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曉敏 柳洋
摘 要:農業科技創新,對提高我國農業發展水平有重要作用。從農業科技創新的背景和意義出發,重點分析了制約農業科技發展的因素,并據此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農業科研;科技創新;科技人才
文章編號:1004-7026(2019)10-0103-02 ? ? ? ? 中國圖書分類號:F323.3 ? ? ? ?文獻標志碼:A
1 ?農業科技創新背景、意義
國家創新體系是由各創新主體及其相互作用而構成的網絡系統主體,通過主體關聯、制度環境網絡性、多樣性、動態性和開放性促進各類創新要素自由流動,消除制度障礙。推進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是轉變農業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建設現代農業的必然要求,必須立足農業科技進步,發揮科技在農業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1-2]。
同時,從建設新農村及和諧社會的需要出發,必須繼續加快推進轉型,不斷優化農業資源配置,提高農業的科技含量,緩解資源緊缺狀況,避免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突破建設現代農牧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技術約束,對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有重要意義。
2 ?制約農業科技發展的因素分析
當前,農業生產的技術含量總體不高,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的粗放式經營普遍存在,對土地等生產資料依賴程度高,不僅過度消耗農業資源,造成生產成本過高,也給環境帶來了不良影響。農民收入持續保持較大幅度增長的難度較大,農業發展空間越來越小,發展受到市場需求和資源的雙重制約。
2.1 ?農業基礎薄弱
農業發展有很多制約因素,其中農業基礎薄弱是主要制約因素之一,很多農業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老化問題。然而,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改造卻進行緩慢,這種現象在農業科技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農業基礎薄弱的現象日趨嚴重。許多農業基礎設施無法抵抗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在自然災害的破壞下會受到更加嚴重的影響[3]。
2.2 ?農業規模效益偏低
由于我國的土地流轉體制尚未健全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也沒有針對土地流轉體制制定一定的標準,受程序不規范的影響,農業規模效益普遍偏低。我國農民傳統思想較為嚴重,對土地資料的重視程度較高,再加上農村網絡信息較為滯后,農村網絡建設不完善,保險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導致農業規模效益偏低,無法對農業和土地流轉等工作提供全程的信息化服務。
2.3 ?農業信息化不適應新階段的發展要求
農業信息化的主要問題之一,是創新機制不完善。例如,農村的通信行業由于成本高、收益差等問題而發展緩慢,導致農業信息技術發展緩慢。部分基層農業信息服務同樣運行不完善,發展機制不健全,存在各種問題。在信息化發展體制下,農業信息化的創新機制尤為重要[4]。
2.4 ?農業技術創新機制不完善
創新能力,是不斷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在新時代發展體制下,農業技術的創新機制顯得頗為重要,例如科研單位的主要任務就是開展創新和科研工作。然而,農業技術創新機制卻缺乏更加完善的體系和管理制度,因此創新力后勁明顯不足。科研院所、高校科技管理制度不完善,唯成果視才、唯成果晉升的現象普遍存在。
3 ?對策建議
只有不斷加強科技創新,才能為現代農業生產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成果、科技人才,滿足農業科技供給側需求,農業科技的創新應該是全方位的,關鍵是把握好以下方面。
3.1 ?建成現代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共同體
建成現代農業科技協同創新共同體,重點在于協同和創新。協同指的是統籌規劃各類實驗室、研究中心等創新平臺,使研究人員形成更加系統化、創新化的整體,在新的創新平臺上實現資源共享、協同協作。創新能力的體現,不僅僅局限于一個學科,而是要實現跨學科、跨區域、跨單位的流動,只有實現很好的信息共享、互聯互通,才能夠將各個實驗室、研究中心的精華結合起來,在大家協同、協作的基礎上,創新產品,展開深度合作,整合資源,完善資金鏈,才能夠打造更好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共同體,并實現科技成果的聯合轉化。例如,針對農業科技示范區域建設中的難點問題,可以圍繞蔬菜、有機果林、精致養殖等來開發和創新研究產品,并將這些研究產品成果化,使之邁向市場、邁向大眾,創造更加標準化、規模化的農業產品,并且提高產品的安全質量和市場競爭力,使農業產品在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良性發展。
3.2 ?培養科技創新人才,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人才是推進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依托科技計劃項目、重點實驗室、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等,對優秀創新團隊給予重點資助,加大對農業科研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創新團隊及涉農企業人才的培養力度,建立總量結構合理、營造創新氣氛濃厚的科研人才隊伍,培養農業“雙創”人才。只有切實提高農村居民的科學文化水平,加強農村科技人員的隊伍建設,才能夠更好地研制出農業的新品種,并且將這些新品種在市場上加以推廣。
人才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因此,只有推廣人才戰略,才能夠大力發展和提高農村科技化水平,同時人才也需要在市場經營管理方面進行培訓,只有更好地掌握市場經營管理的專業知識,才能夠將成果轉化,實現經濟效益。借助創新平臺、“互聯網+”等多種渠道,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益,構建科技成果轉化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鏈。
3.3 ?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機制,建立協同創新體系
當前,我國基本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激勵自主創新的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我國正處于政策消化期與政策出臺密集期,從“搭構架、擴內容、樹典型”,逐步轉向“消障礙、強協同、重普惠”。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是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的基礎,降低創業成本和創新創業準入門檻是制度建設的關鍵。打破制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的行政壁壘,強調科技政策與財稅、貿易、產業、教育等領域政策間的協同。
4 ?結束語
農業科技創新是一項系統工程,要通過3大發展路徑來實現:一是引進國內外優質農業相關產業資源,實現“農業高精尖”產業集群;二是圍繞科技成果轉化,搭建市場化配置資源的創新服務平臺;三是依托輻射全球的創新網絡,鏈接全球高端創新資源,打造協同創新網絡體系。
參考文獻:
[1]李洪文.我國創新驅動發展面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3(3):26-29.
[2]李洪文,黎東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研究——以湖北省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3(10):114-119.
[3]李洪文.淺析高校學生干部應具備的素質[J].科技咨詢導報,2007(25):242-243.
[4]關高峰,楊軍,李洪文.“綠色稅收”與可持續發展[J].科技創業月刊,2005(7):10-11.