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蔚云
摘 ?要:大學是開展科普活動的有生力量,面向社會開放、開展科學傳播活動是其重要的社會責任和義務。該文選取廣州大學城廣州醫科大學、廣東藥科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和中山大學等高等院校作為調研對象,通過調查2017—2018年期間這些大學及其教師組織開展、參與科普的情況,發現存在高校及高校教師開展科普活動的積極性不高、科普設置利用率不足、高校教師普遍缺乏從事科普工作的意識等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有關部門應該提高對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認識,通過制定合理考核制度以鼓勵大學、大學教師開展科普教育及通過培訓提高大學教師進行科普活動的水平等措施,從而發揮大學開展科普教育的優勢。
關鍵詞:高等院校 ?科普 ?教育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5(b)-0089-02
科普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與學校教育及其他形式的專業教育具有同等的意義。作為高等教育主體的大學,其主要職能是針對在校學生開展正規教育體制內的學制教育,但科普作為一種正規教育體制外的、以提高公眾科學素質為目的的全民終身教育活動,也是大學所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普法第15條明確規定: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機構、高等院校、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類社會團體,應當組織和支持科學技術工作者和教師開展科普活動,鼓勵其結合本職工作進行科普宣傳;有條件的,應當向公眾開放實驗室、陳列室和其他場地、設施,舉辦講座和提供咨詢。科學技術工作者和教師應當發揮自身優勢和專長,積極參與和支持科普活動。由于大學考核機制的原因及對科普的重要性認識不夠等原因,高等院校雖然開展了一些科普活動,但總體說來,高等院校開展科普活動的主動性仍顯不夠、人員參與不夠積極,和高等院校擁有的科普資源相比,高等院校開展科普工作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1 ?目前高等院校開展科普工作的現狀
我國高等院校為了貫徹科普法,積極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開展科普活動已經成為我國大學新時期的重要工作之一,是大學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四大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大學的科普工作,也存在不少問題,有很多方面有待改進,如科普意識缺乏,部分學校或教師重視不夠,覺得可有可無。鑒于大學的考核機制,高等院校及高校教師對科研工作和教學工作非常重視,科普工作經常被認為可有可無[2]。高等院校的教師對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夠,高校的科普工作的運行保障機制還有待健全。盡管政府號召高校、教師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參與和從事科普,但實際收效不大。不能吸引更廣大的師生參與科普工作,其中一個最簡單的原因就是評職稱晉級時,科普工作及其相關活動不被納入評估考查的范圍,同時社會上普遍認為科普作品就是小兒科,科普工作得不到承認。因此,教師從事科普工作的熱情不高,科普作品的精品少,勉強進行的科普工作很難引起學生感興趣[3]。
科普資源利用不夠充分。科普資源分為科普人員、科普場地、科普經費、科普傳媒和科普活動這5個方面。科普人力資源是科普活動組織者和實施者、科普場館的運行者、科學技術的傳播者,是科普活動不可或缺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通過對廣州醫科大學醫學科普人力資源的調查發現,醫學科普缺乏專職人員,附屬醫院的專家、醫生專而不博,較少開展連續性科普工作,醫學科普創作人員接近于零,嚴重阻滯我國醫學科技創新步伐[4]。科普場地、科普經費沒有保障。
高等院校是知識密集區,是教育的最高層, 最新科技知識理應最先被獲知、被傳播,很多人認為高校不存在科普問題, 高校不需要進行科普,大學生不是科普的對象,很少有高校設計針對大學生的最新科技知識傳播機制。在高校,科普性質的講座報告會也不多, 尤其是科普書籍與科普雜志在大學生中的普及率到了極低的地步。也正是由于這種片面認識, 使得我們的高校某些領導對科普工作不重視, 高校教師也沒有科普意識。最新科技知識被大學生所獲知被嚴重滯后, 學生獲取最新科技知識信息的渠道通常靠科教片、報刊、講座和微信,所獲得的科普知識呈碎片化狀態。而大學經常舉行的學術講座,則是高度專業且受眾面窄,校園內占人數最多的群體——大學生,這類最渴求新知識的“新手”,被排斥在外。無論是學術講座主辦方,抑或學術講座講演者,從講座內容到講座對象很少顧及大學生的需求。
2 ?改進高等院校科普工作的對策
