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金燕
摘 要:生本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理念,它始于教師,源于學生,以生為本。它的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為教師的好教而設計的教育轉向為學生的好學而設計的教育,實現學生積極、主動、活潑、健康地發展。它能使教育者在生本教育的實踐中充分體會到教育的真諦,享受到教育的樂趣和兒童生命力量的神奇,得到良好的發展。而教師應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引導下進行《先學小研究》的有效設計,著力構建自主的課堂,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培養學生搜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讓學生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快樂的狀態中高效率地學習。
關鍵詞:閱讀課堂;有效;運用
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單一,比較枯燥,對于學生而言,毫無樂趣。最大的弊端是教師的“一言堂”,就是“老師講,學生聽”。對于語文課堂教學而言,就是老師在“灌”,學生被動地接受,這樣的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探索能力、合作能力和思維能力等發展。但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步伐,我區也步入課改的行列中,而且進行得如火如荼,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提高不少,這要歸根于教師的教學觀念的改變,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宗旨,我們緊跟本區新課程的改革步伐,引領生本教育理念,加強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教學。
生本教育正是我們教師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效率所追求的新理念。生本教育理念是教育改革下逐漸發展完善出來的新型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理念主要是以學生為本,使得學生可以全面發展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在這種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需要高度地尊重學生,理解學生,才能更有效地開發學生的無限潛能,生本教育理念的重點是培養當代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可以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堅韌的性格,以實現學生更加全面的發展。這才是生本教育理念的核心,與一切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出發點,不謀而合。在低年級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把生本教育理念融入課堂上,《先學小研究》就是我們教研室建議一線教師的一個可行性、可操作性的生本理念,如何把《先學小研究》有效地運用到語文閱讀課堂上,下面就談談我個人的看法。
一、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低年級學生的年齡小,注意力不夠集中,自控能力較差,加上認知能力和閱讀經驗的限制,識字讀文等能力都較弱,要想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就應不斷進行教學創新。
除了平時我們教師善用的課件、實物展示及獎勵手段外,還可以很好地利用“新鮮事物”——《先學小研究》來“刺激”一下學生,所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必要的,因此我們學校的老師都會很好地去利用每課的《先學小研究》,它是老師根據文本的解讀、單元的導讀、每課的教學目標和根據學生的學情來精心設計的,有利于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課前布置學生帶著問題主動閱讀課文,再認真完成《先學小研究》,讓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給予人人參與課堂的機會,從而獲得成功的喜悅,更利于學生對學習興趣的培養。
對于低年段《先學小研究》的有效設計,要針對低年段的課程標準要求,重視識字教學和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作為低年級語文教師,我們知道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最重要的就是識字教學,因為低年級的語文是以識字為主,識字量大,識字對于低年級孩子來說內容也比較枯燥,而且孩子們往往學會了后面的生字就忘了前面的生字。反反復復效果總是不盡如人意,教師教得吃力學生學得辛苦,而且即使學過記得也不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識字寫字教學時要重視掌握識字方法,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一二年級要教給識字方法,要讓學生有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要引導學生學會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字。所以,教給學生正確的識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讓學生自己去與同學交流并總結識字的方法,這樣識字會事半功倍,更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如教學《坐井觀天》的生字環節時,我讓學生拿出自己的《先學小研究》,先在同桌交流,然后再讓四人小組出來匯報:
學生1:我用猜一猜的方法記住觀字,又+見=觀,它是左右結構,我會組詞(1至3個)觀看 美觀 外觀。
學生2: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記住答字,■+合=答,它是左右結構,我會組詞(1至3個)回答 問答 答題。
學生3:我用減一減的方法記住井字,講-讠=井,它是獨體字結構,我會組詞(1至3個)井口 井沿 水井。
學生4:我用換一換的方法記住沿字,沒-又+口=沿,它是左右結構,我會組詞(1至3個)井沿 邊沿 沿海。
四人小組中的每個學生出來交流的識字方法各不相同,最后讓老師來總結了同學們匯報的識字方法或其他的識字方法,更便于學生去認識和鞏固生字。學生都爭著出來匯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這就是《先學小研究》帶來的魅力,體現了以生為本,尊重學生個性的生本理念。
二、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
《先學小研究》是從“以教為主”的課堂向“以學為主”的課堂的翻轉。《先學小研究》進入課堂后,把教師無謂的講解擠出了課堂,學生獨立學習自然地納入了課堂環節,使學生有了充分的時間和空間的保證,這個過程中,教師的單邊講解時間無疑換成了學生自主練習時間,師生的一問一答時間換成了大板塊的學生自讀自悟、參與討論和交流的時間,課堂上師生話語量的對照比以往的課堂大有不同。
在禾倉小學聽駱老師《紙船和風箏》一課時,在理解內容環節上就很好地利用了《先學小研究》。如:
自學:默讀1~6自然段,然后圍繞下面的問題(松鼠和小熊是怎樣成為好朋友的?)自己說一說。
互學(四人小組交流):紙船和風箏讓松鼠和小熊成為好朋友。我覺得? ? (誰)是個? ? 的孩子。我是從“? ? ”這個句子中的“? ? ”這個詞體會到的,由此我想到了? ? (人、事、一句話或名言……)。
小組匯報并全班交流重點句子。
在小組匯報時,每個學生都表現得非常自信,勇于與同學交流,在座的學生也蠢蠢欲動,紛紛舉手與講壇上出來交流的學生交流,課堂上頓時熱鬧起來,深深地感動了聽課的老師。可見生生交流帶給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收獲是不可估量的。
再如:在交流重點句子時,教師抓住學生的感受或關鍵詞進行體會,豐富了學生朗讀的形式,讓學生讀中理解,理解中讀,讀中感悟并滲透朗讀的指導。如:紙船里放著一個小松果,松果上掛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祝你快樂!”教師先讓學生齊讀,讀后思考:為什么把松果放在紙船里,還用了什么方法表達自己的心意?心情怎樣?指名請帶著這種心情去讀?誰比他讀得更快樂些?(比賽讀)。這樣一層層地引導學生去深入地朗讀,通過師生的互動,達到了讀中理解,理解中讀,讀中感悟,很好地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
三、培養了學生語文學習的能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原: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我們知道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此,我們要抓住語文課堂,給學生一個培養能力的機會。如《先學小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資源,在低年級的教學里,生字教學是重要的,在學生交流生字的識字方法時,雖然形式不多,但特別有效,這個交流對于中等生和后進生來說,不存在難度,自己先做,再在同桌或四人小組交流,然后再在班上交流,給了他們一個在班上交流的機會,不但給了他們表現的機會,而且還培養了他們與同學交流和語言表達的能力,這樣他們會更加的想學、樂學、會學,體現了以生為本的新理念。
《先學小研究》是語文課堂上不可缺少的,沒有這個環節,生本教學將難以進行。踐行生本教育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新型教育理念,可以得到積極、輕松和高效的授課效果。
參考文獻:
[1]趙亞芳.精彩發言生成活力課堂[J].小學語文教學,2018(27).
[2]張幼琴.低年級基于“先學單”的嘗試的“學導”式嘗試[M].山西:語文出版社,2015-0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