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友發
摘 要 近年來,國家在農業生產方式創新與變革方面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使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獲得了顯著進步,其中一種是農作物間作套種技術。基于此,以玉米套土豆種植模式為主要研究對象,對其進行可行性分析,并詳細論述該套種技術的實踐要點,以期能夠為農業生產提供一定的指導,從而促進農業的增產及農民的增收。
關鍵詞 玉米;土豆;套種模式;可行性
中圖分類號:S513;S53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1.005
作為一個幅員遼闊的農業大國,我國有著得天獨厚的農作物種植優勢。發展農業經濟、重視農村發展,一直以來是我國的基本國策。為了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實現土地、種植條件的最大產出,近年來作物套作種植成為很多農戶的集體選擇。為此,筆者選擇北方地區常見的玉米套土豆種植模式作為研究對象,詳細介紹種植技術,以期提升農業種植水平。
1 玉米套種土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套種是一種新型的農業播種方式,它將兩種作物分先后不同的時期進行播種,即在前季作物生產后期的植株之間進行后季品種的播種或者移栽。兩種作物雖然有共同生長的時間,但是這段時長一般不會超過作物全生育周期的一半[1]。隨著農作物套種方式的普及,它在實際生產中的作用也得到了多方肯定。1)作物間的套種,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和太陽能,使得“一塊田當做兩塊用”,達到一年多熟、一年多收的作用,顯著提升了農業種植效益;2)套種模式能夠通過不同植株對不同養分的差異性要求和不同時期的生長發育特點,增加對田地的覆蓋面積,減少地表裸露,對土壤的保濕抗旱、減少地表土壤流失有著積極作用;3)作物間的套種模式能夠給土地以休養生息的時間,避免了連茬重作引起的土壤肥力下降、病蟲害頻發等問題。
玉米與土豆的套作模式,在我國廣大北方地區得到了較好推廣。1)玉米和土豆是我國北方地區普遍種植的作物,種植經驗豐富,有著較好的種植基礎;2)玉米與土豆的套作模式符合作物套種的基本原則,即株型差異、種植密度差異和生育期早晚差異,因此實際套種取得了預期收益,實現了農業種植效率的提升。為此,應充分認識到玉米和土豆套種模式的技術優勢,并做好技術推廣、學習和應用工作,從而實現科學栽培。
2 玉米套種土豆模式的實踐要點分析
2.1 種植前的準備
2.1.1 土豆和玉米品種的選擇
雖然理論上已經證實了玉米和土豆套種模式的可行性,但在實踐中還要根據技術特點做好土豆和玉米品種的選擇。在選擇早熟的土豆品種時,一般要選擇株型直立且矮小的品種,以防植株過高影響玉米的生長。目前,市場上常見的適合套種的土豆品種主要有荷蘭七號、十五號以及登海三號等,其中尤以荷蘭三號和十五號等脫毒品種為佳[2]。關于玉米品種的選擇,應該選擇葉片向上生長、產量較高且不易發生倒伏的魯單818、鄭單958以及泰山一號等,以保證玉米在生長時不受土豆影響,獲得良好的空氣流通和充分的光合作用,從而保證二者的產量。
2.1.2 選地、整地
為了保證套作模式的種植效益,應在播種前盡量選擇地勢平坦、土壤肥厚、土質疏松以及肥力適中的砂壤土。如果條件允許,前季植物應以蔬菜和豆類為主,以此保證土壤肥力。在正式播種前,要做好土壤的深耕松土作業,并及時除去土壤表面的雜草,以保證土壤的透氣性。要做好排水溝的開挖工作,防治旱澇災害的發生。
2.1.3 土豆催芽
為了保證土豆的出苗率,需要在播種前進行土豆的催芽工作。具體工作流程為:將土豆種子切塊,并在塊狀種子上留有芽眼,同時做好病蟲害種子和雜種的清理工作,以做好土豆種子的頂端優勢保留,保證土豆生長的整齊、粗壯;將初步處理后的種子浸泡在多菌靈溶液中進行殺菌消毒后,將種子晾干后進行催芽操作[3]。催芽方式有兩種:1)依賴催芽藥物,拌好藥物后基本可以直接進行播種;2)自然催芽,即在15~20 ℃的無風、向陽環境下,將種子均勻鋪撒并覆以薄膜,以此保證光照,必要時還可加蓋草氈保濕。
