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霞飛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探究為基礎的教學課程,如何能夠科學高效地在課堂上開展相關實驗,讓學生走入科學的世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課堂質量建設的關鍵。通過科學安排實驗,能夠很好地開展課堂教學,鞏固教學效果,在激發學生好奇心的同時,促進科學教學效果的不斷提升。
直觀演示,猜測多元結果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他們往往缺乏完善的知識框架和常識儲備,面對課本上的知識,很難形成較好的轉化,因此往往會對課程感到枯燥無聊。如果教師在教學之初,能夠先通過一個小實驗,進行課本知識的直觀演示,讓學生猜測可能的結果,就會起到很好的導入效果。
例如,在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摩擦力的秘密”一課中,主要教學目的是要學生從生活當中發現并認識摩擦力,了解到摩擦力的基本原理,認識摩擦產生的條件。因此,在教學開始之前,筆者先設計了一個有關摩擦力的小實驗,讓學生直觀感受摩擦力的存在。筆者拿了三本書,把三本書上下直接疊放在一起,然后找到班上一個比較瘦小的男生,讓他抽出中間的那本,結果他很輕松地從中抽取了出來。之后,筆者把兩本書用一頁夾一頁方式疊放在一起,找到班上力氣比較大的兩個男生,讓他們一人手扶一本,看能否把兩本書拉開。結果,這兩個男生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也沒能分離這兩本書。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點燃了,這時,筆者讓學生猜測是什么導致了這種結果。有的學生說是“重量”,有的學生說是書的“材質”問題,有的學生說書的“封皮比較光滑”。這時,筆者給學生提出了“摩擦力”的概念,并讓學生帶著好奇進行接下來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階段,直觀演示是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好奇心的方法,并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感,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收獲知識的同時也收獲快樂。因此,教師不妨多利用這樣的實驗來進行課堂導入,提升課堂的教學效果。
設計方案,引導自主探究
科學的本質,其實是人類對于世界的好奇心。在小學科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著重對學生的好奇心進行培養,讓學生在知識學習與掌握的基礎上,自主設計方案,開展科學探究。這既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又構建學生的邏輯思考習慣。
例如,在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無處不在的力”這一單元中,對“力”進行比較詳細的探索,在教學中最首要的任務,就是要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力”,能夠通過某種形式,把“無形”的力轉化為“有形”的結果。因此,在教學開始前,筆者先拋磚引玉,通過展示一個帆船移動的小視頻,讓學生感受水的浮力和風的動力,之后讓學生自行設計探究方案,去證明生活中其他存在的“力”。有的學生帶來了一個彈簧秤,在彈簧秤下掛了一個書包,用來證明“重力”的存在,這個方法簡單有效,得到了許多學生的好評。有的學生用手拍桌子,說手感受到的痛感,就是“力”的作用;有的學生用手拉橡皮筋,發現自己用力的同時,橡皮筋上也會傳來一個力,證明了“彈力”的存在;還有的學生帶來了一個籃球,不但證明了力是相互作用的,還在拍球的過程中,去探究力的一些作用條件和軌跡特征。通過自主進行設計方案,學生的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發揮,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是小學階段科學學科要重點培養的思維特質。通過自主設計方案的方式,學生能夠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基礎上,通過自主探索,發現新知,體驗到知識學習的樂趣。
聯系生活,深化應用意識
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形成較為完善的知識體系。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而言,生活體驗仍是知識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與實際生活構架聯系,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應用意識。
例如,在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測量呼吸和心跳”這一單元中,學生在課堂上已經掌握了呼吸與心跳之間的關系,并且簡單學會了如何計量心跳。這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回家給爸爸媽媽測量心跳,看看他們的心臟是不是健康,并告訴爸爸媽媽運動的重要性。在拿到這個作業后,學生們一下子就把課堂上的內容和平常生活中在體檢時測量的心跳、血壓等聯系到一起,在通過上網查閱到心跳的正常區間之后,學生紛紛按照在課堂上學到的方法,回家給爸爸媽媽測量心跳。有的學生用“三指法”進行測量,把右手食指、中指和無名指并攏,依靠中指指肚來感受心跳,有的學生把課堂上制作的小聽筒拿回家,直接靠聽力來計算心跳數量。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把課堂知識和生活實際進行了有效結合,既學會了課堂知識,又向父母表達了自己的愛心,可謂是一舉多得。
科學是從生活中來、高于生活最終又服務于生活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把小學科學上的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體驗中收獲知識,必然能夠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大幅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結束語
小學階段是義務教育中基礎性的教學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將為其日后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在這一階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和學習特點,有針對性地科學安排實驗,大膽創新,提升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最終實現課堂教學效率與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師范附屬太湖新城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