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輪奐 圖:受訪者提供
本期封面,仿佛讓人走進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以動物為題材的當代攝影結合中國寫意花鳥,似是一種對話,也以各自的語言探討著人與自然,這一藝術的永恒主題。
封面作品是藝術家敖國興攝影作品《風之谷》系列其中一幅,《風之谷》系列在2013-2014年期間創作,是歡樂頌主題中上承《冬至》,下啟《游樂場》的系列?!讹L之谷》以孤獨而木然的人造動物形象,呈現出繁華散盡后的寂寥與荒誕。從畫面上看,巨大的長頸鹿,以殘缺的半個身軀占據視覺中心,荒寂的草原上,還有枯枝上的禿鷹、草叢中的角馬,不同視角,不同時空下的物象被統一在畫面上。敖國興強調,現實比想象更荒誕。
作為視覺圖像的記錄手段,攝影既是客觀又是主觀的。敖國興的創作手法,在客觀和主觀之間找到了一個獨特的契合點。他用紀實化的手法持續地關注著動與靜、盛與衰、生與死之間的突兀對比,進而不動聲色地引出時間與生命的沉重話題。
在敖國興的作品里,雖不見人,但隱然有人的因素,只是將其隱藏得極深,不易被察覺。也正因如此,在觀看他作品圖景尤其是其中的物時,會隱約感覺到某種對話的存在。而這種對話又是不能用日常言語來傳達的。用敖國興的話說:“我在創作攝影時,盡可能地拋離情緒,自然也有情緒,但我的創作盡可能通過攝影手段拋離這種情緒,包括我個人的情緒,從而回歸一種最真實的對話?!薄讹L之谷》采用的明膠印鹽化顯色工藝讓畫面更具抒情意味,更具畫面感,因此“人”為因素的介入感也就更強。這種創作手法近乎一種純手工的存在?!懊髂z銀鹽”含了科學嚴謹性和極難把握的變化生成性,成為敖國興創作的利器,人與自然的界限也在作品中變得模糊起來。
敖國興說自己在創作上一直在做減法。他在現實中總是喜歡采取某種疏離退卻的狀態,讓自己在內心層面上不斷退向遠處,他在盡可能地去除那些尋常意義上的觀念、角度、趣味與方式對事物、現象的羈絆與遮蔽,超脫日常模式化關系思維的束縛,從而實現在更廣闊的世界里發現并重塑事物的存在,并與自我的存在不斷構成新的微妙的互文式對應關系。
《風之谷》取名源自于宮崎駿同名動畫電影,兩者都折射出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在敖國興的眼中,無論是自然之物,還是人造之物,在本質上其實都是并置的存在,但就如同宇宙中的星辰之間的關系一樣,不管其存在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短暫,都有其自在的屬性和軌跡。相對于那些物,人并非更高級更有優越感的存在,真正重要的是找到人與它們之間的內在的呼應。這一點與中國傳統哲學中對自然的尊重,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具有了某種程度的契合。
“天人合一”是理解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法則。它主要體現在人類與自然不可分割,人類社會應與以天為代表的自然社會和睦相處。從繪畫、書法、雕塑到建筑園林藝術等無處不在,意境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典型的代表。 “天人合一”思想既尊重大自然又符合人性,是在深刻參透自然的內在規律后,合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
從更宏觀的層面上看,翻開人類藝術史,人與自然也從來是藝術探討的兩個重要命題。西方藝術注重的是對自然的重現,從古希臘雕塑到巴比松畫派,再到印象派等,反映的是自然的真實,西方對自然的表現更直接,也更客觀。西方藝術認為人與自然是對立的,并習慣于把人與自然分隔開來,認為人的思維是獨立于自然界之外的客觀事物,注重人對大自然的探索,并努力改造甚至征服自然。進入高科技時代后,人類對自然的態度也在發生轉變,尊重自然,回歸自然也成為一種時代思潮。而中國傳統藝術中對自然的那份尊重,又重新走入現代人的視野。 “天人合一”既古老,也可以很摩登。
故此,本期封面在設計上同樣試圖營造一種對話與融合的觀念。以黑白攝影結合八大山人的寫意花鳥,同樣表現動物、自然,但截然不同的兩種藝術形式也在碰撞、對話。古老與當代,寫意與具象,都已經模糊了彼此的邊界。

清八大山人 《荷鷺圖》 立軸 水墨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