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維偉
【摘要】基于語用理念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通過恰當的教學設計,學生能夠根據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進行學習,教學活動順應著合理邏輯深入展開。基于語用理念的研究角度,提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策略,希望能夠為讀者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語用理念 閱讀教學
所謂語用能力,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直接體現,將語文知識轉為實際運用的能力。通過設置相應的語境,讓學生們探討、感悟不同語境下句子或文章所表現的情感以及使用場合,從而在生活、學習中更準確地運用文字表達意思。這里所指的語文運用能力,包括口語、書面語等,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有助于推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常要設立學習目標,所有的學習過程為實現相應目標而努力。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同樣要設立這樣的學習目標,但在設定時要考慮學生的水平差異,是否符合教學規律,以及學生的身心特征等。
在教學前,首先要深入研究課本,明確講解課文的重點內容,從中提取核心點。其次,要研究課文問題,如該課文基于怎樣的視角,所呈現的文體風格。再次,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換位思考,體會作者的情感。最后,基于學生的整體水平,設計針對性強的閱讀教學方案,設置相應的學習難度。
以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媽媽睡了》的課文為例,主要設定為四個目標:(1)要求學生流利誦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和情感;(2)針對課文生字進行學習,并懂得生字組詞;(3)根據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水平,創建“媽媽過于勞累,睡在床上”的情景,這一環節可以引導學生們進行聯想,以生活經驗加深對課文的理解;(4)課文中用了許多疊詞,如“緊緊”“微微”等,基于課文擴展這些疊詞的使用范圍,讓學生了解這些疊詞的用法,從而運用到口語或寫作中。
教師在課程中要設定清晰的學習目標,然后按照節奏,帶領學生們學習《媽媽睡了》這篇課文,體會作者視角下媽媽的辛苦和勞累,再由此擴展到學生的生活場景。通過提問的形式,讓學生們回答,是否有被爸爸媽媽哄睡的經歷,以及他們是什么樣的狀態,學生當時是怎樣的心情。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了解課文的內容,并通過開放式的學習,體會課文的情感。
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激發他們對于閱讀的興趣,這可以通過有趣的學習活動來達成。教師設計難度適中、有趣的學習任務,以學生為主導完成,根據任務提出的問題自主發現答案。
通常學生在閱讀課文時,需要重復閱讀才能找到學習任務的答案,這一過程讓學生始終保持著挑戰的心態進行,在發現答案后,能夠帶給學生成就感,由此激起學生對于閱讀的興趣。
以人教版二年級語文上冊《小蝌蚪找媽媽》的課文為例,在學習這篇課文前,教師先布置作業,對課文進行預習,并提出“小蝌蚪長什么樣”“小蝌蚪問了哪幾個動物來找媽媽”“小蝌蚪的媽媽是誰”“最后小蝌蚪變成什么樣”等問題。課文中對于蝌蚪的外貌有詳細的描寫,故事發展邏輯也比較清晰,學生帶著這些問題進行預習,在反復閱讀過程中了解小蝌蚪的心情,以及生動的動作描寫。
由于學習任務是預習課文,為了加深學生對于課文《小蝌蚪找媽媽》的理解,老師要鼓勵學生們分組學習,共同找尋學習伙伴。如此可以促進學生們就學習任務進行交流,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以新觀點互相啟發。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將發現的一些新問題或者疑惑記錄下來,到上課時再向教師提問。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更具有針對性,教師也能根據不同的問題進行解答,提高教學效率。
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通過合理的引導,使其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了解讀書不僅是記住文字內容,以及故事情節的發展,還要讓他們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思考。小學生日常接觸的閱讀內容大多是語文課本。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可以適當提升閱讀的比重,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熟讀課文,將課文所言意蘊內化、吸收。提高閱讀的趣味性,鼓勵學生們交流閱讀的心得,利用每節課堂2-3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講一講最近閱讀了哪些文章,喜歡文章中的哪些主人公,以及看完后的感想等。對于閱讀范圍,不局限于教科書,學生在了解課文內容的前提下,鼓勵他們閱讀課外書,從其他書籍獲得閱讀體驗。這樣的教學方法,比單純灌輸知識更加有效,學生們也樂于接受這樣的教學方式。
綜合上述,語文是一門應用性學科,閱讀教學體現課程的人文性,也體現其工具性。學生根據閱讀的體驗,從課文中提取字句,在生活、學習中應用,同時在閱讀過程中,提高他們對于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通過設定合理難度的學習目標,以任務驅動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學生終身學習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葉慧琳.例談“語用”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J].考試周刊,2017,(60):57.
[2]胡曉文.語用理念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小學生作文輔導,2017,(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