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穎
摘要:武術與舞蹈自古就有著密切的淵源,隨著生活、科技的現代化以往傳統的生產生活等方式逐漸消退,原生態民間舞蹈也逐漸失去了依存的空間,因此本文試圖從畬族傳統武術的角度來尋覓畬族舞蹈發展的多元性,并通過對畬族傳統武術形態特征的分析來進一步了解畬族生活的地域特征,這些都旨在推動畬族舞蹈文化的發展和傳承。
關鍵詞:畬族武術;舞蹈;發展;風格
中圖分類號:G8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4-0112-02
一、武術與舞蹈的關系
《釋名·釋言語》中說:“武,舞也,征伐動作,如物鼓舞也。”可以看出,武與舞自古便有了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關系。畬族傳統武術是南少林武術中的一只流派,它與其他武術一樣起源于生產生活,發展于軍事斗爭的,在長期的歷史條件下和特定的地理因素中產生的富有畬族特色的和地域特點的武術形式。這也是一種樸素而實用的體育活動,為畬族舞蹈的開發借鑒提供了現實的活動形式。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畬族傳統武術和舞蹈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以人體為載體,都需要有姿態、動態、速度、力度,其運動方式背后都蘊藏著特有的思維認知以及歷史環境因素,但作為傳統武術來說它終究不是舞蹈其主要目的是攻防、關注的是動作的實用性和有效性、間接產生了強身健體、怡情的作用。因此我們要密切關注對畬族舞蹈發展有意的部分,取其精華為其所用。
如畬族的“打槍擔”由6-14個女子表演,一般為雙數,因在內容上會涉及到雙人舞的部分。舞者會左手持一個挑柴的長棍,右手拿一把砍柴刀,在舞蹈中以刀敲棍以表現砍柴的勞動場景。它雖是勞動人民在挑柴草的勞動活動中發展而來的,但其中也穿插著武術的形式。如雙人拿著竹棍對打的武術招式,畬族棍術中對棍的運用方式非常豐富,有挑、戳、劈、撥、撐、跳、架、掃、擊、蓋、搶、推、背、撩等,要求動作幅度大而快速,準確有勁,強度大而手身法穩健細膩。但在舞蹈“打槍擔”中因為是女子的舞蹈,因此更多的是汲取了撥、挑、架、劈相對柔和可舞動性強的動作元素與舞蹈進行結合,腳下則是以武術中的八字馬為主,在此基礎上進退。但在動作要求上,因為是民間勞動之余的自娛性的舞蹈形式,所以對棍術的要求也沒有像武術要求的那樣幅度大、速度快、力度強,更多的是動作上的吸取來豐富“打槍擔”舞蹈的內容和表現形式。
但筆者認為僅限于此是遠遠不夠的,我們不僅要吸取其中富有特色的內容,還可以借鑒其中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動律、動態,使畬族舞蹈的發展變得更加有據可依。之所以說要找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東律、動態,是因為在本文的開篇就提及畬族傳統武術是南少林武術中的一個流派,既有南少林武術的特點又有著因地域環境影響所產生的特點,因此對于畬族舞蹈的開發者來說不能完全生搬硬套其形式而是要關注以民族文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為主要內涵而形成的,蘊涵著武術“地方特色”的形態模式。
二、畬族武術的特點
(一)少步法
