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育
摘 要:數學教育中教師扮演著多種角色,從多方面影響著學生的發展。課程改革是素質教育工程中的核心,教師的教育觀念決定著教學行為,新課程下的教育觀念要求教師樹立“育人為本”的教育觀;“人才多樣化,人人能成才”的人才觀;“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質量觀。新課程要求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授者,又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引導者。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平等、信任、理解的和諧師生關系。學生是教育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鼓動者、引導者、參謀、咨詢建議者和伙伴。
關鍵詞:課程改革;數學教育;教師角色;轉變
新的高中數學課程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數學學習的新模式。課程改革的關鍵是教育觀念的轉變,教育觀念決定教育行為。教育觀念的轉變根本點在于“教是為了達到不教”,要教學生學會學,學會獨立學習,學會探究學習,學會終身學習。為此,作為一個高中數學教師,在數學教育中我們要做好角色的轉變。
一、更新教育觀念,做好角色轉變的準備
1.課程改革要求教師摒棄完全模仿的舊的思維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開拓創新的時代精神,肩負培養21世紀人才的教師必須首先具備這種時代精神,必須樹立與以往不同的教育觀念。觀念不變,再好的教學工具、教學媒體也無法發揮出它的作用,因此,教育觀念的轉變是一切教育改革的前提。
2.要明白什么是我們的教學成果。在數學教育中,我們不但要教給學生知識,還應有方法、能力、意識,更有教師自己做人和做學問的態度。一些畢業多年的學生回到母校,談起學校、老師對他們的影響,被提及最少的是老師教給了他們什么知識,提及最多的是老師做人做事的態度,是老師對他們激勵性的評價。當學生走出校門,經過遺忘和沉淀后的東西才是我們教育教學的真正成果。為此,每一個數學教師都要對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而不僅僅是考上大學的這一個“瞬間”。
3.教師要充分認識到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教師的作用從向學生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合作者;從傳統的教的角色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從傳統的課堂教學主宰者轉變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走下講臺到學生中去,重新調整自己與學生的關系,充分尊重學生,與他們進行平等的合作與摸索;從傳統的包攬一切轉變為教學過程的管理者;從傳統的知識、能力的傳授者轉變為同學生進行情感交流的朋友。課堂不僅是教師表現自己的舞臺,教師應變成學生學習的參與者、伙伴、鼓動者、參謀和裁判。如果一個教師從未體驗過這樣的角色,那么學生在他心目中就沒有變成學習的主體。
4.教師知識結構和心理觀念的更新。教育的本質就是使人得到發展,數學教育的目標不僅僅局限于發展學生的認知能力,而更關注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的發展,特別是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發展。數學不再是教師單純地為學生付出,而是教師創造性生活的一部分,教師應兼有學習者、研究者和實踐者三重身份。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所面對的學生也會更加復雜化,在當今開放的教育環境下,隨著現代教育技術走進課堂,未來的教育必然是建立在多媒體優化組合的網絡教學和網上學習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上,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有時學生獲得的信息可能比教師還要快,比教師還要多。所以這時的教師在學生面前已經沒有了絕對的權威,“師道尊嚴”丟了,這是教師在心理上要接受的事實。新課標對數學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自己能在教育崗位上站住腳,成為學生心目中一本百讀不厭的百科全書。要不斷學習、不斷進步、不斷創新、不斷超越自己。教師作為社會化的一員,必須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不斷轉換角色,才能適應社會的要求,在教育崗位上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二、在教學方式上需要角色轉變,在行為上下足功夫
古語云“師道尊嚴”,在傳統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是課堂的主宰,學生只是聽眾和觀眾,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狀態,主動性、積極性得不到發揮,不利于創新人才的培養。在新理念下,提倡的是“以生為本”,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課堂時,必須牢記“學生才是學習真正的主體”。只有學生主動地配合老師上課,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數學教學才真正有效。教學過程著眼于人的發展,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從學生如何學好的角度出發,把學習的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看、說、做、想。這表明教師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教師個人的知識也將被激活,師生互動產生的新知識的比重將大大增加。這種知識結構的變化,必然會改變教師知識傳授者的角色,使其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與合作者。也就是說,教師不再是知識傳播的中介,而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與向導。
數學作為抽象思維較強的學科,其課堂教學又有自身的獨特之處。教師在進行“生本課堂”的教學角色轉換時要采用恰當的方法,下足功夫進行師生融合,進行課堂角色轉換的實踐和研究,避免數學課堂的“形式上熱鬧活潑,課堂中一無所獲”。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時盡量為學生提供觀察、操作、實驗的機會,鼓勵學生通過摸一摸、擺一擺、拼一拼、做一做等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數學實踐活動中來,在“做”中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想象力得到發揮,知識掌握得扎實,又學會了把新問題轉化為舊知識,使新問題得到解決。
三、轉變角色,激發學生求知欲是有效備課的關鍵
學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主體,因此學生要素的分析顯得極為重要。由于學生狀況、智力水平、學習方法、心理素質等方面都存在差異,接受教學信息的狀況也就有所不同。因此數學教師在備課時要有所預測,不但要傳授知識,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教師在備課時要根據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收集整理相關信息資料、研究學生的思維、尋找探究點,千方百計設計學生學習的興趣點。高中數學的理論性強,內容較抽象,靈活性大,因此,備課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學習心理狀態,并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設計問題。問題是數學的心臟,通過一定的問題,引起學生認識沖突,激發學生求知欲,使之產生非知不可的要求,從中學習數學知識。新課程的備課理念,還重視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使學生掌握探究方法,提高探究能力。因此備課改革勢在必行。
四、教師要改進學習評價,激勵學生創新
課堂教學是學校進行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基本技能、發展能力和智力、培養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重要陣地,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包括學生的學習狀態、知識效果、技能效果,評價的目的,應該是全面考查學生的數學學習態度、情緒,學生所獲得的實際收獲,特別是知識和技能兩個方面的效能。教學是培育新世紀開拓型人才的一項艱巨工程,需要教師與學生創造性工作,教學過程要不斷探索研究,對于有新意的創新,教師要給予鼓勵和肯定,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把定性的評價與定量的評價結合起來互為補充,減少評價的片面性,增強評價的可靠性。評價要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進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數學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我們要認真學習鉆研數學課程標準,轉變在數學教學中的角色,克服自己的教學慣性而順應改革的趨勢。深入研究教材,整體把握教材結構,靈活運用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喚起學生心靈的共鳴,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注重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的培養,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曹麗芬.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J].遼寧教育,2003(5).
[2]謝新觀.教育技術:邁向21世紀教育的選擇[M].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9.
[3]尹俊華.教育技術學導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9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