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洋 趙法中
摘 ?要:體育建筑逐漸成為人們業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休閑娛樂及強身健體,都需要依托體育建筑來實現。現階段,科學技術的逐步發展為體育建筑的設計注入了新的活力,無論是造型還是結構,都以更為新穎的形式呈現出來,可以說體育建筑在當前發展形勢下,不僅是提升城市形象的關鍵所在,更是豐富市民生活的必經之路,因此,注重體育建筑外部空間的場所精神營造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體育建筑 ?外部空間 ?場所精神營造
中圖分類號:TU245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5(b)-0250-02
體育建筑是現代城市發展中較為重要的一類建筑類型,基于自身功能屬性,體育建筑無論是設計還是造型,都與其他建筑存在一定差異,由于體育建筑更注重力量美及速度美,因此,設計通常以流線型為主體,雖然目前我國的體育建筑設計的體系已經趨于成熟及完善,但是外部空間的設計及精神營造卻較為欠缺,大部分的體育建筑外部空間的設計往往呈現粗放式特點,精細化指標較弱,空間考量比重明顯不足。因此,以場所精神為主導,對體育建筑外部空間設計中存在的缺陷進行彌補,將為體育建筑外部空間的設計提供積極有效的助推力。
1 ?場所及場所精神
1.1 場所的現象與結構
建筑學領域中涉及的場所并不是常規層面上體現的區位及空間位置,外國的學者曾在《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中就做出了如下闡述:環境的內涵意義就在于場所,也就是說環境即場所,通俗來說場所就是行為與事件的依托及延伸環境,任何行為在發生時都必然在場所中,相對的場所優劣質量將直接影響行為表現,優質、舒適的場所能夠對行為形成積極作用,這就需要重點強化行為及場所之間的關聯性及契合度,促使人們對場所形成認同感。在《場所精神》中所呈現出的場所結構特征:一是包被性,二是集中性,針對前者可以理解為各個空間主體之間的包容性,以及場所自身所應當具備的兼容屬性;而后者則代表人們在與環境直接接觸時,會與周邊環境形成互動及吸收,而作用于大地上形成的焦點則為集結。
1.2 場所精神
諾伯舒茲作為挪威著名的城市建筑學家,早在1979年就提出了場所精神的概念,并在《場所精神》這本書中提出早在古羅馬時代時就有精神場所這一說法,他們認為任何人或者是場所,都可以看成是獨立的個體,在守護神靈始終陪伴的基礎上,也促使場所的本質及特征獨具特色。場所是首要條件,可以說場所是對人的記憶的一種物體化,相對的基于人與場所之間的關系,則可以解釋為人對地基也就是某個地方的歸屬感及認同感。例如:古希臘埃皮達魯斯(Epidaurus)劇場最早產生于公元5世紀初,雖然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但是直至今日,該劇場仍舊完好地保存著,基于其強大的地理優勢及半圓形看臺,人們可以在無包廂及等級的環境下感受到真正的平等及演員的熱情,在該劇場中,建筑的屋頂就是廣袤無垠的天空,而大地則是建筑的內部樓板,在天與地、建筑有機結合的基礎上,人們在場所交往的可行性也將大大提升,雖然歷經歷史發展及社會變遷,人們仍舊能夠感受到場所帶給人們的熱情及激昂,這就是所謂的場所精神。
2 ?體育建筑外部空間與場所精神
