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偉
摘 ?要:在中醫學課程的實際教法中,案例式教學獨樹一幟,其一般思路是教師在通過選擇典型案例后對學生發問,學生們通過自行思考、查閱資料、相互討論、尋求教師幫助等方式進而解決問題。通過具體的實踐教學,師生雙方都十分滿意。
關鍵詞:中醫學 ?案例 ?教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R-4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1672-3791(2019)05(b)-0143-02
在當前中醫學課程的教學中,通過筆者調研發現,學生們普遍感覺其中的專業術語十分晦澀難懂,或者經過教師詳解或課下努力研究過后,他們仍然不能很好地應用。部分教師也時常反映當今學生的理解能力已大不如前,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為了更好地講授知識點,也頗感費力。
案例式教學法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解決上述問題。教師通過挑選典型病例、提出問題,這其實是一種幫助學生構建臨床辨證思維的過程,在思考并回答問題的激勵下,把傳統的“要我學”變成“我想學”,真正從思想根源上解決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1]。
案例的解決需要參與教學的雙方主體共同積極參與。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讓學生先總結,教師再稍微做一定補充,在遇到更多的疑難時,也可教師做出細致的總結,講出案例中的關鍵點以及討論中存在的不足和長處,對學生理解的難點、疑點進行再一次的詳細講解,幫助他們更清晰地認識病案中的疑難問題,使案例中的問題更加明朗化或想法更加具體化[2]。
教師在課前備課環節,一定要認真研究該章節的主題思想,然后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儲備知識的案例,這樣不僅不會為難到大部分認真學習的學生,而且還會遠遠擴大他們的知識面。下面筆者將例舉一些在進行中醫學課程實際教學時運用的案例。
針對望診中望舌苔,教師可結合其他癥狀設計案例如下:患者舌苔黃膩,胸中滿悶,身體困重,里急后重,大便黏滯,偶爾小便熱感明顯。可讓學生結合其他病情,進一步推出是由于患者體內有濕熱證,其分別入上焦,再入下焦的胃、大腸、膀胱。然后讓學生自己歸納出可對證的中藥。教師隨后進行總結,例如車前子、黃連、澤瀉、黃芩、側柏葉、龍膽草、茵陳等均具有清熱除濕的功效。
針對中醫內科中的高血壓癥,教師可根據其具體癥狀有頭暈目眩、面紅耳赤等設置病案,讓學生率先探索中醫學對其的認識。學生們經過一番認真的思考,如果有部分學生回答出其是由于肝陽上亢證引起的,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哪些中藥具有平潛肝陽的功效。學生要思考不出,教師也可代替總結,有石決明、天麻、鉤藤、夏枯草、野菊花、決明子等中藥。接著教師可繼續針對該病案提問,該病患是否還含有肝腎陰虛證呢?學生如回答出若肝陽上亢日久,陽偏盛則損陰,最后則會導致肝腎陰虛,教師就可補充一些滋肝腎之陰的中藥,如懷牛膝,該中藥既可滋養腎陰,又可引血下行,進一步壓制過亢的肝氣。
針對人體的氣血兩虛證,教師可設計出某患者素體弱,心中常有悸動,面色淡白或蒼白,經常失眠,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脹便溏。教師可讓學生回答出此一系列癥狀是人體氣血兩虛證的哪類證型。此問題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中醫學知識。若部分學生經過討論,將其辨證為心脾氣血兩虛證,教師可讓其例舉出具體的治療中藥。教師可隨后進行分類歸納:心血虛證可以使用紅棗、龍眼、白芍、當歸、阿膠等;脾氣虛證可以使用白術、黃芪、白扁豆、黃精、茯苓、黨參等。
針對中醫內傷病因中的六淫致病,其中風邪的致病特點,教師可將其設計成案例。某患者,早期情緒易怒,胸脅滿脹,后來出現手足震顫、輕微抽搐,直至有時出現脊背至腰部角弓反張。可讓學生推測出該案例中的風邪是多種致病特點的哪一個。若學生通過互相討論,能夠發現是“風性主動”的特點后,教師可進一步提問學生該致病特點是外來之風或“內風”。學生一般會第一時間否認導致此些癥狀是來自自然界的外風,此時教師要因勢利導地繼續提問到底什么是“內風”,其致病機理如何。學生碰到難題,便會查找資料,結果發現肝陽上亢,會損傷肝臟之陰,再聯系多余的肝血在人體運動的時候,可滋養肌腱和韌帶,肝陰受損累及肝血,肝血不足則失去對肌腱和韌帶的濡養作用,故而發病,至此該案例的疑難之處均得到解決。
針對當今人們普遍感覺較為嚴重的問題——脫發,教師可以設計案例,某男,漸進性脫發,伴頭暈耳鳴、腰膝酸痛、五心煩熱、潮熱盜汗,同時還有舌紅少苔、脈細數等癥狀。教師可提問學生人體的脫發,在中醫學方面該如何分型。學生們嘗試性回答,教師可歸納出有3種分型:血虛型脫發、腎虛型脫發、濕熱型脫發。隨后教師提問某位學生,剛才的案例涉及到哪一類脫發類型。稍微具備中醫診斷學基礎的學生,此時便可滿懷信心地回答出是腎虛型脫發。此時教師可繼續發問,此為哪一類的腎虛證,學生通過辨證分析則可發現此為腎陰虛證。教師可繼續延伸,該型脫發應如何治療。學生可根據“精血同源”等中醫學知識,推測其藥物應兩類合用,一類為補血藥,如白芍、當歸等;一類為滋腎陰藥,如熟地黃、懷山藥等。
針對肺衛陽虛證,教師可將其設計案例如下。某女,素有手足冰冷感,言語時語聲無力,經常運動后感呼吸短促,有時無任何活動或稍活動即感身體異常或大量出汗,汗出過后全身惡風畏寒、乏力,加衣物可以緩解,舌體微胖大且舌面濕滑,脈浮緩而搏動無力。教師可分別對學生提問哪些癥狀屬于肺氣虛,哪些癥狀是衛氣虛。可稍等學生統一回答完之后,由教師繼續啟發,提問人體的陽虛證與氣虛證的區別關鍵要點。學生若思考不出,教師可總結氣虛證是單純全身或局部無力的癥狀,而陽虛證往往是在氣虛證的病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其除了氣虛證的癥狀外,還包含全身或局部的畏寒甚至怕冷等癥狀。教師可繼續拋磚引玉,該案例可使用哪些中藥治療。若學生回答不全,教師可補充有防風、黃芪、白術、桂枝、牡蠣、浮小麥、五味子等中藥。
通過長期堅持中醫學的案例式教學,筆者發現學生在課堂方面表現日漸活躍,學習興趣濃厚,效率方面也有顯著的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及應用,特別是臨床思維能力也有顯著地提高;對教師群體而言,也能相應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總而言之,中醫學課程的案例式教學對積極參與的彼此雙方均有很大的益處。
參考文獻
[1] 曹彥,韓笑.淺談探究式教學法在中醫病案實訓中的應用[J].時珍國醫國藥,2018,29(9):2279-2280.
[2] 張翠玲,李紅梅,張桂玲,等.基于模塊式教學模式下的中醫藥學案例教學法探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4,4(12):154-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