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香
摘 ?要:為了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不出現偏差,避免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脫節,也為了學生更全面的發展,學校、老師有必要和家長聯合起來,共同幫助學生度過初中這一特殊階段。教育改革提出教育要“以人為本”,以達到每個孩子都能健康和諧發展的目的,而“家校合作”就是要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互相補充、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來開展教育教學活動,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關鍵詞:少數民族 ?家校合作 ?學生發展 ?策略 ?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5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5(a)-0239-02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條件在逐步提高,這為家庭教育提供了物質保障,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家長也開始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是,不少家庭雖然意識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然而自己本身尚未樹立正確的人才觀,導致他們在家庭教育中走入重生養輕教育、重知識輕品德、重生理輕心理的誤區。有些家長“望子成龍,盼女成鳳”的心情過于迫切,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或主觀要求孩子必須學習好,但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對或不適當,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若是僅僅依靠學校教育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標那只能是空中樓閣。而許多家長缺乏和學校合作的意識,導致學校在教育孩子時出現了許許多多不必要的麻煩和誤會,所以只有學校和家庭聯合起來,家長對學校教育給予理解和支持,并且積極配合,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時,才能真正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也才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李嵐清同志強調:“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是教育的三大支柱,三者缺一不可。”所以,我們必須找到一個真正意義上家校合作的方法,讓其為教育教學服務。家校合作把家庭和學校聯合起來,增強監管力度,優化學習環境,推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從而使全體學生的整體素質穩步提高。
1 ?家校合作的誤區
1.1 責任不清,導致家校合作失敗
近年來,許多地方也在嘗試“家校合作”教育模式,但因為對家校合作的誤解,不僅沒取得好效果,而且使家長和學校之間產生了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具體表現:在老師對家長的過分依賴,學校過分要求家長的責任,把教師的工作強加于家長頭上;布置的作業要求過高、難度太大,只能靠家長完成;學生的作業要求家長批閱并簽字,學生的值日要求家長來打掃等,久而久之,這些使家長對學校怨聲載道、滿腹牢騷。
1.2 目的不明確,導致家校合作失敗
(1)請家長。許多老師不會和家長公平交流,或者交流方式不妥,導致家校合作失敗。就老師請家長這種最平常的事來說,學生無論犯什么錯誤,老師都會“請”家長到學校。家長一旦來了,老師不管三七二十一要搶得先機,向家長一一羅列孩子的不是。孩子站在旁邊,除了對家長的可憐就是對老師的憤怒。而家長則是又尷尬又痛恨,站也不是坐也不是,在老師面前像個犯錯的小孩,在這樣的交流中,老師高高在上,盛氣凌人,家長是被動的,所以,這樣的交流是不公平的,是失敗的。首先,家長受老師當眾批評很沒面子;其次,老師的告狀導致學生逆反心理增強。許多老師和學生、家長進入了一個怪圈:當學生在校時,家長貌似對老師畢恭畢敬,一旦學生不在這個學校或不在這個班級,家長再見原來的老師不理不睬,還有的直接假裝不認識。許多老師會抱怨這樣的家長忘恩負義,其實這樣的結局都是老師早就造就了的。
(2)開家長會。每個學校每學期基本都會召開家長會。但是如果細細分析就會發現問題:一是每學期只召開一次。二是召開時間一般都在期中測試后一周。三是形式比較死板、傳統,內容較為單一,有的甚至變成了“期中成績發布會”或“告狀會”:班主任介紹班級情況,強調家長平時要注意的事項,各任課老師通報考試成績,批評考的不好的學生,表揚成績優異的學生。四是對學優生的評價過高,將學困生評價得一無是處,至于那些中等生,老師很少關注。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教師沒有弄清,為什么要召開家長會以及通過家長會要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只有了解清楚這些才能開好家長會。
2 ?家校合作的途徑與方法
2.1 誠心相待,促進家校合作
老師需要知道學生在家里的行為表現與日常習慣,家長也需要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情況,這就需要老師和家長之間的交流溝通。這種交流是公平地、開誠布公地討論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而不是互相指責,推卸責任。這樣的交流不僅能夠解決問題,家長也會感受到老師是真的為學生著想,從而增加教師和家長之間的感情。有位單親學生,媽媽在他出生幾個月就離家出走,爸爸常年在外打工,他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爺爺奶奶對他寵愛有加,他在外面像只小羊羔,楚楚可憐,在家對爺爺奶奶蠻橫無理,沒錢時,甚至要對老人動手。老師知道后和爺爺奶奶及他做了長時間的談心,在老師耐心、真情的感染下,這位同學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從此,學習認真了,在家里的表現也好轉了許多。
2.2 利用家訪,加強家校合作
家訪是一種傳統的家校交流方式,如今隨著通訊工具的廣泛使用,老師們忽視了家訪的重要作用,覺得家訪是多余的。但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有時候是需要有針對性的, 必須要到學生家里,一是察看學生的生活環境。二是有針對性地商討孩子的教育問題, 農民都喜歡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拉家常, 所以和請家長相比他們更愿意接受老師家訪。家訪前,老師對學生在學校的一切必須做到心中有數、了如指掌。家訪后要建立家訪檔案并對家訪了解的情況做詳細的記錄,以便以后借鑒使用。家訪可以讓老師對學生了解得更全面,如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環境和在家表現等,做到心中有數,有利于以后因材施教。三是讓家長意識到他們的責任心,并教給他們一些科學的教育孩子的方法。家訪使老師與家長有了雙向溝通、交流的機會,進一步相互了解、相互支持,達成教育共識,實現教育學生方面的協調統一,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進而能激發家長積極與學校配合,參與到對學生的教育當中來。
2.3 利用家委會的橋梁作用,加強家校合作
家長委員會是學校、家庭、社會有機結合的紐帶和橋梁,便于家長對學校工作的了解、理解和監督,以便更好地培養和教育學生。家委會讓家長成為學校真正的主人,主動參與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他們充分發揮各自的特長,為教育教學工作獻計獻策。當有些家長有意見不便直接向學校提出時,可以通過家委會向學校提出,實現家委會的橋梁作用。學校和家長產生矛盾時,也可由家委會做協調工作,增進彼此的理解和信任。通過家委會的培訓,提高家長素質和家教水平,帶動更多家長關注教育,讓家長來教育家長,這往往會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4 利用網絡,加強家校合作
隨著網絡的廣泛使用,家校合作的途徑更為多樣,如班級QQ群、微信群、校訊通、班級博客等都能和家長建立合作平臺,以便于學校和家庭交流溝通。學校、老師隨時可以和家長交流來解決孩子們的問題,使每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有了強有力的保障。這些既方便家長老師之間的交流,又可以讓老師家長互相學習,取長補短。網絡交流不需要面對面,更利于大家暢所欲言,更能表達心里話。家長和老師也可以把一些好的教育經驗拿出來與大家分享。
參考文獻
[1] 王杰.“互聯網+”背景下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教學能力發展淺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6,13(8):98-99.
[2] 王英.新形勢下對少數民族中小學雙語教材出版問題的思考[J].記者搖籃,2018(11):20-21.
[3] 崔珂琰.新中國少數民族教科書編審政策的演變、問題及展望[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4):7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