2.2 玉米和土豆的種植
根據我國北方的氣候特點,一般分為春土豆種植和夏土豆種植兩種套作方式。
2.2.1 春土豆種植
春土豆種植一般在每年的春分到清明之間,應在選擇好的種植土壤上做好塘穴的確定工作,做好行距和株距的控制并進行開溝作業。塘穴的深度不宜過深,通常要將種子的深度控制在8 cm,壟頂到種子的高度以15 cm左右為宜。為了保證土豆的生長旺盛,播種時應在塘穴周邊施以鉀肥。
土豆出苗后,可以播種玉米。在土豆的壟溝之間,以15 cm左右為株距進行玉米種子的播撒作業。一般而言,每667 m2套作耕地上的玉米植株數量應保持在6 000株左右。
2.2.2 夏土豆種植
夏土豆種植一般在立秋前后進行,先將玉米種植在地里。種植時應注意行距,為土豆種植預留充足的空間。待玉米出苗后,可以采用套種方法進行如上土豆種植作業。夏土豆的種植辦法可以利用玉米稈的高大遮光優勢,避免土豆被強烈的陽光所灼傷,從而有效控制土豆生長的水分,遏制土豆病蟲害,提高土豆產量。
2.3 田間管理
進行玉米和土豆套種模式后,實施田間管理作業要根據二者的生長習性,做好水肥控制工作。
對于土豆而言,一般堅持“前促后控”的原則。在播種后20天左右的出苗期間,做好田間巡查,必要時進行輔助破膜作業,以保證幼苗的出土率和良好的長勢。當土豆苗長出破土后,要做好水分控制工作。開花期前,只要不干旱,就無需進行澆水作業;待土豆進入開花期后,需要大量澆水,適當提高澆水頻率,以保持水分充足。一般而言,土壤濕度應當保持在50%~60%,避免出現田間積水現象。待土豆進入結薯后期,即可慢慢降低土壤濕度,便于收獲。
對于玉米而言,主要應該做好水肥管理工作,這是由于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對二者的需求量較大。在土豆與玉米共生階段,要做好田間除草工作,給玉米提供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在玉米的大喇叭口期間,要做好澆水和施肥工作。一般而言,澆水要根據天氣狀況保持土壤濕潤,而施肥澤通常選用尿素、復合肥等進行肥料追加,以保證玉米的穩定生長和最終高產。
2.4 病蟲害防治
常見的土豆蟲害為地老虎和蚜蟲等地下害蟲。當發生蟲害時,需第一時間除去病株,并對植株進行農藥噴施作業。可選擇15%的毒死蜱或者2.5%的辛硫磷顆粒劑進行防治,連續噴施往往能夠取得不錯的效果。除了上述蟲害外,小斑病、大斑病等病害在玉米生長過程中也較為常見。可使用50%的甲基硫菌靈粉100倍液進行噴施作業,以一周左右時間作為噴施頻率,通常兩三次就可取得不錯的防治效果[4]。
3 結語
套種模式是我國農業生產工作者流傳下來的寶貴經驗,在實際農業生產中表現出明顯的增產增收效能,因此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較好推廣。為了取得更高的農業產出,在使用農作物套種技術時要因地制宜,善于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更新技術,使其能夠更好地在不同區域、不同土壤上發揮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程傳書.玉米套土豆種植模式研究[J].農家科技(上旬刊),2018(3):82.
[2] 曾聞.上茬土豆下茬玉米套土豆的種植模式和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3(11):53.
[3] 武為照.土豆與玉米的高效間作技術:中國,CN201710550637.1[P].2017-09-15.
[4] 鄒雪波.玉米、馬鈴薯間套作技術及其增產原因分析[J].新農村(黑龍江),2018(5):49.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