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志新
摘 要 我國幅員遼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在我國建設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進程中,林業經濟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動力,大力發展林業經濟是適應新時代、新形式的重要舉措。在大力推廣林業發展的工作中,深入分析林業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方案有利于加強對林業的管理。基于此,根據我國林業發展現狀和病蟲害防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難,分析現有林業種植技術、管理技術和自然養護技術等種植技術并提出具體病蟲害防治方案。
關鍵詞 林業技術;病蟲害;防治方案
中圖分類號:S76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1.030
我國林業面積廣闊,開展林業資源檢測和巡查工作需要耗費一定人工成本和經濟成本,且難以及時掌握總體發展狀況。從生態學的角度看,病蟲害在林木生長、栽培和管理養護等各個環節中都有存在,在運用現代技術管理林木繁殖的過程中,要根據當地地理特征和林木生長特性具體分析,妥善調控林木、病蟲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管理者要始終按照“預防為主,科學控制,依法治理,促進健康”的原則綜合防治,避免病蟲害侵蝕林業,降低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不利影響。
1 我國林業發展和病蟲害防治中存在的問題
1.1 林業資源結構復雜
我國地形多樣,物種豐富,森林資源結構復雜,統計和管理起來較為困難。隨著近幾年城市化的發展和森林資源的深度開采利用,我國的生態結構組成發生了較大改變,傳統的數據顯示平臺已經難以滿足現代日益龐大的林業統計數據的需求。近幾年,在病蟲害和大氣變暖等環境變化的影響下,我國土地資源和林業資源遭到較大破壞,要解決日益嚴重的病蟲害問題首先要對我國現有的林業宏觀數據結構有所建設,利用現代科技構建林業統計數據可視化系統,為林業資源統計和病蟲害防治提供更為系統全面的支撐,消除復雜結構對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阻礙。
1.2 病蟲害防治技術較為落后
我國森林廣闊且環境較為復雜,給病蟲害防治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難,病蟲害防治的管理工作也有待完善。我國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存在防治標準不成熟的現象,由于相關部門和管理者缺乏重視,在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中投入資金不夠,技術和管理較為落后。技術人員缺乏與之相配的工作技術和素養,種植時未采用科學方法,預防和治理時也只是簡單地運用農藥控制,盡管短時間內抑制了病蟲害擴散,但從長遠角度看,十分不利于生態環境保護和林業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2 林業技術發展
2.1 林業種植技術
利用先進科學的種植技術,能夠有效提高林木的存活率和生長質量,新型林木種植觀念強調將林業種植技術與管理技術相融合,在充分了解林木的生長特性后科學種植,提高其抗病蟲害能力和抗災能力[1]。一般造林在冬季備耕、春季造林,這一時期氣溫低、空氣濕度大而蒸發量小,種植過程中的失水率較少,能夠提高造林成活率,且秋冬季為害蟲收斂結繭的休眠期,能夠有效避開苗木病蟲害高發季節。在選擇苗木時,一般在其生長季節選用養分充足、生長健壯的優質苗木,積極推廣穩定性好、抗病蟲害能力強的優良樹種,堅持造林地立地條件與樹種生物學和生態學特性一致的原則選擇合適種源,且在種植的過程中根據多樹種造林的原則確定針葉樹種和闊葉樹種的合理比例,提前預防病蟲害的大面積擴散。
2.2 林業管理技術