為了開創高等院校科普工作的新局面,首先應該從提高對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認識著手。公共媒體應該加強宣傳,以引導社會對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認同。科學技術普及工作是普及科學知識、提高全民素質的關鍵措施。科學素質是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公民科學素質水平低下,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瓶頸之一,科普工作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宣傳引導高等學校對科普工作的正確認識。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高校是進行高深科技研究的, 搞科技的普及不是本份,中國的知識分子也養成了輕視大眾化、普及性工作的觀念。其實,科研是提高,科普是普及,“提高”和“普及”是辯證統一的,高校需要進行科普,大學生也應該是科普的對象。大學通過發揮綜合優勢,整合科技和人才資源,積極開展科普教育工作,可以使大學生在較寬領域內增加非本專業的科學知識,了解和借鑒其他科技領域的科學方法,增強科學意識,提高科學能力,從而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5]。
完善機制、鼓勵高等院校及高校教師從事科普工作 ?高校制定適當的制度,鼓勵教師開展科普活動,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師生的主觀能動性,開發出豐富多彩的科普作品,加強科普資源的開發,促進高等院校科普資源的共享。加強有效激勵,出臺科普活動場館和經費等保障的相關政策;要求教師需完成一定的科普工作任務,并將其納入科研工作績效考核指標中;對教師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創作成果等給予評價和獎勵,可以考慮將教師的科普工作作為晉升職稱的依據之一,科普活動和科普創作成果等同教學研究、教改或科研工作方面的貢獻,完善科技人員職稱評審體系,對科普工作給予適當承認,以調動科普人員從事科普工作的積極性。完善機制,解決現實困難。管理機構要著力解決科普工作者遇到的困難和訴求,努力開展科普月、科普周、科普日等活動,提升科普活動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定期、有計劃地開放學校實驗室、標本館、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展覽館及各學科實驗室等科普資源,為提高青少年科學素質廣開大門。開發和開放各學科領域科普平臺資源。
鼓勵高校教師或工作人員在校內、外從事科普活動 ?訂閱科普報刊,在圖書館設立科普書籍借閱專室,舉行科普講座或專題報告會,通過播放科教片、講座等形式舉辦科普活動、開辟科普專題墻報,在校內舉辦各種形式的科普活動;鼓勵開設能反映本專業最新研究成果的公選課,杜絕學生混學分、教師混學時的“水課”。鼓勵高校教師進社區,為基層社區提供科普活動。利用大學師生科普人力資源,通過社區服務、產學研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拓展學校科普活動的內容和范圍,使學校科普活動走出校園,走進社區、企業和鄉村,服務地方和社會。在這方面,廣州醫科大學的附屬醫院,開展了成績卓著的校外科普教育,經調查發現,附屬醫院每個科室都會在特定節日進行科普活動。如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的大夫利用六一兒童節等開展“關愛兒童,從齒開始”的科普活動,安排口腔保健知識講座、口腔檢查、免費涂氟、“小小牙醫體驗”親子互動和免費全口綜合檢查,還為到場的家長解答對兒童口腔護理存在的誤區和注意事項,讓小朋友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親身體驗當一次小牙醫,了解更多的護牙知識,樹立了愛牙護牙的觀念,提高了護理口腔的意識,同時還不再恐懼看牙。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行了“青少年愛眼護眼沙龍”,有利于增強青少年的健康和提高國民的健康意識,社會意義顯著。
3 ?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提高對科普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和制訂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發高校及高校教師開展、參與科普工作的積極性,能充分發揮高等學校在科普工作中應有的重要作用,這方面的工作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 舒志彪,詹正茂.大學向社會開放開展科普活動現狀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221-223.
[2] 曹旭.加強高校科普教育 提升大學生科學素養[J].中國高校科技,2017(10):13-15.
[3] 李成芳.關于加強大學生科普教育的幾點思考[J].理論觀察,2013,80(2):119-120.
[4] 李紀文,牛志民,呂朋飛,等.醫學科普工作現狀及改進建議[J].未來與發展,2015(10):13-15.
[5] 官坤祥,林涵.我國大學生的科普教育[J].科技資訊, 2011(1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