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霞


摘 要:高新技術產業日益成為國際、國內及區域經濟競爭的前沿與焦點。對我國中西部地區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的客觀情況進行深入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根據中西部地區實際,總結該區域借助國際產業轉移來推動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措施,進而實現綠色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產業轉移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0-0027-03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127 ? ? ? ?文獻標志碼:A
當前,世界各國競相加快發展以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航空、航天等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儼然成為各個國家與地區經濟競爭的焦點。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了“863”計劃、“國家科技重點攻關計劃”“火炬計劃”等。十三五規劃中進行新興戰略性產業部署,將高新技術產業列為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這一系列措施的實行,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得到了較快發展,并取得了較大成就。現有統計資料顯示,從2000—2016年,全國高新技術產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增長了15.3倍,達到了153 796億元,其中東部地區增長了13.4倍,達到了109 167.6億元,占全國的70.3%。而中部地區增長了37.1倍,達到了23 773.4億元,西部地區增長了24.7倍,達到了17 840.6億元,中西部地區合計41 614.0億元,占到全國的27.1%。雖然因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起步晚、基數小,其發展速度明顯高于東部地區,但從規模上來看,中西部兩個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卻大大落后于東部地區,中西部地區顯然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中處于落后地位。
選取中西部18個省(市、自治區)作為次發達地區的代表,根據實際,探尋其外向型發展道路,就如何有效利用外資引進高科技、高質量產業,進而引導地區產業綠色升級,助力中西部地區經濟跨越轉型發展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次發達地區經濟發展提供可供參考的樣本。
1 ?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承接新興產業轉移的概況
1.1 ?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引進FDI的規模分析
自我國改革開放來,外商直接投資(FDI)作為中西部地區承接新興產業轉移的主要方式之一,引進規模越來越大,對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作為影響區域發展的新興戰略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在外資引進的規模上呈現出一定特點。
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自2000年以來,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中外資企業的總產值呈快速上升趨勢,2016年主營業務收入為3 848.4億元,約是2000年總產值的28倍。但近年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出現明顯波動。而外資的引入不僅增加了地區就業,也帶動了地區相關行業產品的出口。2016年外資企業增至387家,約是2000年的2.1倍,從業人員年平均數增為266 076人,約是2000年的6.6倍,出口交貨值也提升到2 065.1億元,約是2000年的140.4倍。
1.2 ?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FDI的地區分布狀況
對于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外商投資地區發展的分析,主要是從各地區外資企業對高新技術產業固定資產投資額進行比較。從圖1可以更直觀地看到,2016年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企業對高技術產業固定資產投資主要分布在陜西、四川、江西、重慶、安徽、河南、湖南、湖北、新疆等省(市、自治區)。其中,陜西FDI最多,為168.50億元,占中西部地區總值的39%;其次是四川,51.37億元,占比12%,僅此兩省的FDI就占到中西部地區總值的一半以上。以上提及的9個地區的FDI共占中西部地區的96%,也就是說其他9個地區的FDI相對匱乏,只占到整體的4%。
1.3 ?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FDI轉化情況
對于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外資轉化情況,主要是從中西部各外資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進行比較。如圖2所示,2016年中西部地區18個省(市、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外資企業有效發明專利合計2 281件。其中,四川最多,達到931件,后面依次是湖北307件、安徽267件、江西200件、河南178件、陜西127件、山西71件、湖南56件、重慶50件,這9個地區合計2 187件,約占整個中西部地區的96%,而其他9個地區都低于50件,在整個區域占比不足5%。
2 ?存在的問題
2.1 ?中西部地區在制定承接產業轉移政策上有一定的盲目性
