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以檢察機關相對不起訴制度及其完善分析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我國現行相對不起訴制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為依據,從有助于提升刑事訴訟的謙抑性、提高刑事訴訟經濟效益、司法適用缺少均衡性、被起訴人監督制度不完善、加大被害人對不起訴的約束力度、提高被不起訴人申請復核的權利、構建行之有效的相對不起訴公開聽證制度這幾方面進行探索與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相對不起訴制度應用效率。
關鍵詞::相對不起訴;刑事訴訟價值;缺陷;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79-(2019)17-0164-02
作者簡介:金翔翔(1988-),女,漢族,浙江溫州人,本科,溫州市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研究方向:刑法學。
為了保證現代社會穩定發展,完善相對不起訴制度十分重要,其不但能夠充分展現檢察機關的裁量權,還能提升刑事訴訟經濟效益。為此,相關部門需給予機關相對不起訴制度完善工作高度重視,通過行之有效的手段,將其內含的作用與價值全面發揮出來,為保證當事人合法權利做鋪墊。本文主要分析檢察機關相對不起訴制度及其完善,具體如下。
相對不起訴是國家賦予檢察機關在處理輕微刑事犯罪案件時的自由裁量權,目前對于適用情形并沒有法律明確的規定,司法機關根據個案情況綜合分析考量做出決定。相對不起訴制度的訴訟價值不一而足,其中常見的體現在提升刑事訴訟的謙抑性,提高刑事訴訟經濟效益,及時修復破壞的社會關系,更好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具體闡述如下:
(一)有助于提升刑事訴訟的謙抑性。實際上,刑事程序法的謙抑性反應的也是一種價值訴求,指的是刑事訴訟在解決糾紛中需具備開始中的克制性、空間上的萎縮性等特點,即立法者需力圖以最小的支出,獲得最大的效益,有效防止與管理犯罪。在刑事公訴中刑訴法的謙讓性具體體現在訴訟經濟化、非犯罪化以及非刑罪化。刑訴法謙抑性需應用刑罰的方式優化現代社會矛盾,需具備以下兩點:第一,危害行為會給現代社會帶來十分嚴重的危害;而對危害行為的反應,實際上刑罰需具備較強的無可避免性。而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存在諸多危害現代社會的行為,犯罪人不一定要用刑罰來制裁,現代刑罰需要較高的社會投入,且相對不起訴成本較小,有助于科學運用司法資源,展現刑訴法的謙抑性。
(二)有助于提高刑事訴訟經濟效益。效率與公正已經成為世界刑事訴訟的發展趨勢。非刑罰化的訴訟價值觀也在不斷的構筑中。英國有句法諺,遲來的正義非正義,波斯納也曾說過,正義的第二種意義簡單來說就是效益。從法律人的經濟型視角可見,訴訟成本與效益是相互作用的,皆是法律追求的目標。在運行法定程序過程中注定耗費諸多司法資源,隨著犯罪總量不斷上漲,就會發現過往的訴訟程序效率以經無法適應,司法資源呈現緊張局面。訴訟經濟開始受到普遍關注。為了提升司法活動的綜合效益,需盡可能減少訴訟成本。實際上,相對不起訴制度為實現刑法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方法。人民檢查院依據刑事案件實際狀況科學利用相對不起訴制度解決輕罪案件,讓不用進入審批程序的案件盡早終止,減少訴訟時間,節約財力、人力以及物力。相對不起訴制度可以切實防止司法資源損耗,降低國家財務負擔,提升檢察機關辦案速度。
檢察機關相對不起訴制度在實踐過程中,面臨著很多迷茫,最常見的有,自由裁量權認識上的有限化,重罪名輕情節的適用困境;內外部壓力致使適用使用率較低;法律沒有明確規定導致個案不均衡;在防守上變現為監督體系的不完善。還有很多需要繼續完善之處,其中前兩者會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推進,司法理念的轉變逐步提升,但司法適用的均衡性以及被起訴人監督路徑需待探索。
