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錫劇作為傳統戲曲的一種,表演風格與教學內容之間存在很大的不同之處,這給培養戲曲人才,傳承戲曲文化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現今的學校戲曲教學模式存在著生搬硬套,缺少經驗的弊端,想要讓錫劇核心得到傳承,僅靠學校的班級授課制教學是遠遠不夠的,“現代學徒制”教學卻能解決這一弊端。現代學徒制采用的是師生面對面接觸,教師能夠對學生的每句唱詞、每種唱腔、每個身段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指導,這樣的教學更加深入、更加明確。為學生的基本功打牢基礎,促進錫劇的長久傳承。本文通過對錫劇現代學徒制的簡要研究,以期給錫劇教學工作者提供一些經驗。
【關鍵詞】錫劇;現代學徒制;傳承與發展;經驗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錫劇是一種飽含當地風土人情,擁有悠久歷史的表演戲曲藝術。長久以來,它都采用的是師徒之間直接接觸,面對面、手把手的教學模式,使得錫劇能夠代代相傳。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國際化潮流趨勢的帶動,越來越多的外來音樂文化襲入中國,傳統戲曲受到了極大的沖擊,錫劇的生存空間愈發狹窄。現今大多數院校在對戲曲專業的學生進行授課時依然采用的是傳統的班級授課制,這樣的集體教育模式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但是卻很難使他們的戲曲表演達到一個更加專業的高度,而且這種小班化授課,雖然有效地整合教育資源,但是授課教師不利于對學生個性的把握,以及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學習狀態調整自我的教學內容和手段,換句話說,也就是不利于因材施教。這樣的教學模式見效緩慢,導致學生基本功不夠扎實,直接影響學生戲曲技藝的進步與發展,以及他們未來的戲曲職業生涯。現代學徒制采用師徒授受的一對一教學模式,能夠解決錫劇傳承遇到的困境。
一、戲曲學校培養錫劇表演人才的問題
(一)戲曲院校定位模糊,脫離了舞臺實踐
戲曲學校在本質上改變了師傅與徒弟之間利益的牽連,全日制的教學制度,把學生從戲曲舞臺中剝離開來,傳授了大量的戲曲文化知識。盡管學生學習了大量的戲曲理論,卻沒有機會將理論付諸于實踐,在實踐中積累自我的舞臺經驗。缺少實踐經驗的戲曲學生很難符合錫劇表演劇團對演員的高要求。比如戲曲專業人員飽和,劇團招收人員有限,導致人才的供應出現不平衡狀態;學校教學的理論知識與學生在劇團表演的實際操作之間差距很大;在校排演的演出劇目與實際劇團的演出劇目有很大的差別等。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學生即便考取到了劇團演職人員,但因專業技藝達不到劇團要求而滯后上臺表演的情況發生。這樣在無形中延長了學生的學習時間,增加了教育負擔。此外,因劇團招收演職人員的數量有限,大量戲曲專業的學生在考取劇團無果后也很難在社會上找到對口的崗位,就業壓力水漲船高。這也是很多學生不愿意選擇戲曲專業的主要原因。
(二)戲曲院校重理論,輕職業素養
當前許多戲曲院校仍然沒有找準自己作為職業教育一部分的精準定位。戲曲院校應當把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表演技藝放在和傳授戲曲知識理論同等的位置上,而不是輕實踐經驗,重理論傳授。這樣偏頗的課程設置直接導致學生精通戲曲表演的技巧,卻沒有完成戲曲表演的內在功底。教學課程過于細化導致使得錫劇這門綜合表演藝術形式四分五裂,學生能掌握其中一項,卻不能夠把它們綜合起來,形成完整的表演形式。以錫劇唱腔為例。錫劇有三大盛強系統,分別是簧調、大陸調、玲玲調。戲曲學校在設置課程時將這三大腔的教學劃分清楚,分類教學,就會割裂三者之間的聯系,徒增學生學習的負擔,不利于學生綜合性地掌握錫劇的特點和精髓。
(三)教學方法陳舊,不利于學生創造性的培養
戲曲學校在對學生進行教學時,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模式,沒有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在學校和教師的壓力下被動地進行學習,致使積極性下降。學習戲曲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較為枯燥的過程。如果教師不積極地尋找科學的教學方法,綜合各種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只會壓抑住學生創作的積極性和創造力,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
二、錫劇現代學徒制區別于戲曲學院教學的優勢
(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戲曲的積極性