從本質上來說,體育建筑外部空間就是體育建筑所處的微觀環境,應當與體育建筑關聯在一起進行綜合設計,并在凸顯體育建筑力量及速度指標的基礎上,提升外部空間的美感,為后續行為激發夯實基礎。場的特質與中心或者重復的結構特點之間存在密切聯系,并受其直接影響。在建筑行業不斷發展階段,建筑的原型平面也更為多樣:正邊形、圓形、方形、圓柱體等都是建筑造型中較為重要的元素,這同時也是早期體育建筑常用的造型,具有顯著的集結特點。《場所精神》中明確提出:象征性地集結許多地景于一個場景中,這也正是羅馬場所精神體系的出處所在,因此,將體育建筑內部與外部環境有機結合并作為統一整體共同進行設計至關重要,而內外部空間在相互契合作用的基礎上就能形成“場”。體育館的核心功能內容雖非常明確,但作為大型比賽與訓練的場所,大量人流人來人往通行與駐足的地方,有必要對來訪者行為的內容進行預測與歸納,場館之外絕不只是疏散與停車之處,而應成為有著古羅馬劇場、競技場神韻的“場所”,功能上可以促進來訪者相互交流、產生互動關系,包括人與人的互動、人與外部空間互動、人通過外部空間與建筑內部互動等方面。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可以通過外部空間的“包容性”建立起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建筑交流的橋梁。
3 ?基于場所精神營造的體育建筑外部空間設計實踐
3.1 項目概況
我國某體育建筑項目位于城市重要的位置上,項目建筑面積高達80萬m2,主要滿足城市人民的居住、體育及配套設施需求,其中體育功能基地占據較大比例,文化設施配套較為完善,足球場及羽毛球館等設施場地相對豐富。
3.2 以場所營造為出發點的外部空間設計思路分析
3.2.1 內容上——功能的包容性
由于該建筑的功能多且復雜,功能設計要求較高,在初步設計時并不需要將復雜化的功能全部融入建筑體系中,而是應當將功能需求細化并進行分類:體育、旅游接待、文化娛樂等,而各大體系中也涵蓋不同的內容,應當根據特點及功能劃分到大的功能項目中。與此同時,還可以根據城市體育發展需求,不斷延伸配套功能,加大下沉廣場及慢行路線等的建設工作,在推動建筑群功能的多樣化發展的基礎上,為建筑外部空間的設計提供豐富化多元化的可依托內容,基于此,外部空間的價值也能進一步凸顯,并成為體育建筑內容中較為關鍵的一環。基于內容環境中功能的包容性,可以將咖啡及人們較為喜愛的極限運動融入其中,將其與城市體育活動高效銜接,一方面能夠提升內部及外部的協調性,另一方面還能提升體育建筑空間的包容性,為人們提供更為廣闊的交流及交往空間,促使其逐漸成為城市的功能分區及“客廳”。
3.2.2 形式上——立體交通式“集結”
在對體育建筑外部空間進行場所精神營造時,可以以三角形為基準對場館以及外部空間進行協同性設計,促使設計更為完整化及統一化。因此,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做出如下流線型考量:根據基地地形特點可以設置商業街及下沉廣場,人流借由地鐵直接引入商業街,基于此,還應當打通商業街到體育館區域的通道,與車流相互分離。軌交人流也可經過開放空間到達商業、文化、娛樂等其他區域,通過二層平臺到達其串聯起的各部分功能。除此之外,還可以對流線進行立體化處理,對綠地系統進行多功能、多層次的建設。將下沉廣場與場地綠化高效銜接,還能實現對綠化系統的完善塑造,促使其空間的開放屬性不斷增強。
4 ?結語
綜上所述,場所與建筑之間存在較強的關聯性,可以說場所是建筑之所以存在的價值所在,一旦場所本質及內涵被忽視,建筑整體設計也會受到消極影響,尤其是在場所精神逐步弱化的當今社會,更應當從根源上入手做出調整及優化轉變。該文就以體育建筑外部空間的塑造為主體,依托場所精神及場所屬性,對其在建筑設計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進行了研究及分析,并在結合實踐研究的基礎上對如何將場所精神營造高效地應用于建筑設計中進行了探討,以期能夠為體育建筑外部空間的現代化設計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楊雁.體驗經濟下的公共建筑——以體育建筑、文化建筑、商業建筑為例[J].綠色環保建材,2018,137(7):60-61.
[2] 佚名.場所精神在校園公共空間景觀設計中的表達[J].南方農業,2018,12(24):70-71.
[3] 顧麗麗.基于場所精神的體育建筑外部空間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業大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