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葭 圖:本刊資料庫
藝術金融是一個老生常談的新話題。國內最早吃螃蟹的幾家銀行,后來都因為碰了一鼻子灰而把業務停了下來。在整個國內藝術品產業鏈還很不完善、不成熟的情況下,藝術品的真偽鑒定問題、未來價值起落問題等都為藝術品金融化帶來很多瓶頸。不過,只要有錢賺的地方,總是不缺乏膽大的人。近期行業內試水的一些新產品和新玩法,讓我們看到了藝術金融的另一種業態現象。
近幾年,借助金融工具和手段,藝術品正以各種方式被迅速金融化,藝術銀行、藝術基金與信托投資、藝術品按揭與抵押、藝術品產權交易、藝術品證券化交易……今年春季拍賣中,藝術金融行業又出現了一種新型玩法。
今年華藝國際(香港)首次拍賣推出了“未來+:沈勤2019—2022作品預拍專場”。在該專場中,競投者參與競拍的是藝術家沈勤在未來三年內創作的不限件數、尺幅合計不少于300平方尺的水墨作品。在該項目中,藝術家未來的作品并非委約創作,任何人均無權干涉藝術家創作的形式與內容。從投資的另一角度看,這無疑玩的是“藝術品金融期貨”的概念,競投者買的是沈勤作品未來三年的漲跌性,而這與其他藝術金融產品如基金、信托、質押融資等相比又保留了藝術品的本身特性。
把藝術家作為一個IP個體,藝術金融能否實現這樣的交易?
在美國有一家名為Fantax 的公司,他們從2013年開始,把好萊塢明星和體育明星當作單獨的個體運營,把明星的職業生涯按個股拆分的交易方式,具有探索性和啟發性。而與之合作的明星以個人未來的收入,如廣告收入、出場費等按一定比例回報給投資人,投資人就如同跟自己喜愛的明星一同成長一般,這種融資方式不僅具有廣泛的參與性,而且能為明星的市場運作帶來可靠的保證。從這個角度出發, 以藝術家的藝術生涯作為一個核心IP,以藝術家未來的作品出售收益、藝術衍生品開發收益等作為投資對象,同樣可行。
但從前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實現這樣的交易,核心IP 和背后的運營團隊,兩者缺一不可。如果把藝術家個人藝術生涯作為投資對象,進行份額化的線上流通,需要有專門負責運營的公司或經紀人參與進來才能實現。但基于各種客觀的因素,目前各大文交所、金融機構這方面的相關業務仍未成熟。華藝國際首次嘗試這類型項目拍賣,可謂是給行業帶來的另一種可能,但同時承擔著相應的風險。
此外,企業收藏也為藝術金融行業注入新血。目前,企業收藏已成為藝術品市場的中堅力量。大型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支持,目光多聚焦于流傳有序的名家名作。像萬達、新疆廣匯等這些企業都已有組建專家隊伍,藝術投資顧問會對拍品的真偽、未來預估以及能否成為系列收藏等方面進行分析,未來還將延續現在的這種“顧問+企業家”的形式,而這或許會成為一種藝術金融的新可能性。
藝術品金融化在西方金融界有悠久的歷史,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和投資業務最大的幾家銀行,包括瑞士聯合銀行、瑞士信貸、荷蘭銀行等金融機構,都涉獵并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銀行服務系統,下設有專門的藝術銀行部。銀行的藝術銀行服務項目里包括鑒定、估價、收藏、保存、藝術信托、藝術基金等專業的金融手段。國內藝術品金融市場雖然發育較晚,增長速度卻是爆發式的,但同時問題也逐漸暴露。
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上海大學)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西沐在今年第五屆中國藝術金融年會上所作的主旨發言中提及,缺乏具有共識性的藝術品價值評估機制,缺乏公開、公平、公正的交易流轉平臺,缺乏多元化的藝術品投資退出機制,缺少藝術與金融的銜接平臺,藝術家、收藏家不懂金融,金融機構不懂藝術品都成為制約藝術金融領域發展的瓶頸。
目前藝術金融機構和文交所在試水的一些新產品就在致力于解決這些行業痛點。比如深圳文交所推出了五大藝術品交易平臺,藝術資產托管平臺、藝享拍、藝版拍、公館·藝拍、商城·區塊鏈形成藝術金融交易閉環。以區塊鏈技術為依托,將文化版權、藝術產權等資產作為標的,將資產上鏈,通過智能合約附能,來解決藝術版權的溯源、鑒真、確權、流轉記錄等問題。比如已為藝術家刑東開設個人藝術資產托管專區,實行品牌打造、展覽、專場拍賣、藝術私享會等定制化資產服務。
平臺最大亮點就是司法系統的介入,這一舉措給藝術金融的雙方加了一道安全鎖。以往的藝術金融,缺少這一環節,購買到贗品是藏家們最擔心的事情。而在司法平臺保障下,可以維護每個人的權利:購買到贗品可以申請退款、雙方交易也會變得公正公開等。當日產品發布會現場,深圳文交所就與8家金融機構就藝術金融產品意向合作進行了簽約,產品涵蓋了藝術品分期付款、藝術品風險池貸款、藝術家閃電貸、藝術資產未來收益權、家族藝術資產管理、上市公司藝術資產市值管理、藝術品財產保險等全品類,首批金融機構聯動出擊也為藝術與金融的對接提供了具象化的方案與可能。