司法適用不均衡。所謂相對不起訴指的是,檢察機關對輕罪案件按照刑法免除刑罰或是不用判處刑罰的案件決定不起訴,我們國家指明了方向,但如何適用會受到承辦人自身認知差異,還有性別、地域、個人經歷、經濟、文化背景眾多因素影響,但司法工作者員額制后勢必要尊重各經辦人個體感受的差異化,個人但對輕罪案件實踐中理解不一,同時司法實踐過程中,相對不起訴案件適用的內外壓力,適用比例也會受到一定限制,檢察機關沒有權利進行調節,而不起訴之后常常由于經濟問題或是精神損失賠償問題,出現被害人申訴。如此就讓一些滿足相對不起訴條件的案件受到適用比例限制,致使同一類案件處理上各有不同,進而致使法律適用不平和同案不同判的情況,損害司法公信力。
相關主體可以從加大被害人對不起訴的約束力度、提高被不起訴人申請復核的權利、構建行之有效的相對不起訴公開聽證制度這三方面著手,來完善檢察機關相對不起訴制度,提高檢察機關相對不起訴制度的應用效率。
(一)加大被害人對不起訴的約束力度。保障被害人申請司法救濟的權利,即檢察機關在未做出不起訴決定之前需獲聽取被害人的意見,當檢察機關做出不決定以后,被害人對決定不符能夠申請司法審查。當審查以后判定需提起公訴的,直接進行裁定,讓檢察機關提起相關訴訟;若是認定檢查機關決定正確,需將被害人提出的申請駁回。
(二)提高被不起訴人申請復核的權利。相對不起訴與絕對不起訴在法律效力上有類似之處,但對個人生活、工作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首先,被害人自訴讓被不起訴者依舊有被法院傳喚的可能,這在思想與精神上一定會給其帶來巨大的壓力;其二,被不起訴者由于可能會被起訴或是追究責任,原則上是不能離開居住地的,在某種程度上會約束被不起訴者的人身自由。在規范層面上,被不起訴人只能向同級檢察機關申訴,存在自己審查自己監督的悖論;而被害人具有起訴權和上一級檢察機關申訴權,相較被不起訴者,其司法救濟途徑相較更有效且充分,處于相對較高的訴訟地位。檢察機關做出有關決定之后,在客觀上給予被不起訴者不再被追求責任的地位,但是在法院決定受理那一刻起,注定被不起訴者的權益要受損。為此,被害人同被不起訴者的救濟權利處于一個失衡的狀態,讓被不起訴者處于劣勢。為此,在給予被不起訴者申訴權的基礎上需再給予其申請復核權,以此來保證被不起訴者的合法權益。
(三)構建行之有效的相對不起訴公開聽證制度。構建行之有效的聽證制度,即檢察機關對法院決定不起訴的案件,在檢察官決定前,召集被害人與偵查人員、辯護人、其他代理人等一同交換意見,聽取多方建議,為檢查機關做出最終決定提供參考依據。如此把聽證程序當作事先監督程序,在相對不起訴決定前將案件情節、事實等向當事人、人民監督員以及偵查機關等公布,聽取其建議,不但能夠讓檢察機關實現兼聽則明,還能讓當事人,特別是被害人對不起訴的理由有一個充分掌握,將暗箱操作的誤解消除掉,進而減少訴訟成本,有助于優化矛盾,從刑事訴訟的層面看,還減少了訴訟費用,提升了訴訟水平及效率,在保證訴訟公平性與公正性的基礎上體現訴訟的效益價值。對于相對不起訴的監督制度,除了對上述完善方法以外,還需科學使用相對不起訴制度,另外還要構建行之有效的強制起訴制度策略,提升司法工作者的綜合素養,轉變其陳舊的理念是當前亟待優化的問題。
綜上分析,新時期背景下,加強檢察機關相對不起訴制度完善勢在必行,適當改變執法理念,其不但契合刑事法律的謙抑性,還同刑事訴訟經濟效益有莫大聯系。基于此,需加大檢察機關相對不起訴制度完善力度,探索多種形式的救濟途徑,通過加大被害人對不起訴的約束力度、提高被不起訴人申請復核的權利、構建行之有效的相對不起訴公開聽證制度,促使其存在的實效性發揮出最大化,促進司法實踐中起訴制度不完善的應用與發展。
[ 參 考 文 獻 ]
[1]俞永梅,周耀鳳,王晶.相對不起訴制度的運行與完善——以浙江省寧波市855份相對不起訴文書為分析樣本[J].人民檢察,2018(06):33-37.
[2]付鵬飛.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下的相對不起訴可行性研究[J].法制與經濟,2017(09):150-151.
[3]田波.“相對不起訴”應適當引入抗辯機制——對“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的一點思考[J].法制博覽,2016(31):133-134.
[4]張萍,劉潔,劉雁平.未成年人附條件不起訴制度的司法實踐與完善[J].方圓,2016(1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