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家均
摘 要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發展,我國農業現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農業的提速發展,離不開農業機械轉型步伐的加快。農業現代化的加速發展,使得農民對農機化的依賴程度逐年增加。因此,將農機農藝有機結合起來協調發展,有利于農業新技術普及推廣,有利于發揮農業機械的內在潛力,實現農業穩定增產增收,推進農機農藝一體化發展進程,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關鍵詞 農機農藝;技術融合;農業生產;機械化
中圖分類號:F323.3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1.073
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升,科技發展理念漸漸融入農業發展。在科學技術的帶動下,農業生產的發展向機械化方向發展,將農機農藝結合方式不斷科技化和高效化,提高農機工作效率和生產水平的同時,加速推進了農業機械的生產發展,促進了農業現代化發展。
1 農機與農藝融合的協調關系
農機具有研發周期性、設計制造的特定性、生產工藝的流水性、批量生產的固定性以及使用的廣泛性等特點。農藝具有地域差異性、季節性以及多樣性。實踐證明,農機與農藝是辯證統一的,兩者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相互制約。農藝是農機的發展方向和目標。只有將兩者高度對接、有機融合,才能體現出各自的價值和作用。
農業機械的發展方向是研究和解決農機和農藝的融合問題。在科技信息化的今天,現代農藝技術要想獲得高效率發展及大規模應用,離不開農業機械技術的支撐。農機是農藝的載體,農藝的特點、標準以及技術通常需要通過農機來實現。而現代化農業技術生產一旦離開農機的支撐,就會失去發揮作用力的物質基礎。先進農機的應用能促進農藝的進一步發展和提升。現代農業機械的應用推廣,實現了現代農業耕種過程中的耕作、播種以及施肥等一系列農藝技術的綜合集成應用。
基于此,農機與農藝之間密不可分,兩者各自在不同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農藝的發展進步必然會要求農機的發展革新,而農機的發展又能不斷鞏固、完善現代農藝,以此推進現代農業的發展進步。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機與農藝將形成一個復雜且龐大的科技技術體系,成為現代化農業發展和運行的支撐點。農機農藝相融合,實質是相互適應、相互促進,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內在要求,是促進農業生產的必然選擇[1]。
2 農機農藝技術融合發展常見問題分析
在科技技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我國大部分地區已經普及農機農藝技術融合,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
2.1 農機研發難度大
農藝技術相對來說比較復雜,會隨著種植地區的溫濕度、地理條件等變化而變化。變化多樣的農藝技術提高了農機技術的研發難度。由于區域環境之間的差異以及農作物產品的生長需求,不同地域種植作物的培育方式、品種特性等都有較大區別,相應的種植技術也存在一定的差異,使得農機技術的單一性不能與農藝技術多樣化相結合。以南北之間的差異為例,南方的農作物一般為一年兩熟至三熟,而北方的為一年一熟。生長環境不同使得品種也不相同,部分農作物產品由于自身的成熟特點,在農機設備使用過程中會受到地域條件的限制,不僅不能提升農作物的生產效率,還會降低農作物產能[2]。
2.2 農機和農業部門工作機制不協調
農業技術體系統一管理農業機械和農藝技術,部門間應加強溝通交流。但是,實際情況兩者相互獨立。由于各部門的工作性質不同,生產工作中的聯系溝通較少,導致農藝技術較難真正應用于農機生產。由于工作機制的不協調,科研成果的實踐運用價值不能完全發揮,不利于農機農藝的融合發展。
2.3 缺乏農業生產復合型人才
目前,我國農機培訓和農藝培訓分開進行,使得我國缺乏農業生產復合型人才。大部分農藝師不精通農機技術,農機師不精通農藝技術,農機師與農藝師獨立并隔離。由于農機人員與農藝人員之間缺乏溝通,造成在實際生產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影響農業生產的質量和效率。可見,我國農業生產復合型人才不足,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機農藝融合的發展步伐。
3 加快推進農機農藝融合,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對策
