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浩
摘 要:高中階段是青少年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也是人生中面對升學的重要時期。處于這個時期的高中生,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和行為問題。運用相關的心理學和教育學的方法和手段預防和矯正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中學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落實“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和培養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任務。因此,調查研究中學生的問題行為現狀,及時有效地預防和糾正中學生的問題行為是現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
關鍵詞:問題行為;教學秩序;教育方法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意識形態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目前,“問題孩子”“不良青少年”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凡是老師都會面臨這樣的難題:學生無心向學,缺乏學習動機和動力,學生課堂搗亂,課外打架斗毆等等。這些不良行為,都屬于學生問題行為。學生問題行為是指那些妨礙品格的良性形成、智力的正常發展、身心的健康成長,給學校、家庭、社會帶來某種麻煩的行為。
學生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很多,包括家庭因素、學校和教師因素、社會因素和學生個體因素四個方面。家庭的不良影響與教育,如家長過于寵愛孩子、父母的感情不和、家庭破裂、隔代撫養和父母文化水平低都會對學生造成嚴重的影響,導致學生問題行為的產生。學校教育的不當,如老師不了解學生、不尊重學生;教師的教育觀念陳舊,一味強調師道尊嚴,不追求民主與和諧,要求學生必須聽老師的話,老師說怎么辦就怎么辦,不容學生爭辯;教師性格不好,缺乏耐心,學生出了問題,就怨天尤人,甚至推脫,撒手不管,將問題學生作為另類看待;教育缺乏合力,重視學校教育,忽視家庭教育;學校過于重視升學率,使學生學習負擔加重,學習壓力加大。這些都可能加重學生的心理問題,導致學生問題行為的擴大化。社會的不良風氣的影響,媒體和網絡的發展,各種不良信息擺在學生面前,使其失去辨別能力和自控能力。學生社會伙伴的不良影響,也是學生問題行為產生的原因之一。還有學生個體的因素,是學生問題行為產生的內因。例如學生的遺傳因素和生理因素、學生個性社會化過程遲緩、社會成熟度低、早期的創傷性經驗和個性的影響、心理沖突或挫折,以及不良的應付方式,這些都會使學生產生不良的情緒,長期積淀就會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出現,最終導致問題行為的出現并嚴重化。
作為老師在對待學生的問題行為時,前提是要判斷屬于哪種問題行為,然后對癥下藥。針對上述問題行為的成因,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該怎樣矯正呢?
1.應從改變歧視他們的態度入手,對他們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行為,一開始就予以高度重視,在他們邁入高中生階段時,注意在加強《中學生行為規范》《中學生守則》教育的同時,給他們上好順利度過青春期、變危險期為最佳期的第一課,創造各種條件,使他們有公平學習和競爭的機會。
2.應重視集體輿論的影響。實踐證明,有問題行為的差生往往缺乏對集體的責任感,不考慮自己的過錯行為給集體帶來的影響,因此在教育轉化他們時,應遵循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平行教育影響”原則,在教育過程中把集體作為教育對象,在教育集體的同時,通過集體去教育個人。而在教育個人時也應想到對整個集體的影響,通過對個人的教育影響集體。班主任更應在平時的系列集體活動中注意培養積極向上的集體輿論和集體凝聚力,使學生從中領略到集體的溫暖。
3.關心愛護學生,激發他們的自尊心。心理學研究表明,對學生充滿愛心的鼓勵、肯定和贊揚,能大大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的積極性和學習成績,有效促進他們的成長。教育心理學中“羅森塔爾效應”就充分證實了這一點。可見真誠地關心、信任和愛護差生,是做好差生工作、矯正其問題行為的前提。教師對有問題行為的學生要充滿純潔、高尚的愛,在實施轉化工作時,既要做到真誠期待愛護,又要嚴格要求,加強督促。比如班主任可通過了解每個學生的生日,每月組織生日祝福晚會,支持幫助問題生的困難等途徑,喚起學生的樂學、愛學和追求進步的熱情,從而加速問題行為的矯正。
4.正確對待反復,善于運用教育機智。由于問題生心理品質上具有抑制力薄弱、懶散、松懈等心理缺陷,在矯正行為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反復。這種反復是他們進步中的此起彼落,是符合事物發展規律的。教師不應急于求成而“恨鐵不成鋼”,應在對學生曉之以理的基礎上導之以行。輔以班規校紀約束、行為激勵等方式激勵他們與誘因作斗爭,增強抗誘惑的自制力,不可視反復為屢教不改而亂施體罰,甚至草率地將其逐出校門,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或嚴重的品質不良行為。
搞好學生問題行為診斷與教育方法的研究,有利于維持學校穩定的教育教學秩序,起到防微杜漸、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有利于維持中學生的身心健康,并促進他們良好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亦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推動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從而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
參考文獻:
朱永新.差生心理與教育探索[M].浙江大學出版社,1989.
編輯 劉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