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19年2月5日,一部由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上映,在海內外引起巨大的反響與關注,憑借良好的口碑迅速走紅,目前已突破45億票房,穩登中國票房亞軍,可謂“叫好又叫座”。該電影講述太陽即將毀滅,已經不再適合人類生存,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萬一千座行星發動機,試圖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故事。在欣賞的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文化生活》知識加以思考。
關鍵詞:文化作品;中國價值;中國精神;中國力量
一、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影響,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決定,是對經濟政治的反映。通過與好萊塢科幻片對比,我們會發現,中西方在面對世界末日或災難來臨時會有不同的選擇,好萊塢科幻片,比如《星際迷航》《星際穿越》《太空旅客》等,往往選擇放棄地球,另尋生機;而《流浪地球》則選擇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方式拯救地球。中西方的不同選擇折射出文化基因的差異,西方比較開放冒險,中國比較保守依賴。而文化的差異是由經濟政治的不同決定的。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中研究過中西方文明: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飄忽無定;而種地的人卻搬不動地,長在土里的莊稼行動不得,待候莊稼的老農也因之像半身插入土里。由于西方是游牧文明,哪里水草肥美就游牧到哪里,思想上具有開放性,行為上具有冒險性、征服性,因此對“探索陌生的新世界,尋找未知的新文明”更為感興趣;而中國是農耕文明,主要資源是土地,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經濟方式,思想上具有依賴性,行為上具有穩定性、保守性,因此“對家園、團聚、土地的依戀”更為突出,進而提出帶著地球去流浪的方法。
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格局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截至2019年3月5日,《流浪地球》票房已突破46億人民幣,取得巨大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由此可見文化生產力在現代經濟總格局中的重要作用。《流浪地球》的成功得益于綜合國力的提高和科技水平的增強,以及航空航天的發展。《流浪地球》不僅在國內引起熱潮,也成了海外市場的“爆款”,獲得驕人的票房成績,還獲得廣泛贊譽,中國初步具備科幻大片與好萊塢展開競爭的實力,有利于增強民族自豪感,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綜合國力。
二、優秀文化塑造人生
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潛移默化、深遠持久地影響人的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思維方式,優秀文化可以塑造人生。《流浪地球》火了,尤其那句經典的臺詞“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讓人印象深刻,這一交通安全提示也紛紛進入現實,蘇州、廣州等城市的高速公路都投放了該廣告,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認識活動,甚至是行為方式,讓更多人關注安全問題。《流浪地球》中采用核聚變原理為“行星發動機”提供能量、使用“土壤沉降計算模型”建設經久可靠的地下城等片段所展示的酷炫特技、燒腦科學知識大大開闊了人們視野,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科學素養和科學知識,從而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時影片中展示,面對災難來臨時,中國人帶領著全世界來拯救地球,改變以往只是由美國人拯救世界的情節,長中華民族的志氣,提升民族自豪感,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激勵中國人民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
三、契合時代發展,樹立中國形象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詮釋中國精神、弘揚中國價值、展示中國力量,有利于構建中國國家形象,增強國家軟實力,擴大國際影響力。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歸根到底需要以優秀的精神文化作品作為載體,才能生動地呈現出來。
中華民族在發展歷程中,培育了歷久彌新的偉大民族精神。面對災難,中國人創造性提出“帶著地球去流浪”的計劃,秉承“天下為公”的情懷,像盤古開天、精衛填海、愚公移山一樣,不屈不撓克服重重困難;堅定“人心齊,泰山移”的理念,與各國人民攜手拯救地球,充分展示了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造精神、奮斗精神、團結精神、夢想精神的人民,也展示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中國力量。
一直以來,歐美國家借助科幻片,傳達“個人英雄主義”的價值觀,而《流浪地球》這部影片中,組建聯合政府,全人類聯合建設“空間站”,全球救援隊搶修“行星發動機”,以及最后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救援隊集體手動推撞針拯救地球,傳遞的是中國的“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不同于西方的超級英雄拯救世界,而是把整個人類當做一個命運共同體,秉承“天下一家”的理念,全世界的人們攜手拯救地球,很好地向世界展示當前中國關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可以說,《流浪地球》契合了時代發展的要求,用災難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很好地詮釋了中國價值觀。
作者簡介:李嘉儀(1991.2—),女,漢族,廣東鶴山人,本科學歷,任職于鶴山市第一中學,二級教師,研究方向:教育教學。
編輯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