外籍人士存在諸多疑問。問卷數據顯示,大部分北京上海的外籍人士認為中國的道路標識英文部分對他們“有一點幫助”,多數廣州市的外籍人士認為道路名稱的英文部分只對他們“偶爾有幫助”。這一現象背后成因復雜,卻不得不引發筆者思考:是否部分原因在于道路名稱翻譯的問題。
道路名稱若無法滿足外籍人士閱讀需求,其設立則失去了實際意義。對于多數外籍人士來說,相對于了解中國文化、融入當地生活,理解地名道路含義才是他們的第一需求。在出行依靠地鐵,導引方向使用手機軟件這一大的趨勢下,廣州市設立道路名稱雙語規范的初衷似乎無法得到更好的詮釋,反而容易引起閱讀者的疑惑。如上文提到“Lianhua Lu”,不熟悉中文的外籍公民,很容易理解成為一個地理實體,而非一條城市主干道路。幫助外籍人士融入當地文化,應在幫助其解決日常出行需求的前提下進行。若他們看不懂“路”,又何談“融入”。
道路標識在輔助外籍人士出行方面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長久以來有關其翻譯的爭議一直存在。類似指向不明,翻譯有誤等問題造成的錯誤引導,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外籍公民在道路名稱雙語標識方面的閱讀需求相對于了解當地特色文化,更傾向于高效地理解道路指示含義,以便快速適應在華生活。類似于“Road”和“Lu”的爭議,若仍采取“專名、通名、屬性詞皆音譯”的翻譯策略,容易使外籍人士無法區分地理實體與道路的真正含義,對于出行來說勢必會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專名音譯,通名意譯”的策略,更容易加強他們對當地道路屬性、方向的理解。
綜上,結合調查問卷,筆者認為就翻譯目的而言,“專名音譯,通名意譯,方位詞音譯結合”的策略在道路雙語譯法方面似乎是更好的選擇。

表1:北京市《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英文譯法》

表2:

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