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輝武
摘 要:在學生學習活動中,作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現階段,我國教育倡導教師要落實差異化教學,即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個體差異予以充分尊重,采用具有響應性的教學策略,以確保班級內所有學生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快樂。合理、科學的校本作業,能使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能使學生的學習情感變得更加積極,繼而能促使其漸次形成較好的學習習慣,推動農村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將主要對農村小學語文校本作業的設計進行分析,希望能給廣大農村小學語文教師的后續教學帶來一些啟示與參考。
關鍵詞:校本作業;語文教學;策略分析;教學質量
隨著我國教育的發展,新課標給現今的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當對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予以充分重視,積極采取有效的舉措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培養;此外,教師要對日常的作業進行精心設計,要重視作業的啟發性與多樣化,切莫一味地讓學生機械地對教師課上所講的內容進行抄寫,以漸次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不過,就現今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實際狀況來看,不少教師對作業設計并沒有予以充分關注與重視,與此同時,也忽視了學生間的個體差異,布置的作業總是過于統一,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作業的效用。
現階段,我國教育倡導教師要落實差異化教學,即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的個體差異予以充分尊重,采用具有響應性的教學策略,以確保班級的所有學生都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快樂。眾所周知,在農村小學,由于學生家長的文化素質有高有低,同時還有不少學生是留守兒童,加之其在個性特點、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智力水平等方面均存在差異,如果教師為他們布置統一的作業,必然極易導致有的學生根本無法完成,而有的學生則認為作業太簡單、談單調。如此一來,學生的作業興趣不僅無法被有效地激發起來,與此同時,學生的語文能力發展也會受到限制。
個性化的校本作業除了能幫助學生鞏固課上所學的知識、培養其學習能力以外,還能培養和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這與我國的素質教育理念是相契合的,與此同時,也滿足了新課對現今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那么,具體來講,教師應當如何對個性化的校本作業進行設計呢?筆者針對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漸次摸索出了如下策略。
一、以課堂教學中的主線為抓手,對“學練”進行突出
語文校本作業絕對不是教師專門為學生制定的習題冊,它應當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就像學生身上所穿的衣服,教師應當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學生量身定制。而在實際的制定校本作業的過程中,教師需以課堂教學中的主線為抓手,立足教學內容,為學生創設具體的語言訓練情境,并對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內容等進行規定。
(一)教師應當制定配套型校本作業
一般來說,學校的校本作業主要由三部分構成,其一為課前預習;其二為課堂練習;其三為課后拓展,每一部分都應與日常的教學環節相匹配。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先導入“課前預習”這一部分,為學生學習新課拉開序幕。之后,教師在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重點語句進行品析之時,引入“課堂練習”,練習的內容有口頭闡述也有書面表達,有讀寫遷移,也有語句鑒賞。總之,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及時跟進自己所講的內容,并組織學生進行相應的訓練。在完成教學任務以后,教師要為學生布置“課外拓展”,以促使學生將學習視野拓展到課堂之外。值得特別注意的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設計的主要環節要在校本作業中進行體現,換言之,校本作業需要映射出之前課堂教學中的主要環節,或者說,學生能夠通過完成校本作業回顧之前課堂教學中的內容。
(二)校本作業與教學目標應當勾連
相對于實際的課堂教學環節來說,教師在制定校本作業時,不必面面俱到,不過,卻必須要注意校本作業與課堂教學環節之間的對應。如,《卡羅納》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方面內容,即:(1)引導學生對《愛的教育》進行了解,以激發其閱讀名著的興趣;(2)引導學生對課文的主要內容進行把握,并對文中人物的動作、神情、語言描寫進行拼讀,以使其切實體會師生對卡羅納的關心與愛護之情。針對這一課的教學目標,教師在制定作業時,應當使這兩者均能有所體現,例如,針對目標,教師可以通過“課前預習”環節引導學生一邊閱讀一邊在課本上進行勾畫,并要求其說一說都看到了哪些信息;引導學生通過填空的方式去掌握該篇課文的主要內容;要求學生在“課外拓展”環節中對《愛的教育》進行品讀,并將寫得好的部分畫出來,基于此,對作者的寫作秘訣進行思考。總之,教師將校本作業與相應課程的教學目標勾連在一起,能夠使學生的訓練內容變得十分具體,這在很大程度上能規避掉“學練”可能存在的盲目性。
(三)基于教學重點去制定校本作業
在閱讀教學中,一篇課文的關鍵部分是其重難點,同時也是教師在制定校本作業時,應當重點思考的部分。以《桂花雨》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在這篇課文中,對第四段“浸”字的妙處進行品析是該課的重點。因此,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應當要著重關注這部分內容。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引導學生對帶有“浸”字的詞語、句子等進行聯想,并要求其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想一想一般情況下,人們多會把東西浸泡在什么地方;之后,教師可通過電子課件,圖文并茂地為學生展示一些類似“桂花的香氣溢滿整個花園,_____沉浸其中無法自拔”這樣的句子(不一定全都出自課本,摘錄其他文章中的句子,或者教師自創句子也可以),基于此,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對課文中以及課件上描繪的情境進行感受。在這基礎上,教師再為學生展現校本作業:_____浸透為了桂花的香氣。這樣,以關鍵部分為立足點,針對某一能力或者某一內容的訓練對校本作業進行設計,可以使學生在切身體會到“浸”字的妙處的同時,還能使其通過具體的情境對桂花香中所蘊含的感情進行感悟。
二、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練”的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