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鈞


摘 要:基層協商民主是學術界研究的熱點之一,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相關理論為化解我國基層社會矛盾提供了具體可行的理論工具和方法。運用CNKI自帶的可視化分析工具,結合各時間節點上的關鍵性文件、重大事件以及學者們的突破性研究成果等,對我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發展階段進行初步探討與劃分,以期為后續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基層協商民主;階段劃分;典型模式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0-0044-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D422.6 ? ? ? ?文獻標志碼:A
農村基層協商民主是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監督和村級事項決策最直接的民主形式。農村基層協商民主是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已推行多年。隨著我國改革不斷深入,鄉村不同主體間的利益關系愈加復雜。近年來,我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建設,在理論方面和各地地方實踐方面取得了較大進步。梳理總結我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發展階段與典型實踐模式,具有時代意義。
1 ?我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發展階段劃分
以改革開放開始的1978年作為時間起點,對近40年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發展進行階段劃分。通過中國知網對相關文獻進行檢索,借助可視化插件,以年份為橫坐標軸,以文獻數量為縱坐標軸進行分析。第1次檢索直接以“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為主題進行檢索,檢索結果如圖1所示。
由于文章數量較少,為了保證檢索結果及階段劃分的精確性,第2次運用高級檢索,同時以“協商民主”“農村”這兩個關鍵詞作為主題進行檢索,結果如圖2所示。
從圖1和圖2可以明顯看出,2012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間分界點。2012年之后,相關文獻發表量呈明顯上升趨勢。因此,將2012年作為階段劃分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
“協商民主”一詞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隨著美國大眾民主的興起,代議制民主自身也暴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與缺陷。為了彌補代議制的不足之處,人們開始將目光聚焦到“協商民主”的相關研究上。美國政治學家最早解釋了“協商民主”一詞的概念,但這一概念在21世紀初才由哈貝馬斯傳入國內。
農村基層協商民主是我國農村治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在此之前,我國雖沒有“協商民主”這一概念,但“協商”作為我國農村治理中的一個基本方法早已有之。第3次文獻檢索以“農村治理”為主題進行檢索,結果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以1999年為時間起點,發文數量開始上升。結合1999年溫嶺松門鎮第一次舉辦“農村論壇”——溫嶺“懇談會”這一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實踐發展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將1999年作為另一個階段劃分的時間節點。
綜合對發展階段時間節點的挑選和驗證,大致將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發展劃分為3個階段:萌芽孕育期(1978—1998年)、實踐探索期(1999—2012年)、全面發展期(2013年至今)。
1.1 ?萌芽期(1978—1998年)
協商民主這一概念于21世紀初才引入國內,但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形式在我國早已有之。1978年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轉移工作重心的同時,提出了一系列農村改革的新政策。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選舉制度恢復,為農村基層協商民主提供了制度化保障;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制度的施行,使廣大農民走出了集體經濟管控下的“牢籠”;公社解體使原有的農村基層政權格局發生改變。
1980年,我國第一個村民自治組織在廣西合寨村成立,村委會作為一個全新的基層政權組織,第一次出現在了中國政治的舞臺上。1982年《憲法》和1987年《村組法》對村委會的性質、職責、權利等內容做出詳細解釋和規定。1998年,十五屆三中全會確定了農村基層民主的核心。
這一系列的法律文件,不僅為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合法化提供了依據,也為我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之后的探索與發展奠定了政治基礎。
1.2 ?探索期(1999—2012年)
1999年,對日后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發展具有深遠意義的溫嶺“懇談會”的雛形誕生。2002年,哈貝馬斯教授首次為大陸學界闡釋了協商民主的概念,協商民主的相關理論開始進入人們視野。這其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語境下協商民主理論發展與實踐探索問題最受學界關注。
各地基層實踐證明,農村基層協商民主不僅有效實現了村民參與到各項村級事務的決策、管理和監督的過程中,而且能有效協調農村各利益群體之間的關系,開辟了一條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發展的新道路。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出現“協商民主”一詞,協商民主中“協商”二字之義,不僅是得出一個協商結果,而是要使民主落實到協商過程中去。
1.3 ?快速發展期(2013年至今)
截至2014年,我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發展已取得了豐碩成果。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制度化與法制化確保了最廣大村民的利益。以“民主懇談會”“參與式預算”等多種結合各地實際的基層民主實踐活動不斷涌現,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內涵也在不斷豐富與完善。
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推行,有效化解了許多基層矛盾。隨著改革不斷深入,農村新利益主體隨之出現,各利益主體間又產生了新的矛盾。
2015年,中央再次強調基層協商民主應當發揮化解矛盾和利益糾紛的作用。2018年,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為基層協商民主下一階段發展指明了方向。
2 ?我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典型模式
近年來,我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實踐發展迅速。各地對農村基層協商民主的實踐形式展開了積極探索,探索出了一些獨具特色的運行模式,如浙江溫嶺模式、云南鹽津模式等。
2.1 ?浙江溫嶺“民主懇談會”模式
從本質上來講,溫嶺懇談會是一種民主協商活動。多方利益主體在平等參與的基礎上,基于公共理性而非個人利益基礎上,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充分考慮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最終做出能夠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決策[1]。
有學者認為,懇談會就是一種以農村社會公共利益為導向,以平等、理性參與為基礎,多方利益主體民主協商所形成的具有民主合法性和集體約束力的公共決策機制[2]。
2.2 ?云南鹽津“參與式預算”模式
參與式預算是一種以政府為主導的咨詢性協商模式,是政府、市場、社會民眾等多方參與者合作形成的產物[3]。
云南鹽津“預算民主議事會”,通過議事員的“民主議事”達成最大共識后,進行投票表決,確定鄉鎮一級預算項目的優先支出計劃。在“參與式預算”模式中,民眾或社會組織能直接參與預算決策過程,充分體現出民主權利的制度特色。不同于我國其他地區的參與式預算,鹽津模式的制度架構設計更具綜合改革背景,發展前景更加廣闊[4]。
2.3 ?“農村公共物品一事一議”模式
針對農村公共物品推出的“一事一議”制度,其制定初衷是為了解決農村稅費改革過程中農村公益事業建設資金和勞務籌集問題。作為我國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實踐典范之一,其在推動農村基層民主建設與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等方面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結束語
近年來,全國各地農村基層協商民主成功案例不斷涌現,農村基層協商民主在理論和實踐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農村基層協商民主中某些概念和關系還沒有得到厘清,如何強化基層黨建和鞏固黨的領導在基層協商民主中所發揮的作用等,都是接下來應該重點研究的方向,有待學者們進一步深入探究。
參考文獻:
[1]鄒靜琴,王金紅.村民自治中的民主決策:實踐形式與理論反思[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1):
149-152.
[2]林興初.基層協商民主與鄉鎮善治研究——基于浙江溫嶺“新河實驗”分析[J].學術論壇,2013(9):33-37.
[3]譚詩贊.協商民主視角下的中國參與式預算實踐及其前景展望——基于浙江溫嶺、河南焦作和云南鹽津的
比較分析[J].長白學刊,2016(5):31-38.
[4]賈西津.參與式預算的模式:云南鹽津案例[J].公共行政評論,2014(5):4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