林業管理技術的有效運用給解決林業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病蟲害等一系列問題提供極大便利。在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管理者要學會利用現代科技完善林業管理,用計算機技術建立包括動態監督系統、分析系統和自然災害防護系統等在內的全面的林業管理系統。首先可以利用遙感技術對林業資源數據信息實行高效采集,用快速思維體現林業發展信息化效率,通過多個渠道、多種形式快速收集和挖掘林業信息,加強“互聯網+”林業資源監管,全面強化自然資源和生態安全的網絡化監管,實現國家對林業資源保護利用的全面有效監管,從而進一步建立開放共享的信息化平臺,推動林業產業轉型升級,拓寬林產品銷售渠道,提高林業發展經濟效益[2]。
2.3 林業養護技術
近幾年,我國的生態環境出現很大變化,自然災害和病蟲害對林業的侵襲越來越嚴重,在林業發展的過程中,管理者不得不采用細心的養護措施增強林木抵抗力。相關管理部門要切實加強對自然災害的實時監測預警系統,在監測到可能發生的自然災害時提前做好預防準備,平時的肥水管理中,要根據具體的氣候條件、土壤質地和生長階段等因素決定澆水施肥次數,此外,整形修剪不僅能有效幫助林木成形,還有助于病蟲害防治,發現病蟲害時要及時采取措施,及時噴施化學藥劑進行防治,盡量減少自然災害和病蟲害對林業發展造成的損失。
3 病蟲害防治措施
3.1 合理規劃
一切病蟲害防治都要以預防為主,病蟲害預防工作與林木的栽培、管理和肥水等都息息相關。在植樹造林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地域分布的差異性進行分析,還要針對當地自然條件和生物特性的一致性進行科學調控,引入抗病蟲害性強的樹種,合理規劃樹間距和樹木種類。造林時,盡量選擇交叉性樹種,避免病蟲害發生時在單一樹種間大面積流行開來,還能保護林木中生物多樣性,提高林業整體免疫力。
3.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利用生物或生物技術完成對病蟲害的控制,具有持久性強和相對安全的優勢,利用天敵或采用病原菌類生物農藥更能突出對病蟲害的連續控制能力,抑制當代病蟲的同時也能對下一代病蟲害起到一定抑制作用。林業種植養護的過程中,利用天敵法治療病蟲害是常見的生物防治手法,植樹造林時創造適宜天敵生存和繁衍的生態環境有益于依據害蟲特性適時投放天敵昆蟲[3]。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利用生物直接產生的天然活性物質或直接將生物活體本身用作農藥抑制病蟲害,減少對林木生長的為害,常見的微生物農藥有木霉菌、多角體病毒,抗生素類農藥有阿維菌素、中生霉素等,在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減少病蟲抗藥性,也不容易對其他物種和環境產生影響。
3.3 物理防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物理方法也能應用到病蟲害防治中來,如用燈光誘殺消滅蚊蠅,改善環境、搞好環境衛生也能清除污染物,減少病蟲害發生率。誘殺法還有食誘、性誘等,食誘常用的是利用紅糖、白酒、醋和水配制成糖醋液誘導金龜子、卷葉蛾一類病蟲,性誘的原理是通過人工合成雌蟲在性成熟后釋放的性信息素類化學成分,吸引在林間同種類尋求交配的雄蟲并將其誘殺在誘捕器內。此外,還有利用防蟲網阻隔外來生物、用膠帶阻隔、泥土封堵蟲口等物理防治手段,為林木健康生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3.4 化學防治
利用農藥實現病蟲害防治是林木管理者常用手段,在病蟲害嚴重時期,首先需要確定林木體是病害還是蟲害,針對性地選用適宜農藥,對癥用藥。在化學防治期間,要注意用藥時間,選擇農藥敏感期用藥能收到更高的防治效果,同時要安全、經濟、有效地用藥,盡量減少噴藥次數和用藥量,科學混配農藥來提高防治效果,充分發揮化學防治的有優點,提高化學防治的功效。還要加強對林業技術人員的培訓,使林業技術管理人員掌握更多林業病蟲害發生規律,學習更多病蟲防治方法和農藥知識等綜合技術,提高自身業務素質來增強其處理問題的能力,不斷適應新形勢來勝任我國林業生態建設的重任。
參考文獻:
[1] 閆玉紅.林業技術與病蟲害長效防治方案初探[J].吉林農業,2019(8):95.
[2] 陳敬.林業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的方案分析[J].農村實用技術,2019(2):65,67.
[3] 徐小賓,羅進.林業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的方案研究[J].農業與技術,2018,38(21):92-93.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