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劍
摘 要:國家糧食局于2016年頒布《關于加快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從基本原則、重點目標、主要任務3個方面出發,闡述了加快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法。
關鍵詞: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0-0061-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6.11 ? ? ? ?文獻標志碼:A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黨中央審時度勢、科學研判全球經濟發展大勢而出臺的一項極為重要的政策,是促進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大舉措,具備非常強的實際效果。近年來,中國糧食行業出現了大量復雜的新情況,部分糧食類產品明顯供過于求,去庫存工作難以開展,糧食收儲機制亟待健全,這些均證明了中國的糧食行業已經從追求數量的增加轉變為解決其內在問題,解決以上難題的關鍵就是要做好供給側改革工作。
因此,加快我國糧食產業深層次改革已經成為全面解決當前我國糧食行業種種難題的有力武器,能夠切實促進中國糧食產業實現質的飛躍。通過提質和增效,形成高層次、國家級的糧食安全管理體系。為加快我國糧食產業供給側改革,國家糧食局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糧食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稱《指導意見》)。
1 ?基本原則
1.1 ?供需彼此對接
減少無效化以及低端化的供給側需求,增加中、高端糧食供給的相關內容,主動打造新型的市場化需求,持續提高糧食類產品的適應能力,平衡高層次糧食產業供需交易體系。
1.2 ?找準突破口
尋找糧食產業供需體系、存儲方法和流通機制等存在的問題,找到改革糧食產業的突破口,推動中國糧食產業全面發展。
1.3 ?激活市場機制
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改革,創新發展,形成濃厚的市場化氛圍。通過科學配置市場化元素,提升當地政府部門、多元化市場以及農民群眾的主動性,形成持續發展的合力,將糧食資源優勢轉換成經濟發展優勢。
1.4 ?統籌協調與分類指導
將糧食業供給側改革融入經濟社會發展之中,統籌協調,把握好糧食行業改革的趨勢與力度。依據各地區實際和糧食類企業的情況,通過分類管理,真正發揮改革成效。
2 ?重點目標
2.1 ?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變革現代糧食存儲體系,體現出流通對于糧食生產的重要價值,推動我國糧食產業種植體系的改進和深化發展,健全相關制度,維護好農民的經濟效益,推動我國糧食產業更好地發展,不斷提升我國糧食流通的管理水平,抓好糧食產業的技術開發工作,打造出更高層次、質量與效率的現代糧食安保機制。
2.2 ?提高糧食流通的現代化水平
加快落實糧食產業安全管理機制,促進糧食存儲物流體系建設,提升我國糧食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彌補我國糧食產業存在的不足,有效降低風險與提升工作效率,更好地推動中國糧食產業的節約化、高效化發展。
2.3 ?提升糧食行業經濟效益
以現代糧食產業的加工與轉化為基礎,努力推進生產、收儲、加工與銷售的融合,全面激發糧食行業的發展潛力,促進我國糧食行業實現全面轉型與升級。
2.4 ?優化糧食供給結構
以現代市場體系為前提,調整我國糧食產業的供給結構,真正實現我國糧食行業中、高端產品與精加工類產品的科學供給,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供銷兩旺、種類齊全、質量過硬的品牌化糧食產銷體系,全面滿足人民群眾持續增長的糧食需求。
3 ?主要任務
3.1 ?完善糧食存儲機制
(1)改進我國目前的糧食存儲體系。明確稻谷和小麥等糧食類產品的最低收購價,變革玉米收儲機制。完善我國的糧食價格體系,使糧食價格能夠體現出市場的供求變化,進一步完善生產補貼制度,提高我國農民種植糧食的積極性。
(2)明確各地政府在糧食存儲方面的責任。在糧食安全層面,實行責任制,積極爭取財政資金與銀行信貸資金的支持。同時,要大力推動與涉糧產業相關的加工、飼料等企業的合作,形成多元主體共同發展的全新格局。
(3)實施糧食類產品質量提升計劃。進一步改進現行的糧食評價機制,全面推行糧食品質預測體系,實行優質化、高效化糧食生產機制。落實糧食收購、存儲等全新的發展模式,更好地提高廣大農民群眾的經濟收益。