宋雨桂《山窮水盡疑無路》,深圳文交所藝術品資產托管平臺所托管的當代作品,配備資產托管代碼、資產檔案、鑒評情況、交易展覽記錄等信息
其實,在藝術金融方興未艾的前些年,文交所作為一種新業態火爆全國。文交所是中國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獨創出來的交易模式,在國外并無此先例。從2009 年至今,全國各地的文交所相繼建立,在獲得一定發展的同時,也遭受過一些“挫折”。2011 年1 月,天津文交所將畫家白庚延作品《黃河咆哮》和《燕塞秋》掛牌上市。由于大眾化的投資門檻和不受限的交易方式,使這兩幅作品一上市就遭到瘋狂炒作,直至最后被緊急喊停。從理論上來說,把藝術品像股權那樣拆分成若干等份去流通交易,是可以成立的。但兩者的升值屬性不一樣,我們熟知的股票收益是來自于其所在企業的運營所得的分紅,企業盈利了,持股者才有相應的收入。但《黃河咆哮》《燕塞秋》在當時只是做了份額化的處理,購買兩件作品份額的投資人只有在作品獲得轉售、租賃、衍生品開發收益等情況下才能有所回報,當時兩件作品都沒有獲得上述持續的運營,在這樣的情況,大量普通投資人對兩件藝術品及畫家又沒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盲目跟風,形成了惡性炒作。需知在被喊停前,兩件作品的價格已遠遠超出藝術家作品原來的市場價格,而畫家本人的藝術成就、市場運作并沒有獲得相應的提高。
從以上兩個案例的比對,我們可以看出,建立完備的藝術品評估體系和相應的監督體系才是藝術金融行業發展的關鍵。因為普通的投資者根本無從判斷一件藝術品的價值。而更重要的是,進行份額化流通的藝術品,背后還應該有相應的運營團隊在運作,負責藝術品的運營、品牌打造、藝術衍生品開發等,這些條件如果都不具備,只是簡單地將藝術品份額化流通交易,同樣會亂象頻生。
根據德勤發布的2017藝術金融報告,全球藝術品中蘊含的財富在2016年大概為1.6萬億美金,預計到2026年將會達到2.7萬億美元。在此期間,中國進入藝術金融市場的資金規??赡軓臄凳畠|元人民幣迅速增長至數千億元。由此看,中國藝術金融市場一定是未來的香餑餑。
藝術品金融業務,核心必然是藝術品,業務發展也必然依托于藝術市場的發展。事實上,我們可以發現,每一家倒臺的藝術品金融平臺都與國內知名畫廊、拍賣行、藝術家之間有或緊或松的合作關系。而藝術市場的問題,也必然會影響藝術品金融的業務發展,尤其是藝術品標的物的選擇是最重要的風險把控,直接關系到該金融業務的成敗。
上海文化藝術品研究院院長孔達達認為:“金融界和藝術界是兩個領域,一個是理性領域,一個是感性領域,從語言轉變的角度來看,就很難。另外,在藝術這個感性領域還存在學術與市場的矛盾,專業審美與世俗取向的矛盾,追求精神與短期回報的矛盾等,多種因素造成藝術金融即便是在國外相對成熟的市場環境中,也是走得比較緩慢?!辈┭潘囆g財富管理人李樂也曾表示:“文交所在2018年積極探討嘗試新方式,從早期的藝術家作品份額化上線到藝術作品版畫上線再到版權上線、從藝術家已完成作品上線到青年藝術家收益權(藝術原始股)證券化,從概念及形式上看都具有前瞻性。但我認為,文交所專業人士的缺乏會導致在業務模型設計或者產品拓展方面給未來帶來隱患?!?/p>
金融機構內部的管理和相關政策,是一種以防風險為基礎的經營模式,這對房地產等行業有著積極作用,但是具體對接到藝術品市場,就有點“水土不服”。藝術品具有自身獨特性質,包括市場、價格、作品真假等,如果脫離了這些特性,按金融內部管理的要求直接掛鉤到藝術品上,那么這不能稱其為“藝術金融”,而是“不接地氣”的“金融藝術”。很多銀行,比如民生銀行、北京銀行以及全國各地一些新興的文交所,也以金融業為基礎,做過很多嘗試,但同樣負多勝少,其原因正是出在金融業內部的局限性上。按照銀行規定,要具體到產品的年限、利息等硬性指標,而書畫、瓷器等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并不能“搬書照套”。這就要求藝術品金融從業人員除了具備金融知識外,還需要具備藝術市場經驗和美術史專業背景。從藝術金融產品業務規則的制定上就遵循藝術品投資的長期回報規律,注重市場流通性和操作透明度,建立與投資人及時有效溝通的服務機制,規避短期回報和逐利心態。
從這層面看,華藝國際春季拍賣中推出的“未來+”所蘊藏的“藝術品金融期貨”的概念,重新架構了藝術家、藝術市場、藝術機構三者關系。通過藝術家的整體狀態來預見其未來作品的價值,這種保留藝術金融產品本身“藝術特質”的做法或許將帶給這個行業更多新的可能性。

國內藝術品金融市場存在的行業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