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
摘 要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建設面積正不斷擴大,對生態文明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同時政府部門對生態環境的監管力度不夠,人民群眾也對生態文明沒有明確的保護意識,從而導致當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異常艱巨。基于此,從風景園林建設角度探究生態文明保護,從實際出發提出了以風景園林建設為基礎,以保護生態文明為目的發展規劃,為中國的生態文明提供新的保護發展方向。
關鍵詞 生態文明;風景園林;保護
中圖分類號:X321;TU986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08.021
目前,中國環境狀況不容樂觀,城市化進程越來越快,不斷吞噬農田,占據了大量的山林,綠地不斷被蠶食,一幢一幢高樓拔地而起,自然資源損壞嚴重,大量的河道、河流被填埋,地下水位下降,水量不協調,洪水災害頻繁[1]。城市中人工化的綠地雖然屢見不鮮,但都被道路割裂,零零散散,對于環境的凈化作用不大,而僅僅存留的公園綠地也往往被圍合成為工商單位的附屬綠地或者住宅區的私家綠地。
1 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
對于城市來說,生態文明建設尤為困難,城市中最大的公共資源無疑是公園,但公園不具備生態環境能夠帶來的全部功能,只對局部有效,對于保證物種遷徙、水系交換是沒有意義的,已經成為人工化的孤島,綠地分布也因為道路切割變得零零散散,弱化了綠地本該有的廊道功能[2]。住宅區中綠地也成了為了滿足人們虛榮心的保證,開發商也借此大發橫財。
人工化的“生態文明”表面下潛藏的是嚴重的生態危機:為滿足當代人的追求,鄉間的大樹被砍伐,不顧環境的要求,將部分的豪樹、珍品樹移植到市政大樓前、私人住宅中,打著“生態”的幌子,讓這些名樹成為城市“生態化”的犧牲品。為了追求道路美觀,用大量外來品種植物來實現,大幅度替代鄉土植物,草坪、道路呈現單一化,不符合生態行為,城市中這種現象大量涌現,而且生態廣場、生態社區、生態公園等表面生態建設數量逐漸增加,攔河筑壩搞生態漂流等惡行愈演愈烈,對于公眾心中的生態文明形象產生了嚴重誤導[3]。
自然生態作為一項公共財產公共資源,沒有明確的使用主體,這種情況下公眾維護公共利益的意識普遍不高甚至生態保護會被忽略,從而自然成為了城市建設犧牲品。而導致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和國家對于生態文明的關注、教育和宣傳不到位,而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匱乏,覺悟不高。
2 風景園林引領生態文明建設
風景園林確能夠真正將人和環境問題進行協調,從而有效解決現存的問題。一方面對于人類生存需要的戶外環境進行保護、恢復,另一方面根據存在的問題進行設計和規劃,建設適合人們居住環境的生態環境,使在城市化嚴重的進程中保證與自然的聯系。風景園林的建設一直都在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踐行生態實踐,包括區域生態系統規劃、城鄉綠地系統規劃、風景區規劃、居住區綠化、城市公園設計和室內植物栽培。風景園林規劃本就是符合生態環境的,而在共建生態文明的大環境下,更加全面、更加適合現在自然狀況的人居環境一定會在不斷探索中層出不窮,從而為國家全面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3 風景園林發展方向
3.1 “城市綠道”運動
近年來,綠道建設在個別城市頻頻出現,對生態人居環境城市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也是風景園林不斷探索的優秀成果。綠道將各個區域分散的綠地進行聯合,打造了二次生態廊道,為生物的遷徙、棲息和交流提供了平臺,對生態環境建設起到了推動作用,并且對城市公共綠地、河流綠地、居住區綠地、高速公路隔離帶進行綜合修補。同時,能夠有效緩解城市交通壓力,對人群起到分流作用。從城外交通來看,“綠道”連接港口、碼頭、鐵路、公路客站,起到溝通連接的作用。“綠道”為人們提供了自動車道、電動自動車道,能夠增強人們的低碳環保意識,推動節能減排,可以設置利用風力、太陽能等環保能源進行充電,而“綠道”從綠色交通來看,自行車道、電動自行車道都可以利用風力及太陽能發電,為電動自行車充電,是低碳、零碳的出行方式,有利于推動節能減排。通過提供便捷而又賞心悅目的“綠道”使人們能夠在自然環境中從城市的快節奏的生活中抽離出來,健身、郊游、散心等,促進身心健康。“綠道”將文化自然遺產、生態保護區、公園綠地等串起來、聯起來、圍起來,是對當地景點、文化自然遺產以及其他不可再生資源恰如其分的、有效的保護。而且使這些景點的服務功能極度放大,使這些平常藏在深山、躲在鄉下的資源可進、可觀、可游、可學,使人們認識到自然環境對于城市現代化的均衡互補作用。
“綠道”將分散的綠地連接起來,能夠有效實現汽車分流,對于緩解交通擁堵、改善城市環境等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從而改善公眾居住環境,真正建立城市的生態化。
3.2 城市美化運動
自然下的城市和城市中的自然相互交融,只有把經濟、文化、自然、社會的發展變得可持續才能真正實現生態可持續。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可用耕地越來越少,城市園林建設不能單單地追求美化作用,只有通過創新思維,對一些傳統的方法進行革新,使園林建設變得可持續才有意義,城市建設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上的生態建設,而是要尋找新的、更加適合大環境的發展途徑。城市建設要充分彰顯生態主題,對于交通、建筑、空氣、食品等都要做到綠色節能,提高整個城市的環境承受力。
對于圍墻、窗臺、檐口、高架橋等方面的綠化應該積極采取措施,同時和日常必需的蔬菜、水果、藥用植物等進行結合,積極進行創新,進行園林物種的轉型,從而獲得更多的收益。對于室內優化,要考慮墻面溫度、噪音、空氣、粉塵及美化等多個方面,而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可以實現這些功效。如今,一些實例中的景觀實踐已經很好地驗證了城市美化運動的合理性,未來的田園景觀也將不斷出現在人們視線中,對馬路以及巨型建筑進行改造,可以在最大限度上為城市提供更好的生產和游憩場所。
3.3 利用高新技術
科學技術進步使人類文明不斷日新月異,為人們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和選擇性。而風景園林的發展也應該依托于先進的技術進行設計規劃,使“生態文明”進程不斷加速。例如,將太陽能、風能合理利用在園林規劃設計中,可以減少能源的使用量,城市電網需求不斷減少從而可以產生能源盈余。維持生態平衡,可以采用生物綜合防治代替農藥,從而減少污染。利用現代無土栽培與仿生材料等技術最大限度地實現城市建筑的綠化覆蓋與生產轉化;利用高新建筑技術,向地下和空中要空間,把地面空間更多地留給培育生態環境的綠地建設;利用現代生物與材料技術制造一系列可降解、可循環利用、無污染的生態建筑材料。
4 結語
人類文明進程不斷發展,目前為止形成生態文明,但對于生態文明的研究尚未成熟,需要對理論和發展規律進行不斷深化拓展,而風景園林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承擔建設,應該主動抓住現有的機遇,不斷進行創新,以創新推動發展,積極地面對挑戰,做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和主力軍,以風景園林建設作為“生態文明”的支撐。
參考文獻:
[1] 李永寶.“海綿城市”理念在城市園林建設中的實踐及推廣策略[J].現代園藝,2017(10):140-141.
[2] 趙曉紅.城市園林建設中的熱點問題及對策措施研究[J].農家參謀,2017(6):100-101.
[3] 班峻峰.城市園林建設與管理的相關思考[J].現代園藝,2017(16):130.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