在畬族傳統武術中其步形相比起手形會相對少一些,在所查閱的資料中無論是“不丁不八馬“虛實馬”還是拳譜“大六步”和“小六步”(在此所說的六步不是步法而是指的拳術的程序)大部分的步形都有一個相似的特點就是膝部呈虛直或屈膝狀,且步距較小。這種步形在行進中會呈現出穩健和沉著有力的氣勢。這種落地生根的步子是他們對技術的最高追求,因對腿部穩定的需求也影響了腿移動的速度。那么在躲避對手攻擊時他們多會以腿步的圓化來化險為夷。“圓化”在畬語中是轉的意思,即避開對方的進攻,轉而側身進攻。此外畬族傳統武術的腿法又以蹬、彈、踩為主,要求踢腿不過腰。這與北拳中的“拳打三分腳打七”有顯著的區別。
(二)多手法
在畬族傳統武術中手形與手法都非常的多,如手形“拳型、單刀掌、一枝點空指、摸珠指、掏襠指”,手法有“拳法、掌法、指法、肘法”套路非常之多。在運動過程中尤以小動作居多,在拳、掌、指、勾等數十種手形中交替變換,使人眼花撩亂。其中以指法和掌法居多。在手法的實用中講求手狠而多變。武術中的“疾、硬、力”三絕也主要說的是手法的運動特點。強調用手法的靈活多變來彌補下肢因環境因此而產生的限制。
(三)擅棍術
無論是是廣東、福建還是浙江的畬民絕大部分都曾生活在崇山峻嶺之中,他們日夜與柴木為伍,扁擔、棍棒是他們的生產工具,同時也是他們的防身之物。畬族的盤柴槌,漢語稱棍術,自2009年入選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畬族傳統體育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棍術大多結合拳術而自稱門類,名目繁多,如有縉云縣上宕村的“齊眉棍”、和遂昌、龍泉、福建浦城縣交界處茶園村“茶園棍棒”。齊眉棍,因有互相攻守盤擊,每個動作都有攻有攔,攻防結合,故又稱“盤杖槌”在步伐中有三步進三步退、金雞啄米、猴子翻身、采腳等十多種套路,基本動作有點、撥、劈、蓋、翻、轉、掛、撐、跳、架等,要求眼疾手快,連貫有力、虛實難辨,變化多,幅度大而身法穩健細膩,招招實用。茶園拳棍”武功共有六套,多以剛勁威猛為主,其中練步是“茶園拳棍”的基礎,簡單易學,但難以達到精湛的程度。在招式上,“茶園拳棍”動作各異多變,但步穩勢烈、發力短猛、防守嚴謹。“開四門”、“父子同拳”、“五虎下山”、“七步連槍”、“紅雞垂翅”……村民叫得出武功招式,卻叫不出拳種來。一直以來,茶園村武術都是口傳身授,沒有拳譜記載,所以統稱為“茶園拳棍”。
三、成因分析
造成畬族傳統武術的特點與形成的成因無外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歷史因素二是地域因素。
(一)歷史因素的影響
在封建社會中,畬民不僅遭受著封建統治階級殘酷的剝削和壓迫,還要與反動統治和外來侵略者以及惡劣生產環境中的豺狼虎豹做斗爭。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畬民開始習武,到唐朝時期拳師雷天然為平定安史之亂立下戰功,清雍正年間各畬寨空開始習武,人人會習武、拳師遍地。在抗爭過程中,畬族人民更加意識到,必須有強健的體魄和高超的過硬功夫才能克敵制勝。因此,富有畬民族特色的武術套路應運而生。
(二)地域因素的影響
從地域因素影響看,我們不難看出在畬族武術中上肢的招式以及靈活度明顯要大于下肢的運動,武術者認為“起腿半邊空”,“起腿半邊虛”是險招在用時要十分的小心謹慎,但在武術的練習中畬民依然非常重視下肢的力量以及穩定性的訓練。這是由畬民賴以生存的環境因素所導致的,畬族人民把廣東潮州鳳凰山作為本民族的發祥地。早期畬族主要生活在福建、廣東、江西三省交界地帶。宋、元時期畬族大量遷至福建中部和北部,明清兩代繼續北遷,進入福建東部和浙江南部山地。由于平原基本都己被當地的漢族所占據所以遷徙過來的畬民只能去尋找那些還未被開發的山林居住生存,這樣的山大多數交通都非常的不便利。