中西部地區因歷史、地理及自然等方面的先天不足,經濟和科技長期處于全國的落后水平,若單存依靠內部積累來實現經濟增長,顯然無法滿足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恰逢國際經濟調整,為中西部各省(市、自治區)通過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經濟快速增長提供了契機。基于此,中西部地區各級政府積極出臺政策來吸引外國資金與技術。但因對擬承接產業的評價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的論證,準入規則不健全,忽視自身承接基礎和配套產業承接能力,盲目引資現象嚴重[1]。
2.2 ?承接產業轉移的外部環境還有待完善
外部環境是順利承接新興產業轉移的基礎保障之一。2016年,東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擁有外資企業3 521家,占到全國的88.1%,而中西部地區的外資企業數為387個,只占全國的9.7%,在全國處于落后水平。主要原因是中西部地區的外部環境建設還無法支撐所承接的新興產業。具體表現在:基礎硬件設施不足,與硬件設施相配套的服務、文化、制度等軟件設施也比較匱乏,另外資本投資制度也不完善。
2.3 ?中西部地區區域發展不均衡
區域間協調發展,有助于區域間合作,發展規模經濟,從而有效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從中西部各地區實際情況來看,2016年各省(市、自治區)高新技術產業的FDI分布嚴重失衡,陜西、四川等9個地區的FDI占到整體的96%,而安徽、廣西等9個地區的FDI只占到整體的4%。中西部各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FDI發展明顯不均衡,不利于地區間相互協作,無法實現規模經濟,并成為制約中西部地區進一步承接新興產業轉移的重要因素[2]。
2.4 ?企業承接能力不足
外資技術外溢后能否有效吸收,主要取決于我國企業的自身技術水平。2016年,東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外資的有效發明專利數為33 553件,占到了全國的92.6%,而中西部地區為2 281件,僅占全國的6.3%,遠遠落后于東部地區。主要是因為中西部地區嚴重缺乏高尖技術人才,缺乏自主創新能力,企業自身科技實力與跨國公司投資項目的技術水平差距過大,對引進的先進技術無法有效吸收轉化,從而導致外資項目技術外溢的吸收和利用效應不明顯。
3 ?發展建議
3.1 ?政府的引導作用要進一步制度化、科學化
通常政府都會為重要產業的發展制定規劃,引導產業發展。中西部各地區政府在制定符合其實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和專項計劃過程中也做了許多工作,但是目標不明確、發展領域大而全的問題普遍存在。
對于仍處于發展初期的中西部地區的高新技術產業而言,政府要做好產業發展規劃,綜合考慮本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科技進步綜合實力、產業配套基礎、科技人才水平以及R&D投入能力等因素,要突出重點,切忌普遍撒網。建議今后政府在制定中西部各地區高科技產業發展規劃時,在充分考慮國家級規劃領域和行業的基礎上,充分進行科學論證,集中選擇最適合本區域發展的行業,不要貪多求全,加大投入,確保重點產業和領域能夠得到充分的支持,進而快速成長,具備一定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
3.2 ?加大基礎設施及軟環境的建設力度
中西部地區經濟之所以落后于全國發展水平,最大的制約因素就是硬環境和軟環境條件差。硬環境,也就是基礎設施建設,是有效承接新興產業轉移的基本保障,所以各級政府要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軟環境的好壞影響著外資的引進與吸收,各級政府必須逐步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運行機制,為新興產業的承接提供必要的“土壤”,促進外資的吸收與轉化,使外國投資者獲取預期收益,從而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外來資金和技術,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3.3 ?加強區域協作,共建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
中西部地區要想規模經濟,須深化地區區域合作,從而有效推動各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的均衡發展。加強中西部地區間的合作,首先要摒棄過去各自為陣、以鄰為壑的舊有發展模式,勇于打破地區封鎖和行政壁壘,實現資源要素在區域內自由流動。各地區依據自身優勢,選擇特色領域,共建承接新興產業轉移示范區,從而有效提高整個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水平。
3.4 ?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內地企業是承接產業轉移的主體,其自主創新能力決定了承接產業轉移的高度,并直接影響其對引進科技成果的吸收轉化成效。中西部地區要想有效承接國際新興產業轉移,必須提高內地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首先,營造有利于企業自主創新的外部環境。中西部地區各級政府要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確保高新技術產業的健康穩定運轉。
其次,加大科研投資力度。目前,絕大部分中西部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剛剛起步,該產業具有高技術產業特征,其技術研發成本高,回收周期長,投資風險大,政府需要建立專項基金,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對關鍵技術設備的研發與生產。
再者,重視培育高尖技術人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人才是關鍵。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企業承接能力之所以不足,高尖技術人才短缺是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各級政府需建立健全人才培養機制,為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楊枝茂.產業轉移文獻綜述[J].現代經濟信息,2019(4):1-2.
[2]涂平,趙唯為,梁娟珠.集聚擴散視角下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時空轉移及其影響因子分析[J].華僑大學學報(自然
科學版),2019,40(2):257-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