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宇姣
摘 要:研究歷年胡潤百富榜,發現許多富豪擁有的企業與社隊企業有著密切聯系。以魯冠球創業路徑為例,對此類企業轉型和改制的原因、必要性、關鍵點和意義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出創業成功要因時變革以解放生產力的結論,闡述了這一創業路徑在企業自主經營中的典型范例。
關鍵詞:社隊企業;現代企業;企業轉型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0-0046-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272? ? ? ?文獻標志碼:A
1 ?問題提出
在對歷年胡潤百富榜的研究中發現,許多富豪所擁有的企業經過了多次所有制形式改革,其中一定數量的民營企業是從社隊企業、鄉鎮企業轉型而來。
鄉鎮企業前身是發軔于20世紀50年代的社隊企業。中共中央在1984年4號文件中把包括原社隊企業在內的各種形式的農村企業統稱為“鄉鎮企業”[1]。通過文獻調查發現,現有研究多是關于社隊企業本身的表層問題。隨著社隊企業這一概念的消失,學者們對它的研究逐漸沉寂。在鄉鎮企業方面,近年來相關研究多數停留在其發展史回顧與產權結構問題上,將改制創業的企業發家史與社隊企業聯系起來的研究較為罕見。鑒于此,以從社隊企業發展起家的企業家魯冠球的創業路徑為例,深入探討其創業及成功轉型的關鍵。
2 ?研究方法
運用文獻研究法,對此方面的相關研究和現有研究成果進行回顧。選取在胡潤百富榜占據重要地位的富豪魯冠球進行個案研究。在案例分析中,將社隊企業放在相應的社會背景下,對比其優勢和弊端,指出此類企業發展后期其所有制類型與生產力的不相適應性。由典型案例分析此類企業成功的原因和走向成功的關鍵所在,總結其對現代企業發展的借鑒意義。
3 ?案例引出
在個案研究的研究對象上,選擇多次位于富豪榜前列的浙商代表人物——魯冠球。以魯冠球的萬向集團為例,可以看到一段典型的從社隊企業、鄉鎮企業向現代企業轉型的發家史。
從1969年開創的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發展到現在的萬向集團,魯冠球大膽改制,走出了一條別樣的企業發展壯大路徑。魯冠球以敏銳目光察覺到了明晰產權關系的重要性,果斷地在1983年承包企業;又在1988年用“花錢買不管”的方法,界定了與鄉政府的產權關系;接著積極將企業改制成股份所有制企業,使企業獨立經營、自負盈虧,邁出了企業轉型頗具意義的一步[2]。
4 ?案例分析
4.1 ?企業依靠社隊企業發家的原因
創業初期依靠社隊企業起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客觀社會背景影響。在拒絕資本主義、反對剝削的時代背景下,私營企業必須打著集體牌子才能得以生存。厲以寧教授曾道,“計劃經濟體制把企業置于行政部門附屬物的地位,企業既不能自主經營,又不能自負盈虧。企業的生產數量、生產品種、價格以及企業的生產要素供給與生產成果的銷售都處于政府計劃部門和有關行政主管機構的控制之下[3]”。在大力反對資本主義的背景下,企業完全無法脫離當時的集體主義經濟而獨立發展。
社隊企業在特定環境下的固有優勢是另一原因。社隊企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新生事物,是當時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1979年,十一屆四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快農業發展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強調國家對社隊企業實行低稅或免稅政策[4]。在1978年以后的幾年里,在國家政策引導下,社隊企業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1984年后,社隊企業又以“鄉鎮企業”的形式煥發生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期,政府給鄉鎮企業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當時許多企業都暗中改制為“鄉辦企業”,光榮地戴上了“紅帽子”[5]。
4.2 ?社隊企業發展到后期的弊端
4.2.1 ?錯誤的指導思想和激進的政治經濟環境
“人民公社化”與“大躍進”時期,經濟政策忽視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企業在這樣的經濟政治環境下受到很大的挫傷。
4.2.2 ?產權缺乏自由,企業發展能動性下降
社隊企業發展完全按照集體意志進行,一些有著創新思維的積極創業者不能探求新的發展道路,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企業創新發展。同時,集體主義下的平均主義分配方式也大大挫傷了工人們的生產積極性。