農機農藝融合程度是評價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實踐證明,農機農藝融合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生產的基礎條件。應科學、規范以及客觀地將農機農藝進行融合,而不僅僅只是理論上的融合,還要在制度上、技術上和研究人員上融合,從而實現農機農藝的互相結合、互相促進、互相協調和互相發展,推動農業生產變革,提升生產水平。農機農藝融合是一項系統且復雜的工程,涉及的農產品種類繁多,農業種植方式多樣。因此,需嚴格按照農機農藝一體化協調發展要求制訂相應的措施。
3.1 農機和農藝聯合攻關
在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全面總結以往農業生產中的歷史經驗,對存在不足進行優化改革。優化農業生產產業結構,對產品培育過程中的農藝技術進行完善,融入新型科技手段,改善作物的品種性能,改良后期的栽種方式。同時,基于農機技術,1)要加強對農藝技術的研究,將機械適用性作為科研、栽培方式推廣的重要指標,有針對性地示范推廣農機農藝相融合的緊密機型、作產品種及種植方式;2)增加農機設計師與農藝師的溝通交流,培養既精通農機設計又了解農藝技術需求的農機設計師[3]。
3.2 轉變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
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中,要想落實農機農藝技術融合,促進農業生產機械化發展,要在生產環節中提升農業生產者對農機農藝融合的了解,重視項目研究,通過具體的生產流程,讓農業生產者見識到機械作業相對于人力勞作方式帶來的優勢。要建立實驗基地,用先進的理念技術不斷優化生產環節方式,轉變農業的土地局部結構,改變套作、間作模式[4]。基于新型產業技術應用,不斷提升農作物品種性能;基于農作物統一發展的特點,不斷創新改革,促使農藝技術不斷改進,確保農機技術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匹配生產發展的需求,達到生產過程中規范化、標準化的生產目標。
3.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農機主管部門要分階段、分層次以及分地區制訂農機化發展目標,統籌協調,重點推進農作物關鍵環節機械化發展,落實措施,指導農機化生產研究;2)對農機購置補貼的調控作用,加大對重點、薄弱環節作業機械置換補貼力度;3)各級農機部門和農藝部門要把農機農藝融合工作提上日程,加強交流溝通,施行切實措施,共同推進融合;4)加大對農機農藝知識的技術培訓,創新農機農藝融合服務模式。各級農機推廣和農藝推廣積極配合,在重要農作時節組織開展專項培訓,向廣大種植戶或者農機手傳授先進農機技術和農藝技術。
3.4 建立完善的農機農藝融合機制
在農機農藝融合過程中離不開當地農機農藝技術推廣部門的努力。為此,在農業產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農機農藝技術推廣部門要聯合具體的管理負責人,科學指導和規劃運行環節,全面監督。為了高效融合農機農藝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促進農業生產全面改革[5],并確保融合過程中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要借助相關農業科研單位的力量,尊重人才,注重人才工程建設;要建立一支優秀的農業生產隊,促進農機農藝技術融合。
4 結語
在科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基于農機農藝技術的融合,還存在著根本性問題。為此,要實現農機農藝融合中農業生產機械化的不斷發展,就要綜合考慮融合中存在的問題,從農機農藝的本質出發,不斷優化農機農藝之間存在的問題以及沖突,使得農機農藝不斷被提升和優化,從而推動農業生產機械化不斷發展。只有農機農藝技術完全融合,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農機化。農機農藝技術相融合,農機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現代化農業生產,農機化的發展前景才能更廣闊。
參考文獻:
[1] 黃盛杰.加強農機農藝融合 推進農機化快速發展[J].江蘇農機化,2011(4):44-45.
[2] 周云珍.推進農機農藝融合 促進現代農業發展[J].農業與技術,2017(12):42.
[3] 姜峰.淺談農機農藝融合、促進阜陽農業增產增收[J].福建農業,2015(4):89.
[4] 郭建民,吳忠民.農藝技術對農業機械發展的影響及適應性問題分析[J].農機使用與維修,2018(10):79.
[5] 童建輝,周開良,毛振華,等.農機和農藝技術融合問題及對策探討[J].南方農業,2016(3):200,202.
(責任編輯:劉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