(4)推動農民與農業企業協同發展。簽訂糧食類產品訂單,糧食企業與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等現代農業主體加強合作,保障雙方利益。同時,糧食加工企業應允許本地民眾以土地經營權入股,建立風險同擔、效益共享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發展體系。
3.2 ?不斷加大糧食去庫存力度
(1)采取有效措施消耗庫存糧。通過對世界各國糧食市場開展綜合性評價,提高糧食去庫存的科學性。要充分展示我國糧食競價交易的優越性,綜合考慮庫存糧食的市場供求關系等,以便能夠更充分地進行價格競爭,確定糧食在市場中的售價。
(2)嚴格防范糧食出庫難的問題。嚴格監督糧食存儲單位和購置單位,認真落實有關部門下發的糧食銷售政策,保障售出的糧食可以快速地流轉。對糧食出庫阻礙、拍賣內容與實際情況不一致、沒有落實規范化管理措施等相關問題應依法處理,確保糧食出庫各環節保持通暢。
(3)注重對已出庫糧食的管理。對定向銷售到糧食加工企業的糧食,要做好出庫到中轉再到加工的管理,保證糧食的流通能遵循國家相關規定,切實避免出現虛銷、擅改用途等各類違反規定等問題。
3.3 ?推動糧食產業經濟發展
(1)實現糧食朝精、深加工方向轉變。充分發揮我國糧食資源的突出優勢,推進技術攻關,健全我國糧食向精、深加工方向轉化的產業機制,真正做到對糧食類資源進行高效化和體制化應用。要持續增強糧食產業的自主性,不斷補足糧食類產品的短板,從而進一步增強我國糧食產業在全球市場中的競爭力。
(2)落實糧食品牌化開發的新策略。持續推進目前我國各類糧食品牌的開發,打造一大批質量優良、信譽較高、得到消費者肯定的知名糧食產品品牌,在投入和技術等方面加以推動,持續提升我國糧油類產品的實際競爭力。
(3)推進糧食產業循環發展。推廣生態環保與節能減排等相關技術,不斷提高我國糧食企業的綜合處理能力,進一步提高我國糧食類產品所具有的附加值,全力研究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持續提高糧食行業的經濟效益以及生產率。
(4)創新糧食產業的經濟業態。發展“互聯網+”糧食這一新型產業,推動糧食企業創新市場銷售方式,創建線上與線下方式相結合的現代電商平臺。推動糧食市場和超市等使用電子商務手段開展經營,進一步推動糧食行業網絡經濟的發展。
3.4 ?增強糧食流通社會化管理能力
(1)形成適合我國糧食產業發展的新型綜合體。依據中國糧食生產規模持續擴大的需求,提升規劃指引與政策幫扶的強度,以糧食存儲公司為載體,加快形成集采購、存儲、營銷和信息服務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糧食產業新型綜合體,為新型農業主體提供覆蓋面廣、層次高的服務。
(2)健全放心糧油供應機制。不斷推進放心糧油體系建設進程,形成科學化和合理化的糧食加工企業物流配置渠道,實現放心糧油進入千家萬戶的目標。
(3)提高信息化服務的能力。科學應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等手段,及時發布市場供求等信息,推廣服務內容。利用市場經濟引導廣大民眾、農村經紀人和糧食類企業,發揮出市場信息在糧食行業供給側改革中的突出價值。
3.5 ?進一步提高糧食流通能力
(1)全力推進糧食倉儲設施建設。要以優化結構與提升能力為基礎,利用改、擴建或者新建糧食倉儲設施等方式,持續提高我國農業設施的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將糧食倉儲能力維持在相應的范圍內。要積極提高我國糧食倉儲能力,就要加大對糧食類產品烘干以及質檢的投入力度,持續改進糧食倉儲設備的功能。
(2)強化糧食應急機制建設。提高我國糧食行業的應急管理能力,完善出組織領導和協調指導等工作,加快糧食行業在應急管理、倉儲和配送等方面的建設,從而真正打造出安排更加科學、運行更為順暢、保障更趨得力的現代糧食應急管理體系。
3.6 ?持續提升糧食技術及人才保障功能
(1)推進技術成果的轉化與運用。積極引入低溫存儲、蟲霉防治以及倉負壓橫向通風等糧食存儲新技術,創建糧食業技術成果轉換體系,收集所在行業的技術信息和市場供求關系信息,不斷推動我國糧食行業技術創新的進程,研發先進、安全、可靠、經濟的糧食類技術。
(2)推動糧食類企業創造出更大的價值。落實好我國鼓勵糧食企業逐步推進自主創新的具體措施,加大糧食行業各單位在技術開發等領域的資金投入,推動相同技術研發企業集聚,以持續增強糧食企業的創新驅動能力和活力。要逐步加快我國技術創新類糧食企業的建設進程,指導這部分企業積極發展聯合體。
(3)提升糧食行業人才隊伍水平。圍繞我國糧食行業提出的“人才興糧”戰略,確定本行業人才培育的結構和層次,形成產、學、研相互交織的技能型人才隊伍。采取與相關高校合作培訓、委培或者在職進修等方式,培養糧食企業急需的專業技術類人才,進而提升我國糧食行業人才隊伍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