據記載,曾有畬民將荒山開辟進行農作物的種植時被當地的漢人搶占,畬民因實力單薄無法與其爭斗,只好忍氣吞聲的遷往別處的山頭,慢慢的畬民便只選擇那些交通不便,道路險峻崎嶇的山區隱居。但無論是自保還是射獵需要都無可避免的會發生搏斗,這些無不發生在山坡、田野和山徑上。地形條件限制了畬民在搏擊時的運動幅度,因此保證下肢的穩定是發揮上身的作用的重要前提,因此在畬族的傳統武術中就多以兩腳前后斜向開立,前腳尖內扣,步幅較小,無論是正向還是側向都較為穩固的“不丁不八馬”位作為上身的配合動作。無寬敞大成片的平坦地形,在有限空間和特定的文化背景上,形成了獨特的傳統體育活動。對武術的影響特別大,形成了南拳兇猛、狠、快的風格,多用手掌、拳,固根底坐,套路簡短,使畬族武術成為南拳的獨特流派。具體表現為“步穩勢烈,發力短猛,擅用手法,防守門戶嚴謹,進攻多用指法,掌法的風格獨特”。
四、畬族傳統武術對畬族舞蹈發展的啟示
從上述的成因分析中我們可得知,畬族的傳統武術與舞蹈的形成都受制于一定的人文因素和地域因素。畬族傳統武術的發展程度無論是從動態形式上還是理論上都優于畬族舞蹈的發展,因此在發展畬族舞蹈時是否能夠對畬族武術中民族風格鮮明和濃郁的部分進行借鑒和參考從而豐滿畬族的舞蹈的羽翼增添舞蹈的風格特征。此外,西周時期將舞蹈分為“六大舞”和“六小舞”,在“六大舞”中又分為文舞和武舞,武舞即舞者手持干戚而舞又稱干戚舞。到了唐代舞蹈又分為“健舞”與“軟舞”。這一時期的著名舞人公孫大娘可謂是健舞的代表人物,她善舞劍器,以舞《劍器》而聞名于世。她曾吸收裴將軍舞劍招式將武與舞相融合,創造了多種《劍器》舞,例如《西河劍器》《劍器渾脫》等。畬族武術的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直至今日畬族的武術都是畬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甚至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因此在畬族舞蹈的分類中可分為武舞、勞動舞蹈、宗教舞蹈,畬族舞蹈中常用的基本手形“三清訣”選取為宗教儀式中的手形,而富有特色的坐蹲步和悠蕩步最早起源于畬民的勞動生活,這兩種步伐現廣泛應用于宗教祭祀儀式中。但除此之外,畬族舞蹈在書籍文獻中也出現了非常多“娘娘步”、“飛鶴”、“蝴蝶”、“猛虎上山”、“獅子蕩球”等舞蹈動作的名詞。但由于缺乏圖示資料和視頻資料這些名詞又沒能給出相應的解釋因此很難被學習者所理解,所以畬族舞蹈要想發展首先要有根沒有根基何來的發展,對于這種情況畬族當地文化館或者相關部門就應該在舞蹈方面設專職人員將畬族舞蹈分類如勞動、宗教儀式、體育這樣系統的進行采集整理,把畬族正真的傳統的舞蹈形式形態動態都記錄下來,或者將其錄制成影像資料供人學習。這樣不僅有利于畬族的舞蹈保存也有利于舞蹈的傳播。其次我認為畬族舞蹈的發展在近些年雖稍有進展,但整體還處于一個瓶頸期階段,它仍然沒能夠突破自我。
之所以這樣說,首先是因為她的風格性不夠鮮明。一談到維吾爾族舞蹈我們會想到微顫、手臂的環繞、頸部的橫移;蒙古族舞蹈當中圓的運用、傣族舞蹈三道彎的造型姿態、古典舞的擰、傾、圓、曲。但在說到畬族舞蹈時,我們一時很難想到它的動態動律特征是什么,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對于畬族舞蹈的發展應著重關注畬族歷史文化、經濟生產、地理環境等因素對畬民族所產生的影響,這其中包含了生活習慣、性格特征、審美方式等等,只有基于這些條件之上再對畬族舞蹈進行創作才是有利于該民族舞蹈文化的發展的,反之畬族舞蹈的發展只會背道而行,越來越喪失其風格特征淪陷于千篇一律的泥潭中。畬族體育種類繁多武術只是其中一部分,這些都可成為舞蹈發展的有利因素,因此對畬族舞蹈的發展我們因持積極的態度,畬族地區的相關管理部門也因加強對畬族舞蹈的開發和整理,使畬族舞蹈煥發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