4.2.3 ?包干到戶后社隊企業衰敗
20世紀80年代后,“包干到戶”逐漸被推廣開來。此時,社隊企業漸漸衰敗,變成了其他經濟形式的企業。雖然大部分企業在更名為“鄉鎮企業”后進行了某些革新,但企業主導權還是掌握在鄉政府手中,不能在真正意義上推動生產力發展。
4.3 ?創業成功路徑的關鍵
4.3.1 ?把握企業自主權
完善自我調整、自我約束、自我監督、自我完善的經營機制,是魯冠球帶領的萬向節廠快速脫穎而出的關鍵。認識到產權問題的迫切性,及時承包企業,將企業自主權掌握在企業手中,為企業經營機制調整奠定了基礎。
在《對完善鄉鎮企業經營機制問題的認識》一文中,魯冠球鮮明地提出對鄉鎮企業經營機制問題的認識:“從實踐中尋找不足,逐步形成自我調節機制;在承包經營中加強承包者們的責任心,并形成自我約束的機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嚴格考核和審計,形成自我監督機制;在發展中形成自我完善機制[6]。”
從中可以看到,企業發展需要依靠“自我”。企業生產需要不斷變革,生產“適銷對路”的商品,這需要領導者因時做出適當的決策。充分擁有自主性,有利于改革企業內部,促進自我完善。
4.3.2 ?創業路徑必須順應政策方向
在大力發展集體所有制經濟、杜絕資本主義和私有制的年代,社隊企業等經濟形式迅猛發展,魯冠球的企業便掛了“寧圍公社萬向節廠”的牌子。
雖然這種私自掛牌的形式不妥,但不得不說如此形式有助于在當時背景下享受政策支持。從這一歷史經歷也可以看出,政府重視和政策支持是企業得以發展的強大力量源泉。
實行改革開放后,大量國家政策對鄉鎮企業的資金信貸、稅收減征、技術改造等方面提供大力扶持,被稱為“野草經濟”的眾多鄉鎮企業蓬勃發展起來。到20世紀末,全國鄉鎮企業增加值達27 300億元,年利率達6 459億元,年稅收1 950億元[7]。
4.3.3 ?積極探索現代企業管理方法
如果一個企業僅從宏觀上進行總體管理,其內部分支必然存在很多弊病。小核算體系能夠將企業內部劃成小的獨立核算單位,有力加強彼此間的合作和提高競爭力[8]。
隨著現代化企業制度的運行,萬向集團又將其子部門改造成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制公司。如此,萬向集團便實現了以統一的企業面貌占領市場,以雜而不亂的內部體系運行。萬向集團在匯聚了一定資本后,沒有走傳統的商品貿易發展之路,而是審時度勢地走上了資本運作的道路,利用全資、控股、參股等方式,形成多層經濟區[9]。
5 ?研究結論與啟示
通過研究萬向集團創業路徑得出以下結論:社隊企業是一大批現代企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基石,但陳舊的制度等對生產力造成了極大制約,必須打破完全的集體主義,保證一定程度的個體化,才能更好地解放生產力。企業應充分把握自主權,完善經營機制,把握政策方向,積極探索新的現代企業管理方法。
這一研究結論對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中企業創新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研究認為,企業家創業初期通過掛集體牌子實則私營的“糊弄”過關方式不能給予完全肯定。這類企業家大都走出了一條成功的創業道路,但他們的行為反映了思想激進的創業者們對制度的反抗。
從深層角度看,制度對生產力的制約使他們不得已采取如此方式實現自主化經營,從而在特定環境下謀求同等發展。此類創業者依托社隊企業、鄉鎮企業發家的主客觀原因,其在適當條件下的改制行為,是謀求經濟體制改革新發展的必然選擇。改制企業成功轉型的經驗在當代也極具有參考性。盡管他們成功發家的路徑不可能復制,但對現代企業在改革中創新發展具有啟迪作用。
參考文獻:
[1]顏公平.對1984年以前社隊企業發展的歷史考察與反思[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7,14(2):60-69.
[2]魯冠球.由鄉鎮企業向現代集團轉型[J].觀察與思考,1994(5):19-22.
[3]厲以寧.計劃經濟體制與中國經濟體制改革[J].中國發展觀察,2008(8):30-32.
[4]王鳳林.我國社隊企業的產生和發展[J].中國農村觀察,1983(4):56-57.
[5]馮小紅.改革開放初期河北省高陽縣社隊企業轉型和農村私營企業興起的考察[J].當代中國史研究,2011(5):
52-58.
[6]魯冠球.對完善鄉鎮企業經營機制問題的認識[J].改革,1990(3):149-152.
[7]魯冠球.鄉鎮企業大有可為[J].新疆人大(漢文),2014(3):4-5.
[8]默文,王纓.萬向游刃美國[J].中外管理,2002(1):22-23.
[9]魯冠球.探索集團化管理的新方法[J].世界經濟與政治,199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