現代學徒制根植于職業教育,更重視對學生專業技能的培育,以便于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師傅和徒弟之間有更多的接觸時間,師傅有更充分的時間去了解自己的徒弟,便于師傅根據徒弟的學習狀態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手段、方法,針對性地進行教學。這樣的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及時地了解自身的優缺點并進行改正和加強,使自己的專業素養在短時間內得到快速提升。
不同于在教學課堂上中規中矩的學習,錫劇現代學徒制促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劇場環境中,給學生充分的觀摩時間和觀摩機會,讓學生能夠在現場學習里盡快掌握上臺表演的技巧。能夠幫助學生盡快地融入到劇團的工作中去,掌握劇團工作的流程,鍛煉上臺表演的反應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
錫劇現代學徒制追求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該教學課程打破細致的學科分類,不著重強調教學過程的一貫性,更多的是根據角色的區別、學生的狀態制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和流程,還可以根據不同的環境進行調整,靈活性較強。重視的是在實踐中獲取知識,又在知識的支撐下進行實踐,相輔相成。
現代學徒制以劇團為主要教學根據點,教學時間也是完全配合著劇團的演出時間,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參與到演出中去,讓學生在現實的演出環境中盡情地感受錫劇的魅力和精神內涵,加深對錫劇的熱愛和認同感,提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歸屬感。劇團內的藝術氛圍要遠勝于校園課堂,錫劇時地方風土人情的載體,它飽含了濃厚的歷史文化,對于豐富學生的藝術細胞、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提升學生的審美觀念、塑造職業道德等有很大的幫助。
(三)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培養儲備人才
現代學徒制講求“學中做、做中學”,結合錫劇的戲曲特色,制定綜合的課程教學系統。該教學模式一改以往班級授課制的小班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一對一教學。錫劇劇團的表演藝人擔當師傅的角色,由相關部門組織學生進行拜師,學生拜入師門之后,就跟著師傅的步伐,全面學習錫劇藝術,為錫劇的弘揚與發展培養了基本功扎實、擁有自我表演風格的戲曲儲備人才。
(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更具有建設性
錫劇現代學徒制以職業教育為載體,以培養能夠參與錫劇創作和演出的專業演職人員為導向,核心是促進錫劇的傳承與發展,在對學生的評價方式上與戲曲院校有較大的不同。傳統的戲曲院校對學生的評價以教師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評價的結果過于主觀性和獨斷性,不能很好地展現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學習成果。現在學徒制評價教師、師傅、劇院表演藝人的評價相結合。由三方共同制定相應的考評措施。同時,考評的內容也由單一的技能檢測轉變為綜合性評價,在考核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將學生平時的道德品質、臨場反應能力、創造力等方面納入到考核標準中去。要知道培養的不僅僅是戲曲工作者,更是具有良好道德的錫劇傳承人。 這樣的考核措施更顯公平,也起到更好地促進學生努力提升自我專業技能和道德提升的激勵作用。
三、小結
錫劇作為傳統戲曲的優秀劇種之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是需要我們去保護、發揚和傳承的瑰寶。培養優秀的錫劇儲備人才是發揚錫劇文化的重要舉措之一。在培養戲曲人才的過程中,可以采取校園推廣與現代學徒制相結合的模式,因材施教,達到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趙志群,陳俊蘭.我國職業教育學徒制——歷史、現狀與展望[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18).
作者簡介:郁仁東(1963—),男,國家四級演員,研究方向:戲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