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旨在研究教師與高職學校教育過程中信息化的關系。以教師的本職工作內容和教師本身的素質為立足點和出發點,找出信息化教育的過程中的關鍵之處和支撐點。并發現在將高職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尋求對策和解決方法。
關鍵詞:職教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設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21.158
目前將傳統教育完成信息化的轉變,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實現傳統模式的教學的改革和促進實現推動教育現代化的目的。但是,各位老師面臨的現狀是不僅僅在課堂教學中難以實行信息化,更不要說將信息化用以職業教育了。由此,就產生了一系列對立的事件和根本無法化解的矛盾。因為,在學校層面來說。老師進行課堂教學是傳授知識的主要方式,也是文明延續的主要途徑和方式;在學生層面來說,聽取老師授課也是他們充實自我獲得知識的主要途徑。因此,我們需要由此入手,透徹而深入的分析問題以求可以尋求到解決一系列問題的方法,從而使推動教育信息化這個目的的快速實現。
1 教師信息化程度是否高是教學信息化的源頭
所有事物都是有源可塑的,教育事業也不例外。從客觀角度上來說,一位知識淵博、懂得授課的老師更容易促成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老師的水平高低,對教育的發展產生著致命的影響。
1.1 教師本身對信息技術的運用能力不高
在很多的學校中,近乎8成的教師對電腦的了解僅限于文檔編輯、上網搜索信息。對電腦軟件的操作就更少了,僅僅局限于office和搜索引擎。對很多其他的軟件不了解也根本沒有使用過。更不要說那些稍微復雜一些的需要自己學習或者靠人教授的對數據庫進行處理和制作簡單的網頁了。
1.2 教師對信息技術學習的積極性并不高
根據最新的研究和一些文獻數據表明,在東亞、東南亞甚至于一些發達國家都在存在著這個問題。在我國,有些教師為了職稱為了晉升,還或多或少做些課件。但是,大部分的老師,如果沒有強制性的措施,他們是對這件事情,是不積極的。因此如果想要促進和推動高等職業院校對智能化、網絡化工具的使用,學校采取什么樣的措施和什么樣的推進方式是十分有影響的。只要相應的任課老師對使用智能化、網絡化工具興致勃勃,那么才能更方便、更加快捷的推進信息化、智能化的進程。
1.3 網絡現有電子教學資源與實際書本不配套
對于大多數的職業學校來說,網上現成的電子教學資源與自己本身開設的課程一般都是不配套的。這勢必會給教師增加難度并且會打擊教師對使用課件的積極性。這也導致有些教師不愿意使用多媒體課件,這樣的情況下肯定會對課程教學信息化的推行產生影響。
2 不知如何使用智能化工具,大大打擊了任課老師的探索心
隨著計算機在學校的普遍應用,在推進教學信息化中,基礎設施建設分兩大快模式,一是多媒體教室,一是計算機機房。
在一般的教學過程中兩者基本是相互獨立的,對于需要在電腦上或者使用其他電腦軟件實際操作的一些教學,現在的教授課程的過程和方式都是這樣的:在第一堂或者前幾堂課程中,老師先在課堂上跟學生講解操作的方法,在學期最后幾堂課或者周末的時候才讓學生自己實際操作。這對于學生學習相關的軟件操作十分的不利,因為學生本來就是第一次學習軟件過多的理論知識和操作的演示,在短期內并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加上兩節課之間間隔的時間較長,就更加不利于學生學習記憶了。
要使課程教學信息化體現出傳統的教室、教師、學生之間的情感融合,就必須建設多功能的教、學、練一體化教室。這種投入在時間上、空間上、人力上、財力上都是相當的巨大的,因為這種是系統的投入,不論是硬件還是軟件,都需要達到一種系統的聯系。因此,對于這個系統的建設,我國還需要逐漸的加強,一步一步的逐漸的實現硬件和軟件的完善。
3 網絡資源對課程教學信息化的可用性和組裝性需要增強
(1)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一般都是使用自己制作的課件,這些課件的制作水平和交互性一般并不高,在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是很多文字的堆砌,對于一些比較有創意的課件來說,可能會增加上動畫或者是聲音的效果來增強學生的體驗和對學生的感染力。但是這都不能成為真正使教師、教學內容、學生三者融會的教學媒體。
(2)現有網上課件自己更改困難,導致課件價值無法發揮。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根本不是僅僅使用一套教案,使用一個非常統一和固定的模式對待每一個班級和每一堂課程。每一次的教授都是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經驗根本不可能照搬照抄過來就能發揮作用。因此,教學的效果是否好,不僅僅在于老師是講的什么,更在與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學環境與學生之間互相交互,互相影響的結果。正如一個人的成功不僅僅在于自身的努力程度,也在于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否懷才而又是否懷才不遇等因素影響。
(3)軟件與實際結合性差。現在往往會存在這樣的情況: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對軟件制作的水平提高了,但是其中搭載的教學內涵卻令人感到非常的糟糕。就像是,根本不會用智能手機的人來使用智能手機所使用的功能也只有接打電話而已,并不能發揮出軟件真正的水平和效果;或者是教學水平非常高的老師,有著非常好的想法,但是卻沒有軟件可以將他的這些想法進行實現。這也就是軟件產業與教師的想法和技術在很少的時候能夠完全的契合。畢竟現在網上發布的軟件是為了迎合大眾的口味,為某一個老師或者一系列的教學方法專門定制的軟件少之又少,或者根本沒有。有時有這方面的產品,但由于電子信息資源的又無法同積木一樣跟隨自己的心意隨意的拿來一個軟件的一部分與另一個軟件的一部分互相結合組成自己真正滿意的部分,也不能滿足職業教育的需要,對實現全方面的信息化的、智能化的課程教學無疑造成了很多的困擾,甚至成了阻力。
參考文獻:
[1]郭博,高妮.云課堂與傳統教學有效結合應用研究[J].科技風,2018(33).
[2]周玉蓉.信息化教學視野下“做中學·做中教”的課堂設計——以服裝設計基礎課程為例[J].職教通訊,2018(12).
[3]曾梅.淺析信息化課堂的創建——以《病理學》“腫瘤”一章為例[J].科技資訊,2018(08).
[4]張雅娟.析信息化教學在高職院校電工類課程中的應用[J].信息技術與信息化,2018(09).
作者簡介:張少鋒(1985-),男,河北寧晉人,教育學碩士,在職研究生,工學學士,中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軟件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