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會
小組合作學習就是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系統利用教學中動態因素之間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學習,以團體的成績為評價標準,共同達成教學目標的教學活動。課堂教學中我不斷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進行探究,發現小組合作學習絕不是簡單合作一下就能達到目的的,它需要多元化的準備和補充。下面我就把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對于中年級語文學科小組合作學習的幾點思考分享給大家。
一、合作交流前一定要讓學生獨立思考
學生進入三四年級,語文學習的重點發生變化,進入小學的過渡階段。不再是字詞句的天下,而開啟了段篇章的起始。對于理解文章內容的學習應注意在小組合作學習前先讓學生獨立思考 (包括學習方法、寫作特點、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不要給出問題就開始合作。因為此階段的學生缺乏對于段篇章的知識積累,能力有限;又因為學生思考有快慢,理解有深淺,思維考慮的角度也各不相同。只有在認真地獨立思考之后學生的交流才更有效。否則直接合作交流,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弊端:(1)優劣差異變大。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我們給孩子的交流學習時間并不是很長。這樣思維快的孩子、學習好的孩子總會先發言,有些小組為了完成任務,只要有發言了,大家認同,此題即過。這樣就使好的更好,差的更差。這就導致了第二弊端。(2)部分學生產生惰性。不去思考,等著傾聽別人的結論。這樣的學生常被組長分配為“讀句子、讀題目”的角色。(3)限制思維。因為沒有獨立思考的時間,當別人表達時,我還得傾聽,所以只是聽到了想得快的學生的想法,少了互相學習借鑒的空間,使交流總缺乏豐富性。
二、小組合作學習的成員要注意流動性,避免固定性
隨著學習時間的推移,學生的能力高低是有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因內容不同和學生能力不同,我認為小組合作形式應固定化與流動化相結合。所謂固定化,即四人一組,組員固定,組長固定。流動化是指適時變動組員人數、組員名單、小組的組合方式。小組合作中組長組織,由有能力的好學生帶動稍差的學生。但不能局限于此,這樣會使有能力的越發能夠得到鍛煉,越發有自信;而所謂的稍差的學生總是在別人的指導引領下進行學習,能力和自信心卻不能很好地提高。而有些個別學生并不能服從組長的安排,這樣降低了學習效率。所以小組的組合也要根據學生水平和學習的實際內容來定。我在作文中教學中就常常運用流動性小組,讓寫同一題材的同學組合成一組,如寫第四組作文“喜愛的小動物”作文講評時,我就讓寫小狗的組合到一起,寫小貓的組合到一起,寫小烏龜的組合到一起,進行欣賞評析。而在第五單元的學寫導游詞這一作文的指導上,我根據學生作文水平把學生分上中下三等,中等小組講應該寫什么,上等小組補充應注意什么,而下等學生我全程跟蹤指導,包括資料的收集整理方法、書寫的格式、說話的語氣、介紹的重點等,這樣保證每個學生起碼都能寫出一篇合格的文章。我在教學中也注意突發的生成問題,對于這種情況我會靈活分組。在學習19課《秦兵馬俑》這一課時,在探究“為了說明兵馬俑規模宏大,作者從? ?、? ?、? ?三個方面進行了說明。”這一問題時,邊××小組提到了第二自然段的第四句話歸到第二方面上,當時就有同學表明不同意見,但只有一部分同學,當我問道:你同意邊××的說法的舉左手,不同意的舉右手。竟然有的小組一直不舉手,為此我直接分成三組:同意邊××說法的站到前邊去,不同意請原座起立,雙方展開辯論。其他同學原位坐好,認真傾聽,有想法了再去站到相應的組中去。我覺得這樣能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三、一定要重視教師的參與
說到這一點,讓我想到本學期我教學《送元二使安西》這一課,在教學前兩句時,我出示了小組合作思考題“討論交流:朝雨是什么樣的?輕塵是什么?現在它還在嗎?客舍是指什么?是什么讓柳色新了呢?想想還有什么是新的?說說前兩句詩的意思。”學生討論得很熱烈,但由于我只是來回巡視,并未真正參與進去,等到匯報時,當我出示圖片讓學生說詩意時,有的小組就成了純粹看圖說話,什么遠山近水都來了,這就偏離了詩句的意思。如果作為教師的我參與進小組交流中去,避免某個小組的思維被某個同學帶偏。所以小組合作學習需要教師的關注,不要忽視教師的指導、協調和激勵作用。教師要積極參與到小組的學習交流中,這樣才能把控課堂。根據學生交流的情況去引導他們進行深入想象、比較、感悟,并進行答疑解難,讓學生的合作學習達到真正有效。這也符合三四年級小學生的特點,因為他們的討論方法需要指導,表達方式需要指導,語言的組織需要指導,討論遇到瓶頸時需要教師給予啟發,學習態度不端正的需要教師幫助組長管理。所以教師切不可遠離學生的學習氛圍,做旁觀者。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