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善書

投資專欄作家,南方經濟智庫研究員
面對空前“火爆”的藝術品春拍,在北京798藝術區核心區穩踞了11年之久的全球一線畫廊佩斯,高調地結束了其2500平方米展廳的租期。798最大的畫廊正式落幕,也被收藏界解讀為這家世界頂級畫廊退出中國內地市場的公開信號。
佩斯的創始人阿尼·格里姆徹(Arne Glimcher)其實一直非常看重實體空間對經營畫廊的重要性。因為把東西放在同一個空間集中展出,是最好的促銷方式。然而,這一次他們退出內地市場,居然說獨立的空間已經不再重要。當然,佩斯方面也很坦誠地說了,這些年在中國內地的生意越來越不好做,而且,隨著香港巴塞爾的崛起,中國當代藝術的交易中心,似乎已經南移到了香港。
佩斯是一家全球性的藝術經紀機構,即使在中國最負盛名的798藝術區,也稱得上是標桿性的畫廊。因而,它的離開,很可能將對已經處在“去泡沫”路上的中國當代藝術發揮風向標的作用。而最近一段時間業界對這一事件的持續熱議,已足以看出年輕藝術家們的擔憂。如果說,兩年前同樣位于尤倫斯的當代藝術中心(UCCA)被出售的消息,還不足以讓跟風進場的炒家們警醒的話,那么,這一次佩斯畫廊的撤出,將徹底暴露出這場在中國當代藝術界已經潛流暗涌了數年的危機。當他們賴以生存和揚名的大買家和大炒家都在宣布離場的時候,難道也意味著前十多年被無底線炒作的推向云端的“當代藝術”真正到了曲終人散的時候。
“退潮后才知道誰在裸泳。”著名投資家巴菲在股東大會上說過的這句話,在搞藝術的人聽來是那么刺耳,但殘酷的現實也許很快就要到來。
直到現在還有人在拿那38%的奢侈品稅在說事。不可否認,這里邊有佩斯創始人阿尼·格里姆徹的障眼法。但對于那些真正在玩藝術資本的人來說,沒有人會相信這38%的加稅足以壓垮一家世界級的畫廊,何況,在藝術品市場上玩耍的人,永遠都不要去指望能夠猜出畫廊老板運營一個藝術家的真正成本。要知道,38%的稅是在買入價格上收的。特別是對于那些在當代藝術板塊討飯吃的洋老板來說,他們在中國市場的一買一賣,中間往往意味著幾十上百倍的利差。試想,把一幅畫開價100萬元賣回給中國藏家,當初用5萬元買進來交上去那點稅,頂多也就是九牛中的一毛。所以,我是打死都不會相信阿尼·格里姆徹的兒子馬克·格里姆徹就為了那38%的稅就把自己經營了11年、早就對中國當代藝術具有標簽意義的一家畫廊關掉。
現在問題來了,洋巨頭都走了,以后誰來在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上唱主角呢?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是,假使尤倫斯、希克、阿尼·格里姆徹等這些外國大收藏家短時間批量拋出自己前十幾年收藏的當世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對于近兩年本身就已經因為大環境的影響而萎靡不振的市場來說,應當如何去消耗這么大筆的存量?相信老司機都不敢繼續想下去了。
經常進廚房的人都知道,新鮮的一把菜扔進鍋里邊,如果一直大火就這么炒下去,遲早會把鍋里的菜炒糊掉。藝術品和股票都是一個樣。這幾年經常聽那些拍賣界人士說當年春拍或秋拍上被炒到幾百萬元一幅的某些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是剛剛引起市場關注的潛力股,還處在價格洼地上。我跟畫廊老板打交道這么多年,就沒真正接觸過在價格洼地上的“當代藝術”作品。
連腰纏萬貫的老格里姆徹都感嘆生意不好做了,難道我們這些工薪階層的生意就能好做嗎?最近營銷界都在關注和討論“長尾理論”——整天只盯著中高端人群的當代藝術家們,頭部需求已經很難搶到!是時候來關注我們這些尾部效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